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闪亮的脚印,成为历史的珍珠-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一串串闪亮的脚印,成为历史的珍珠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几本保留完好的记事本,还有一些旧照片,摆在我们面前 。那是他人 生的见证 。  68 岁的红塔镇七河村原主任张正绪,很乐意回忆过往 。记性 好,他很自豪 。人们不应该忘记过去,他说。

1994 年春,湖北省发改委驻房县小康工作队的首站就是七里河村。 工作队住在村里 。  队长是张道洋,副队长叫熊新平 。  张正绪说,小康工作 队来了十几个人,还有省林科院 、农科院的教授 。  1995 年底,工作队换 人 。  第二届工作队是 1996 年春节后来的,队长陈水清,副队长张健 。  第 二年,陈水清挂职县委副书记,队长由刘晓鸣担任。

小康工作队除了建塘溪大桥,还给红塔乡建了一家石材厂,历时三年 多,峻工后,年产两万多平方米石材 。后来,因为石料的问题,石材厂转产 成了一家豆制品厂。

小康工作队在七河、高碑、沙坪、双溪四个村还建成了板栗、银杏基 地,有三四千亩 。  至今,那些板栗、银杏留着的,还一直有效益 。  双溪村的 余炳贵家至今还有板栗树 30 亩,每亩有 60 棵树。

张正绪对陈水清的工作作风记忆深刻 。  他说,七河村党支部书记因 为工作协调不力,被陈水清免职了 。  陈水清那时重点抓村办企业,投资七八万元办了书包厂,投资 200 多万元建设大棚蔬菜基地 100 亩 。  后来,随 着城市的发展,县城西扩,到了 2011 年,这些蔬菜基地变身建成了国际建 材城。

第二届工作队维修加固了村五组的猪娃子沟水库 。  给村民四组修了 一眼机井,井的直径 10 米,深 6 米,花了十几万元,用以淘地下水进行庄稼 灌溉 。  1997 年,工作队帮助建了七河村小学,学校有三层教学楼、12 个教 室,两千多平方米,解决了几百名学生的上学问题 。  另外,还给红塔镇七 河中心学校盖了实验楼。

第三届工作队给一、二、三村民组修了 2000 多米长的引水渠,从大河 引水至农田,花了几十万元 。  另外,从猪娃子沟水库修了一条引水渠 2000 多米,投资 20 多万元,直接引水到蔬菜基地。

第三届小康工作队抓了“5 个十”示范工程:十户蔬菜大户、十户养殖 大户、十户种粮大户、十户果林大户、十户运输大户 。  张正绪说,如今,村 民袁正树还有 10 个蔬菜大棚呢,一直在种菜,每年收入七八万元 。  村民 丁广海也还有 6 个蔬菜大棚。

工作队还为全村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改水改厕,搞猪栏、沼气、厕所 三位一体 。建成后,村民一年有 8 个月可以用沼气做饭 。  张正绪说,七河 村那时有 331 户、1300 多人,如今已经翻了一番,有 600 户了。

1997 年,村民段德凤不小心摔断了腿,工作队凑钱去看望她 。那时, 大家的工资都低,月工资只有两百元左右,他们给段德凤凑了四五百元。 村里有女青年因为贫穷没怎么读书,工作队便介绍她们去武汉做保姆,一 面工作,一面读书,多人改变了命运。

前后三届小康工作队住在七河村,至 1998 年离开。

现在,村里的土地基本上被征完了,只剩下四周还有二三十亩土地, 像是城关镇的一个帽檐,村民基本上都成了县城的人,买了社保。

余行作已经七十岁了,曾经担任红塔镇朱湾村的支部书记 。  他清楚 地记得省发改委工作队到村里的时间:1999 年 3 月 。  队长熊新义带队,工 作队一行三人。

说起那时的朱湾村,余行作感慨不已 。朱湾村是县城的北大门,优势 多,但是经济却在全县倒数第一。

穷到什么地步呢?  余行作说,那时,有的老百姓喜欢进山挑木炭出来 卖,赚点零花钱 。  有人挑了炭,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到家,若是挑到家太 累,身体受不了,只好将木炭藏在半山腰的茅草丛里,第二天再挑去镇上 卖 。结果,夜里木炭就被人偷了。

余行作 1968 年当兵,1972 年退伍,退伍后一直在外地做工 。  乡党委 书记一再让他回村 。  他回来了,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要为家乡做点事, 他说。

小康工作队还在七河村的时候,他去找工作队,热切希望工作队能到 朱湾村 。他想借助工作队的优势,改变朱湾村的落后面貌。

工作队真的来了,这让余行作欣喜若狂。

工作队把村子跑了一遍,进行调研,发现许多村民住在大山里,太不 方便,受困较多,就想办法建了移民小区 。  移民小区建在山下,靠近马路 边 。  这个天宝小区,开山平地整出来的地方,工作队筹资一部分,村民出一部分,建成后,很快搬进来 23 户100 多人,每户都在 90 多平方米 。  天宝 小区后来被评为省发改委扶贫搬迁示范工程。

49 岁的王登权原来住在高坡上,那里没有路,平时都是肩扛背驮 。 他搬进天宝小区后,楼上楼下 160 多平方米,家里三口人,连装修在内花 了三四万元 。他利用家里的房子,做起了豆油筋生意。

豆油筋是房县名产,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说起豆油筋,还有一个传说 故事 。  唐中宗李显被贬到房州为庐陵王后,劝督农桑,深受当地百姓拥 戴,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李显的热爱之情,将熬好漂在豆浆上面的一层最 珍贵的、营养价值最高的豆油捞起 。  豆油筋也是房县另一种“宫庭菜”房 县卷卷制作的重要辅料 。将五花肉、芹菜、葱等捣碎搅匀成馅,用豆油筋 将馅包住成棍状下锅油炸成卷卷 。这道风味独特的食品受到庐陵王李显 的喜爱,从此,房县豆油筋便在房县流传了下来。

豆油筋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黄豆洗净泡胀磨碎,过滤出来的豆浆放 入锅中熬煮,在慢慢冷却时,豆浆表面漂着一层薄薄的油皮,用竹棍或秸 杆把它从中挑起晾干,就叫豆油皮 。把豆油皮做成条状,叫豆油筋 。卷成 棒状叫豆油棍 。  色泽黄亮、润泽、柔软,炒、拌、红烧、油炸、做汤都可以,是 豆类食品中的精华。

王登权介绍,这与市场上的腐竹有着本质区别 。腐竹是流水线生产, 是粉渣的合成 。  豆油筋却是豆汁中的精华 。  黄豆每斤 2 元 5 角,一斤黄豆 能结三两豆油筋,一斤黄豆能赚 4 元 。他一年能做一万斤黄豆。

王登权从 2017 年开始做豆油筋,一年做一吨多,每斤市场价 22 元。 大锅灶烧柴火,他请了一个工人帮忙 。  他一年养七八头猪,豆腐渣喂猪,纯收入三万元 。  王登权的妻子在北京打工,27 岁的儿子在珠海打工 。他 说,自己骑摩托车摔伤了,现在是三级残疾,只好在家创业 。但是,他很乐 观 。说话间,他时常哈哈大笑,对自己的残疾毫不避讳。

如果不是从山上搬下来做起了豆油筋生意,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移民小区的效果很好,工作队又建了两个小区,解决了几十户人家的 住房问题 。住户从山上迁下来,就将老宅子平整了,连成大片的土地,实 行机械化耕作 。修建的机耕路、农耕路也成了规模。

村民朱胜利成立了合作社,收种插秧全部是机械化。

余行作说,村委会的房子是发改委工作队帮助建的,村里没出一分 钱,有两千平方米,顺带也建了一个村民娱乐休闲广场,渐渐地改变了村 容村貌。

工作队买了 60 头母猪,无偿送给贫困村民,并帮助建猪栏,快速扭转 了村经济 。  村里的母猪发展到一二百头 。新平整出来的土地不能栽秧, 就建了三百亩桃园。

工作队为村民办理了有线电视入户,费用全免 。  给朱湾小学买了 12 台电脑 。朱湾小学是全县最早使用电脑的学校。

过去,各家各户都是水井,要挑水 。  工作队实地考察后,在 6 公里外 的磨石沟建了水塔,架设管道,让朱家湾村和附近五龙村、况营、谢湾等千 户居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余行作说,工作队在村里待了三年,只在村里吃了一顿饭 。那是工作 队才来的时候,安排在一家姓邓的村民家吃饭,大家步行去的,足有三公 里 。农村的条件太差了,村民不讲卫生,也不讲究,小孩穿的衣服比八十岁老人的脸还要皱,真担心工作队的同志吃不下去呢 。  但是,没有人嫌 弃 。  大家中午喝了一点黄酒,农家菜,土灶 。  工作队三人,村上有三四个 人 。那时待客的烟是 7 毛五一包的永芳烟,余行作过意不去,自己去买了 一包金蝶烟,一块三一包。

余行作感慨说,他退伍后在外地一家砖厂做工,月工资能拿到一千 元,产供销他全管 。  1991 年,他 41 岁回村当了支部书记,至年底结账,才 知道一个月只有 60 元工资 。但是,那时只想搞一番事业,没想其他,就这 样,他干了 17 年的村书记,直到 2006 年辞职 。  2014 年,因为冠心病,他一 次上了 6 个支架 。  现在,乡财政每月给他 200 元,县财政每年给他一千元, 只是,他不能再劳累了。

工作队带动了村里的整体发展。

余行作说,工作队在村里的几年,因为条件很差,他们吃了不少苦,受 了不少累,这让他心中一直抱愧。

朱湾村那时有 400 多户,1200 多人,后来,山里的雷湾、郑湾两个行政

村合并进了朱湾村,人们便戏谑地说朱湾村是“三湾改编”。

朱湾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朱斌云介绍说,“三湾”改编后,村里现有 665 户,2519 人 。2019 年还有贫困户174 户,产业有刚发展起来的中华小蜜蜂 248 箱(124 户),村合作社 252 箱 。  每箱收入 15 至 20 斤蜂蜜,每斤卖到 45 元。

工作队为刚并过来的雷湾、郑湾修路 24 公里 。  两湾易地搬迁 96 户, 还剩140 多户。村民人均收入9 千多元,外出打工者800 多人,打工经济还是 占大部分。维修加固了水厂,铺设16 公里管线,现在,村里都通了自来水。

红塔镇古桥村原村支部书记雷传林说,小康工作队从朱湾村到古桥 村,从古桥村离开后,到了白鹤村,队长叫谢长淮,队员有省发改委老干处

的“罗处长”。

雷传林说:“他们做的好事,我们没忘。”

工作队来后,结合实际,和村两委会一道,深入基层,了解村民盼的 啥,需要啥,然后制定了三年计划,做了 5 件大好事。

雷传林的记忆力很好。

他说,第一件事,走访群众,听群众呼声,知道群众还是吃饭难 。别看 这里是山区,田里需要水,680 亩水田却无水灌溉,以前都是靠天吃饭 。 水源离良田有 20 多公里,原来的土渠没有硬化,漏水,引来的水流到这里 就没有了 。其根源就是渠道漏、渗水 。  工作队下了决心,穿山沟,简短渠 道,硬化渠道,一条山沟有 250 多米,硬是靠炸药炸开,让水从白峪沟流到 黑龙沟水库,库存起来 。通过黑龙沟水库调节,让农田旱涝保收。

以前村民为水打架的事再也没有发生,治安也好了。

这条渠道同时幅射五龙村、谢湾村、况营村、邓营村、朱湾村的万亩 良田。

第二件事,关注教育 。  村小学那时有 6 个年级,二三百学生,13 个老 师 。  因为条件差,用水困难,有的校舍还漏雨,因此老师不安心 。  工作队 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先是给学校“穿衣戴帽”,整治环 境,建了一座水塔,解决了学校的用水难,也解决了校舍漏雨的问题 。  条 件变了,老师安了心,教学质量提高了,周边村的学生多送到这里就读。 学校对复学儿童、困难户学生实行免费上学,失学的 8 个孩子全部复学。村里再没有一个失学儿童。

第三件事,修路 。  为村里修了 4 条通组公路,三米五宽,可以通汽车 的 4 公里硬化路 。  那时,在当地是率先修建的硬化路,让周围村都羡慕。 其中,通六组的公路还幅射三个村:大里沟村、付畈村、五将村 。  修这些 路,村里的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钱。

第四件事,开展卫生环境大整治 。经济上困难一点,精神上要有精气 神,工作队维修道路,穿衣戴帽,村容大改观。

第五件事,改水改厕 。从厕所至猪栏,再至沼气。

通过这五件事,古桥从经济至精神面貌都大有好转,村民住上了好房 子,有了好生活,有了好习惯 。村里实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透明,古桥 村成了零上访村,在省市县都获得了荣誉: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 卫生村。

赶到舒中学家并不容易,开车绕了一段路,还过了一个哨卡 。站岗的 穿着警察服装 。舒中学家住在一座大山脚下,环境非常安静,四周植物浓 密茂盛 。  门口长着大树 。  院侧的菜地里挂着辣椒、豆角之类 。  一棵板栗 树也挂了果,板栗快要成熟了。

舒中学 1968 年出生,50 多岁,2 个女儿。2014 年,在广州企业打工的舒 中学患了中风,脑梗,偏瘫。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舒中学保住了命,却丧失了 重体力劳动能力,走路很慢。2015 年,他回到家里,家里两个孩子在读书,老 母亲有病,他只能在家发展养殖、种中药材。就这样,舒中学家成了贫困户。

2020 年,舒中学养猪 5 头 。  他说,去年养了 10 多头猪,因为猪瘟厉害,损失了五六头 。  2020 年卖了三头猪,一万多元 。  种植中药材黄精、北 柴胡 3 亩,天气凉快他就可以去锄草 。  现在,女儿参加了工作 。  妻子在哨 所食堂做饭,每月 1300 元 。  原来的房子只有一层,2017 年搞美丽乡村建 设,政府帮助他家加了一层,成了二层楼房 。二层楼房,一层三间,只是屋

里有点潮湿 。农村建房以前都是人工挖的,地基浅,所以容易潮湿。

现在,舒中学家早已脱贫,他的大女儿 25 岁,在中学教英语,小女儿 正上高二。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