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领路人 ──记房县土城镇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脱贫致富领路人 ──记房县土城镇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7日


走进土城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映入眼帘, 村委会办公大楼宽敞明亮,门前广场宽广亮丽,两 旁花红似火,绿树如盖。放眼望去,满山林木苍翠, 民居白墙黑瓦,一排排、一栋栋崭新而古雅。微风 吹来,黄酒飘香。初次到此的我不禁油然而生赞叹: “这里真好!”

在村委会服务大厅,我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 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耿吉奎。打过招呼后,我作了自我介绍,说明 了来意,他却谦虚地说道:“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 不值一提。”

采访中,我了解到土城村近年的发展变化与耿吉奎顽强的精神、扎 实的作风是分不开的。他任党支部书记八年时间,带领全村群众克难勇 进,奋力拼搏,闯出了一条“民富村强”的路子,使以前负债 80 多万 元的村年收入达到 30 万元,群众人平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 3000 元上升

到现在的 1.6 万元,家家居住别墅式楼房,人人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昔 日出了名的穷村变成了湖北省的最美乡村。

耿吉奎,现年 53 岁,2008 年入党,1.7 米身材,身板结实,人很随和。 从他的谈吐和闪亮的眼光中,我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他说话简洁,条理清晰;做事干净利索。他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 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军人那种顽强坚毅的品格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年幼 时,父亲经常告诉他,做人要正直,待人要诚恳。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 在他高中毕业时,农村改革开放进入高潮,人们抓住机遇,整天在田地 里忙碌着。耿吉奎当然也不例外,回乡后就随父亲起早贪黑,忙于耕种, 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有了切身体验。他心想,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农民的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手中缺钱,遇到急事到处借贷,常常是债 台高筑,一贫如洗。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富起来,但单靠几亩 薄地,年景好的话还能混个肚儿圆,遇有自然灾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

决。想到这里,他毅然作出决定:外出打工,要到外面闯荡一番,开阔眼界。

外出务工是很辛苦的,每天十几个小时上班时间,累得他疲惫不堪, 但他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多挣钱,补 贴家用。他看到有的地方利用本地资源办经济实体,使当地百姓富了起

来。耿吉奎心急眼热,也想干出一番事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1993 年初,他在山西晋城白手起家承包了一家煤矿,当起了煤老板。 1995 年初他带领家乡200 多人在那里务工挣钱。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 和艰苦创业,他积累了上千万的资产。

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贫困。2011 年初,伴随着上级党委“领头雁” 工程的召唤,耿吉奎毅然将千万资产处置妥当后回到了家乡,他要为家  乡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在 2011 年底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耿吉奎以  全票当选为土城村党支部书记。

土城村分 5 个组,1180 户,6021 人,是土城镇的一个大村。耿吉

奎上任时,摆在他面前的是:群众吃水难、行路难,村集体欠债 80 多万元, 村组干部工资无保障,三分之二的农户处于贫困状态,村集体经济基本 是一片空白。

是什么原因制约着该村经济发展?他认为原来的村组干部只是在 政府与群众中起个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在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等 大事上存在着不足,基本是只听任群众在田地上找饭吃。有事业心的人 想办点事吧,因思想上难于统一,你拉上水船,他拉下水船,遇事举步 维艰。

面对各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落后的经济状况,耿吉奎上任后,首先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找出问题,统一思想。以耿吉奎为 首的村支部一班人认定了这样一个道理: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带领群众脱 贫致富,走共同的富裕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各业发展了,群众 才能富起来。过去那种单一的生产模式已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势 了,必须改革。

思想统一了,大的方针定下之后,下一步就是怎样谋划实施壮大集 体经济力量,改变农业生产模式。针对如何既能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等问题,耿吉奎结合本村实际对全 村进行了布局,设计了“基础设施──产业──旅游”三步走的规划。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是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让群众吃上 干净清新的自来水;二是修通硬化公路,力争达到户户门前能通车;三 是改造低产田,将原来小田改成大田,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打 破传统的单一生产粮食的模式。鼓励农民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经济作 物和农副产品;四是民居改造,将原来农户旧房改为仿古式建筑,在国 道两边建小区,把散住在山沟小岔的农户迁移到小区居住,腾出土地, 发展多种经营。

产业方面,以黄酒产业为龙头,鼓励家家户户做黄酒,村集体成 立黄酒专业合作社,专为酿酒农户提供产、供、销服务。以黄酒产业 带动其它产业,以民俗文化村带动旅游业发展。可以说,耿吉奎的这个

规划是一个共产党员站在时代的潮头,用发展的眼光,用全心全意为 民谋利益的精神,大胆构思出的宏伟蓝图。他用新时代发展观念绘制的 这份蓝图,是以国家富民政策为契机,以环境改造为需要,以发展生产、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蓝图,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智大 勇和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雄才大略。

然而,当耿吉奎拿着规划在支部大会上讨论时,有人便提出了疑问: “村里没有钱,大部分群众还在找饭吃,这美如仙境的新农村如何建?” 更有个别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针对大家提出的疑问,耿吉奎没有动摇。 不过,耿吉奎的这个规划得到了土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调 查研究,土城镇党委、政府将土城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主要领导 亲自到该村蹲点,领导和协助新农村建设工作。

规划必须分布实施,在支部大会上他向广大党员和村组干部承诺 道:“用三年时间完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三件大事:人畜饮水,村组 道路硬化,改造低产田。完不成这三件事,我就无颜面对乡亲。” 这三 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资金上。但耿吉奎这个钢铁般的汉 子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挺直脊梁,不等不靠,带领村组干部查水源,测 路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凭着自己的魄力和担当,开启了土城村的 突围之战。在施工的过程中,他白天亲自在工地上指挥,晚上又深入到 各家各户做工作。耿吉奎的真抓实干精神感动了县镇领导和许多单位, 尤其是县水电局和交通局,他们积极拨款并派出技术员,给予大力支持。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耿吉奎信心十足,带领乡亲们脚踏实地,奋力拼 搏。工程进展很顺利,截至 2014 年秋,不到三年时间,他们共修建大 型蓄水池 3 座,总蓄水量 3000 多立方米,还安装了自来水管,解决了 1.6 万人的吃水问题,村组道路硬化 15 公里,同时完成了小田改大田 300 亩。两年多的时间,耿吉奎实现了他的承诺。当人们喝着清澈的自来水, 走着不沾泥的水泥路时高兴地说:“这是土城村开天辟地以来的大喜事 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 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存环境和劳动环境,让农民真正 的富起来。”这是我采访时耿吉奎说的话。耿吉奎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 不可多得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不但这样想、这样说,还拼命地这样做。 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诺言后,他又开始考虑该村的经济发展。他 认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 以打造黄酒民俗文化村吸引外地游客。2014 年秋,他又开始了下一个 突围之战──黄酒产业,民居改造。

为了打造黄酒民俗文化村,吸引更多的游客,耿吉奎首先在民居改 造上做文章。民居改造一律按仿古式标准设计,为此,他先后组织本 村群众代表 80 余人分批次到谷城、广水、信阳等地参观学习,然后招 开群众大会,宣讲党的富民政策,通过学习、宣传,群众心里豁然开朗。 在群众满意的基础上,耿吉奎请来了城镇建设工程师,对全村进行实地

勘察。本着节约土地,便于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决定以 209 国道两旁为 中心,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周密勘察设计,第一年就顺利启 动了 50 户民居民俗改造工程。

在民居改造中,耿吉奎根据自身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对国家补贴、 外来援助等多方面筹集的资金实行统一安排,分期分批使用。在设计 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对宅基地安排、房屋拆迁等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 避免了许多矛盾。

2014 年 10 月,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他们积极引进庐陵王黄 酒公司,由耿吉奎牵头成立了白茅家酿黄酒专业合作社,并与庐陵王 公司签定了销售合同,采取“党支部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 方式,对黄酒专业户实行统一原材料购进,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 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分户生产,分户储存。在耿吉奎的艰辛努力下, 土城村的黄酒产业已形成规模。现在土城村酿制黄酒的农户已达250户, 有 57 户酿酒大户加入了合作社。2016 年土城村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黄 酒民俗文化村”,土城村的黄酒也获得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 地理标识。”

改造后充满民俗气息的街道,仿古式的民居逐渐吸引着来自县城、 十堰市城区及周边县市区的大量游客,农户的香菇、木耳、豆油精等 农家特产大受欢迎,专业化的黄酒销量也由 2014 年的 200 万斤上升到 2018 年的 830 多万斤,产值已过亿元。2017 年,他们又与湖北中青国 旅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每天有 800 至 1000 人的游客前来感受乡 村旅游,“住特色民居,品农家菜肴,饮皇家贡酒,采有机蔬菜”,凭此 一项就为 200 多户群众带来了稳定收入,土城村开始热闹起来。

在建设黄酒民俗村的基础上,耿吉奎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先后又 发展了芍药基地 200 亩,300KW 光伏发电 10 亩,外租地 120 亩,茶场 200 多亩,魔芋基地 300 亩,烟叶基地 200 亩。县烟叶公司还在这里建 起了以烟叶收购、烘烤、育苗为一体的收购站,仅此一项,就安排贫困 户人员 100 多人就业。

在采访中,黄酒生产大户罗根科如实的告诉我说:“耿书记为土城 村的经济发展争取项目,改造民居,成立合作社,修停车场。他吃了不

少苦,操了不少心。”

是啊!兴家犹如针挑土,在那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改变贫 困面貌,壮大集体经济,致富全村百姓,工作是千头万绪的。作为土城 村当家人的耿吉奎日夜操心劳累,究竟吃了多少苦,恐怕连他自己都说 不清楚。

2016 年,耿吉奎同志被推选为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经常深入农户了解村情民意。对 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能解决的他就当场答复,不能解决的他就理成 条文,积极向上建议,力争得到解决。例如,他反映的九口山通往军店 的公路维修;土城镇的污水处理以及土城镇部分群众人畜饮水难等问题 都得到了圆满答复和解决。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要代表 群众心愿,反映群众呼声,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多为群众办 好事,办实事。他还给村干部订了个规矩:群众有事找干部,干部必须 及时到场,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有回音。

耿吉奎担任土城村党支部书记已有八年了。八年来,他带领土城村 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办成了十三件大事:维修硬化村组道路 15 公里。修 建大型水池 3 座。小田改大田 300 亩。兴修渠道一万多米。民居改造 300 多户。建小区楼房两栋搬迁 217 户。危房改造 19 户。修建民俗文 化广场 1000 多平方米。新建停车场一处。发展药材基地 200 亩。茶叶 基地 200 亩。烟叶基地 200 亩。魔芋基地 300 亩。今年,他们又引进外 资筹建了“北京本来味道”和“花田酒溪康养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 和基地的发展,解决了全村 600 人的就业问题。原 221 贫困户 580 人, 现已脱贫 130 户,422 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 30 万元以上,户人平可支配收入上升到 1.6 万元。

八年来,土城村从贫困村变成了闻名全县的富裕村,群众的物质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风民俗焕然一新。 2017 年被国务院授于“无邪教示范村”,同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于“湖北 省最美乡村”,连续八年被市、县、镇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 位”“红旗村”等荣誉称号;耿吉奎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 进工作者”。

土城村变了!短短的八年时间,耿吉奎用他那真抓实干、奋力拼 搏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实现着他的承诺,使土城村呈现出一派百业兴旺、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采访结束,当我问起他放弃千万资产回到农村有没有后悔时,耿吉 奎自豪地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挣了多少钱,而在于为群众做了多 少事。我不仅毫不后悔,而且信心坚定。我们该做的事还很多,如年底 要实现全村脱贫,要全部完成村内环境优化;下一步我们决心冲刺全国 ‘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我还会继续努力。”

毫不后悔,继续努力,掷地有声,耿吉奎憧景美好的信心坚定。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