十堰85岁的李大爷(化姓)
辗转求医无门
被医生告知只能截肢
然而,近日转机终于出现了
十堰市人民医院
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和介入科
等多学科专家联手开展“保肢战”
仅用一周多的时间
就帮他重获健康
半年煎熬求医无门
老人深陷截肢阴影
“要知道这儿能治好,我早来了,白白受了这么长时间的罪!”术后康复中的李大爷躺在病床上,一句话道尽了过去半年的辛酸与煎熬。
半年前,李大爷的左脚小脚趾皮肤逐渐变黑,很快周围组织开始红肿溃烂、流出脓液,疼痛难忍。他尝试在家自行敷药,但效果甚微,伤口及下肢疼痛丝毫没有缓解。在儿子的陪同下,他前往当地医院求诊。检查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肢体末梢因严重缺血而坏死,医生告知只能进行截肢手术。然而,由于他年事已高、手术风险巨大,当地医院不敢轻易进行手术治疗,李大爷只能失望回家。
眼见父亲备受折磨,儿子下定决心要为父亲寻找最后一丝希望。
多学科诊疗精准“破案”
锁定17厘米动脉闭塞段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大爷儿子打听到十堰市人民医院设有专门的创面修复门诊。8月23日,已无法行走的李大爷,被儿子用轮椅推进了该院。
“患者当时情况非常糟糕,左脚水肿明显,小趾发黑坏死,趾骨外露。左脚局部还出现软组织溃烂,渗液明显,感染严重。”接诊医生至今记忆犹新。
田诗政团队正在制定治疗方案。
面对如此复杂的创面,十堰市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主任田诗政组织团队迅速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先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控制局部感染,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及其他支持治疗。但这只是“治标”,团队深知,必须挖出病根,才能真正保住这条腿。
8月29日,在李大爷病情稍稳后,科室立即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机制。当天上午,介入科谢兴武主任、医生张正宇来到病房,与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龚慧共同会诊。血管彩超与造影结果清晰地揭示了真正的“元凶”——李大爷下肢动脉存在长段闭塞,且伴有严重钙化,正是这条被“堵死”的血管,导致了足部的一切问题。
谢兴武正在查看检查结果。
两小时“极限操作”
微创介入立竿见影
考虑到患者高龄和复杂的血管条件,谢兴武最终决定为其实施“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以微创介入方式为其打通这条闭塞的“生命线”。
当天下午,手术准时开始。然而术中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重:动脉闭塞段长达17厘米,血管壁钙化严重,且存在夹层,随时有破裂风险。在经过两个小时手术后,血管成功打通,左下肢远端血运恢复,手术效果立竿见影。
谢兴武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当晚,折磨李大爷半年的剧痛明显缓解,他冰凉的脚底重新恢复了温度。老人激动地对儿子说,“真该早点来人民医院!”
从通血管到愈伤口
人医MDT诊疗体系打破壁垒
手术成功后,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的医护团队无缝衔接,持续为李大爷进行创面换药和全身支持治疗。医生根据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护士每日多次巡查,精心呵护。
短短数日,李大爷左脚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伤口逐渐缩小、愈合,老人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大爷的“保肢”成功,是十堰市人民医院MDT体系高效运作的缩影。近年来,针对糖尿病足、血管性溃疡等复杂难愈性创面,医院已形成“门诊筛查—病区收治—多学科诊疗—介入与外科协同—快速康复”的一体化无缝衔接流程。
田诗政查看患者恢复情况。(资料图)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单打独斗’。”田诗政主任表示,“通过整合介入科、显微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骨科等多个学科的优势资源,我们能真正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谢兴武主任提醒: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肢发凉、间歇性行走疼痛等早期症状,务必尽早进行血管评估,切莫延误治疗,以免造成截肢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