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时光,抹不去刻骨的记忆-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遥远的时光,抹不去刻骨的记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军店镇距离县城 11 公里,人口 5 万,是一座千年古镇,有 1300 多年历 史 。  在古代,军店是军事交通的要道 。  军店老街至今仍有一处著名景观 ——显圣殿。

相传,这是关帝与得道仙人费长房先后在此显圣而建。

显圣殿坐落军店镇下店子西房山崖畔,左带下店街,右瞰军马铺,北 依悬崖,下临深渊,苍松翠柏于后,碧水蜿蜒于前 。庙宇虽然不大,但是得 山水形胜之气,颇显雄峻峭拔。

显圣殿供关公圣像及罗汉诸神,正殿三间、二层,垂檐翘角,卷棚而 上,可达“真武阁”。   真武阁供奉真武帝君,有道姑住持 。  阁前有千年古 柏,蓊郁荫覆,更显真武阁的肃穆森然。

显圣殿上,有妙联一对悬于门楹:汉诸葛驻军马观桃园长望西川,费 长房骑化龙经茅坪显圣下店 。  联中“军马、桃园、长望、西川”,“化龙、茅 坪、显圣(店)、下店”均为由此自东而西、复西而东聘目所及的村、镇地名, 对仗工整,丝丝入扣,别有意趣。

联中的“军马”,即现在的军店军马铺。

军店之名,得唐中宗李显所赐。

在中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房县有 关,让偏僻的房陵与朝廷交往密切,道道痕迹令世人注目 。  这并非妄言。 在古代帝王的流放中,品级最高的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 三儿子——唐中宗李显 。  李显两次立储,一次被废,两次登基,是中国历 史上为数不多的两番登基的皇帝 。李显流放于房陵,在房陵喝酒、观光、 游玩、读书,倒是为房陵的流放文化添了光增了彩。

军店镇现有 13 个村居,161.8 平方公里 。  其三面环山,西北,是诸葛 亮山,山上过去有庙 。正北是堆金山,传说含金矿,土地资源好,出过许多 革命烈士,贺龙当年曾从这里带走一千多人参加红军 。南边是凤凰山、龙 王山 。东边,面向县城。

2014 年,国家六部委命名军店为全国重点镇 。  军店老街(下店子 村),是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 、湖北省体育小镇,正在申报国家级体育 小镇。

这些年来,军店镇将发展产业视为脱贫的主要渠道,牢牢抓住了产业 致富这条主线。

军店镇向家湾村的陈立平是一个养牛脱贫的典型。

我们驱车直接去他的牛棚 。  路是盘山道,路面沟沟坎坎 。  村委会主 任杨清说,本不是这样的路面,因为方家畈正在修建水库 。这座水库容量 599 万立方米,是由省发改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立项,争取到的资金, 经过几年建设,目前正在蓄水 。  因为修水库,暂时损坏了这一段路面。

房县人说,上游有溶洞,碳酸钙高,水质偏硬,容易让人得胆结石,所 以建起这座水库,是要解决房县县城近二十万市民用水的水质问题。

陈立平四十岁,因为贫穷,从 2009 年开始,试着养了 3 头牛,经过慢慢 发展,现在养了 44 头牛 。  他小学未毕业,只读了二年级 。  因为父亲身体 不好,他七岁就开始干农活,薅草挖地 。  16 岁出门打工,在河南济源煤矿 下井挖煤,一天能挣 30 元,一年挣 3000 多元 。几年后,眼见过出事死人的 干爹害怕危险,不让他再去,他便去做了一个建筑小工 。  陈立平不怕累, 不怕苦,曾连续干 50 多个小时不休息 。  老板感叹说:做小工也有出头之 日 。  在工地上,陈立平认识了甘肃天水的一个姑娘,两人于 2002 年结婚, 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孩,2014 年生了一个男孩 。  仔细算下来,他在外打工

十几年,只落个养家糊口,一分钱也没有省下来 。  考虑到年龄大了,一家 人不能总在外浮萍一般,于是决定回家乡创业。

陈立平养牛是有家传的 。他父亲喜欢养牛,那时只是养一头耕田用。 陈立平喜欢养牛,早有养牛的心,但那时没有经济能力 。  1996 年底,他从 河南打工回来,买了一头大牛交给父亲养 。  三四年后,父亲过世,母亲生 病,因急着用钱,他就把牛给卖了。

从上海打工回来,他花了 6000 多元买了三头牛,一大二小 。  原先的 牛棚因为修路被占了,他只好在半山坡上自家的地里建了新牛棚 。  牛棚 有 500 多平方米,他借了一些,凑钱建设而成。

借钱的时候,朋友都不敢见他,都知道他来借钱了 。说起这事,陈立 平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立平养牛有自己的思路 。  把公牛卖了,买母牛留着繁殖 。  手里有 了钱,他就会买几头牛回来 。  买之前不说,买回来才告诉老婆,害怕老婆 不同意 。  为了买牛,他贴息贷款 10 万元 。  这笔钱,直到去年 9 月才还清。

他以前每年都卖大牛,买小牛 。小牛在别人那里养三年成为大牛,在他这 里,养两年就成大牛了 。  他老婆以前喜欢抱怨他,说家里没钱用了 。  现 在,老婆不抱怨了,因为自家的牛每年都能生产 20 头小牛 。  有的母牛一 年、两年产一头小牛,有的一年却能产两头小牛。

牛棚建在山坡上,天热时,陈立平都是挑水上山洗牛圈 。  牛多温度 高,牛会热得受不了 。  最热时,牛棚不透风,他拿大铁锤把墙砸了三四个 大洞,便于通风。

陈立平的养牛技巧,是关注牛吃得好不好 。他诙谐地说,一头牛一天 能长十元钱,若是吃得好,会更多些 。他买酒糟,一毛多钱一斤,每天喂五 六百斤 。  每天早晚放牛两次,早上一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让牛在山上 吃青草 。  冬天,他去买草料,去年买草料花了一万多,今年需要 2 万多的 草料 。那些草料主要是打碎的玉米杆子,去年是 580 元一吨。

“放牛要勤劳,过年都要先把牛给喂好。”陈立平说,“牛是张口货。”

陈立平养的都是本地的土黄牛,是可以耕地的牛 。  20 天前,他刚卖 了 5 头,一头大牛带四头小牛,卖了 42000 元。

现在,陈立平一家住在水库移民搬迁房,两层楼,160 平方米 。  按标 准,他只能住 100 平方米 。  多余部分他掏了 6 万元 。  他有两个孩子,一个 读高中,一个学前班。

养牛致富的陈立平带动了村里的养牛事业 。  他的表哥原也喜欢养 牛,最多时养了 9 头,但那时效益差,便把牛卖了出外打工 。  如今,看到陈 立平养牛养得好,有效益,又回乡养牛了。

陈立平开始养牛时,还是贫困户 。  联系他家的扶贫干部是镇纪委书记戴涛 。戴涛鼓励他养牛,有困难就帮他解决 。  刚建牛场时,没地方盖牛 棚,有人让他建在路边上,他不愿意,说怕牛吃庄稼 。戴涛帮他协调,这才 同意建在了山坡的耕地上。

令陈立平欣喜的是,2020 年的病毒疫情对他的养牛没有多大影响, 多亏 2019 年冬天他买的草料多 。  有了这个经验,他说,今年还要多买草 料,有备无患。

牛的抵抗力强,轻易不会生病 。但是,陈立平养牛也有悲惨的时候。 2013 年,他养的牛就死过两头,那一头就是一万多元啊 。他说,很长时间 都不敢想这事,孩子看着死牛哭得稀里哗啦 。他老婆就安慰孩子:有你爸 爸在,就没有事 。但是,那一年陈立平差点就放弃了,好牛死了,孬牛卖不 上价 。最终,他还是咬牙坚持,没想到这几年牛的价格高了。

村委会主任杨清也是一个养殖高手 。  她说自己的老公也想养牛,但

是她不同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感叹。

杨清 1982 年进入供销社当了一名营业员 。  1997 年,她老公承包了县 联社基地的养猪场,一年承包费 6 千元 。  她空闲时就帮老公养猪,养了一 百头猪,喂到二百多斤,没想到发了猪瘟,全死了,包括 10 头老母猪,她一 下子亏了 100 多万元 。  心里那个难受啊,她想死的心都有 。  家里有两个 孩子,上有老人,那时的负担真是太重了。

过了一段时间,杨清调到了何家村供销社 。她不甘心,想在哪里跌倒 在哪里爬起来,于是再建养猪场 。  她租了 15 间房子,200 平方米,买了两 头母猪 。不多久,一窝产了 14 头,另一窝产了 12 头 。那时候,供销社允许 个人承包,她就承包了供销社,一边上班,一边养猪 。  十年过去,她把一百万元债还清 。后来有了钱,她盘了店面,装修后开了超市,又租了三四亩 地皮,建起了豆制品扶贫车间。

豆制品扶贫车间的 20 多名工人都是贫困户,生产豆油筋、豆油棍,豆 渣可以做无糖饼干 。  做豆制品都是用锅灶烧柴火,供柴的贫困户就有六 七家 。  就这样,杨清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 。  2015 年,杨清当选为村委 会主任 。  于是,她忙村里的工作,也忙自己的产业 。  下一步,她说准备建 养老公寓。

在军店镇向家湾村见到老支书袁文明的时候,他穿着消防兵的军服, 一问,他儿子是消防兵,刚退伍,他穿着儿子的军服过过瘾。

袁文明 18 岁参军,23 岁退伍,曾在南方边防线某参战部队 。  1984 年, 24 岁的袁文明当了村支书,至 2014 年退休,他在村里干了 31 年。

他回忆,那时,是个肩挑背扛的时代,退伍回来交公粮都是人力挑到 粮库 。  田间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都是没有垫沙的泥巴路,村里人都没 有见过水泥路,河上是木板搭的桥 。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还是独轮车, 每个生产队有两部板车 。农户没电,用煤油灯,直到 1984 年之后才通上 电 。  1986 年后才修的通村路。

2013 年 10 月,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2015 年冬离开,工作队 三个人,队长姓段 。他们的到来,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袁文明如数家珍。

工作队为村里架了一座桥,是向家湾的便民桥,桥宽 5 米,长 43 米,钢 筋混凝土平板桥,花费 80 多万元 。  这座桥连接向家湾、何家村,而以前,两村的学生村民都是趟水过河,不方便,还危险。

工作队给村里三公里路的两边做绿化,做花坛,栽了紫薇、石楠等,并 且装了 110 只节能路灯。

硬化户院路,766 户门前路全部硬化,也就是泥路变水泥路,户户通。

建垃圾中转站,花了将近 30 万元,县市环保局、省发改委共同出资, 配备大垃圾箱 10 个,运输汽车一辆,人力垃圾车 4 部,小垃圾桶 100 个 。 同时,辐射周围的下茅坪村、山溪沟村和何家村,垃圾处理设施给各村都 配备了一套。

给向家湾村、何家村各 20 户贫困人家,每家资助三百至六百元。

帮扶 200 亩核桃基地,至今,核桃基地还在,从给苗、栽培,都做好 。 许多家套栽核桃 。  核桃成为房县八大产业(食用菌、黄酒、中药材、茶叶、 山羊、蔬菜、大鲵、核桃)之一 。  现在村里有 500 亩土地流转种中药材,每 亩租金 500 元。

开通网格化管理,电脑、监控,在村口、路口装了 15 个摄像头,有助于 治安管理,村民增加了安全感。

村委副主任杨金慧说:村部装探头,对村民、村干部都是一种监督和 保护,大家在言语上、动作上都很收敛、规范。

这么多年过去了,村民仍然清晰地记得省发改委工作队,平时聊天, 他们会经常说到,发改委在这做啥做啥的。

袁文明说,发改委没来之前,我们的变化哪会有这么大?

向家湾村现有 766 户 2835 人,村里有 600 亩中药材 、200 亩食用菌 、 ·77 ·

600 亩核桃,养殖猪牛羊,正在建肉兔养殖厂,已有种兔 1 千只,兔子一万 多只,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将近 7 千元。

2015 年,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建档立卡,全村贫困户 311 户、874 人,已 全部脱贫了。

村里集体经济现有光伏发电、两个林场对外承包,每年收入 5 至 10 万元。

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驻扎在 4 公里外的军店镇,他们天天来,清早来 上班,中午在农户家吃饭,四菜一汤,给农民伙食费,每人一顿 10 元,晚上 回机关食堂吃……

2010 年,省发改委驻房县工作队叫“三万工作队”,驻扎在军店镇月 明村 。  工作队同时帮扶社区、双柏村、上茅坪村,“一拖三”。那时的工作 重点是搞美丽乡村建设、“三万”建设。

“三万”活动,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以农村发展为主的下基层活 动,即从 2011 年 3 月开始,用三个月时间,开展第一轮“万名干部进万村入 万户”;第二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第三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 家”;第四轮、第五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

其后,省发改委驻房县扶贫工作队鲁玉清队长、段永祥队长接续驻扎 在月明村两年 。再往后,是宋秀柏带领的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扎中村村。

军店镇月明村党支部书记高阳,曾在北京当了 8 年航空地勤兵 。  他 介绍说,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是 2010 年底来到村里的,2012 年上半年 离开。

工作队筹措资金,为月明村建了村部广场,安装了 98 盏太阳能路灯, 买垃圾箱 50 个,整治环境绿化带 1 公里,栽种石楠景观树 200 棵,硬化村 组路 2 公里。

月明村有居民 787 户 2658 人,村民多在外地打工 。  工作队便在留乡 村民中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发展食用菌 50 万筒,每筒可产新鲜食用菌 3 斤 。村里还建有苗木基地 220 亩。

“三万工作队”有挖万塘活动,工作队便为田家槽水库清淤扩容 13 亩 。工作队的辛勤努力,改变了月明村、双柏村、上茅坪村和社区的面貌, 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村干部给我们讲了李绍华老太太的故事。

李绍华 70 多岁,吃低保,住的是严重的危房,已经开裂、倾斜 。  老太 太有一个儿子,在武汉工作,离婚了,领着一个女儿 。李老太太就与 14 岁 的孙女相依为命。

村里要给她解决 50 平方米的住房,让她搬到新房居住,李老太太死 活不同意 。  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从副县长到村干部都去过,前后 20 多 次上门,磨破了嘴皮,她才勉强同意 。  同意的前提是,新房子要建在原址 上,要砖混,厕所单独盖在外面。

扶贫工作队和村里为了给老太太盖新房,只好先给她租房居住,新房 建好后,又帮她搬回来。

李绍华的经济来源,有低保金 、养老金,还有土地流转金每年 1379元,计生奖抚每年 960 元 。孙女的妈妈有时寄给孩子一点生活费,儿子每 年寄几百块回来 。孙女上初一,村里发给她生活补贴每年 1250 元。

村里还有另一位 70 多岁的老太太,叫胡元梅,两个儿子都四十多岁, 没结婚,与她一起住。

胡老太太住的房子也是危房,是很早之前上一辈人盖的平板房 。  她 的居住环境不好,偏僻,吃水不方便 。  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 进行协调,结果,政府花一万多块,她自己花四万块,全家才搬进了新房 子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的两个儿子才终于出去打工。

老太太的这两个儿子以后老了会怎么办呢?  高阳叹了一口气,说,像 他们这种情况,到了 60 岁只能是五保。

村民冯宗虎在建筑工地干木工,每天挣 200 块,每年能挣个四五万。 他的媳妇比他小十几岁,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 。他的母亲 60 多岁,和媳妇、孙子生活在一起。

冯宗虎家的房子也是危房,是早年自己盖的 。  冯宗虎每月把钱寄回 家,媳妇都买了吃的、穿的、用的,因为不会攒钱,不会谋划,家里是月月 光,过得特别穷 。就这样,冯宗虎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这贫困户是经过村民小组评议,党员代表评议,然后由村里决定的。 贫困户的待遇,孩子上小学、幼儿园每年可以补助 1 千块;*** 1 万块 加入合作社,每年可以分红 600 块,家里人还可以去合作社上班拿工资。 但是,冯宗虎的妻子不愿意去上班。

冯宗虎和高阳书记是同学 。  高阳让他们搬迁,他们就是不搬,工作做 了七八次,遇到一次说一次 。后来,冯宗虎被“逼”无法,同意在原址上拆除重建,政府补助了 3 万 。待房子建好,冯宗虎才算是脱贫……

在军店镇采访,许多人说起了吃水问题 。水的问题困扰了他们多年, 个个刻骨铭心,自然会经常忆起。

吃水问题的解决,人们心中对省发改委工作队充满了感激。

军店镇三溪沟村有一座水塔,是精准扶贫项目建起来的 。早在 2018 年之前,三溪沟村 6 个村民组和向湾村部分村民有近两千人吃水都还是 从水井挑,后来很多人家打了压水井 。  村民喻守昌、李祥芬说,以前是挑 水,后来院子里挖了一个压水井,可是碰上汛期,水都是浑的 。   自从水塔

建成,他们家装了水表,通了自来水,入户费只要交 550 元,一切搞定 。有 自来水方便多了。

同样是吃水的问题,红塔镇朱湾村的刘宏珍说,她家原来出门挑水要 走 200 多米,门前是一条泥路,下雨更麻烦 。  人畜用水,哪天都需要挑水 三五趟,一担水七八十斤,累得人够戗 。  1998 年至 2000 年,建了黄家坡水 厂,满足了朱湾村 1500 多人用水 。  2013 年,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建了更 大的磨石沟水厂,能管朱湾、况营、谢湾、邓营、五龙、古桥、磨石、桂坪 8 个 村共 17000 人用水。

但是,或是下雨,水仍然是浑的,黄家坡水厂的水质不好。

2016 年,省发改委精准扶贫工作队促成建了北城水厂,辐射白鹤镇 的金家湾、石堰河、长龙,红塔镇的营盘、付畈、五将、北城工业园和黄家坡 水厂供水的用户,黄家坡水厂弃用 。北城水厂供 10700 户共 3 万人用水。

水厂从水质好的沙沟河抽水,要净化四五遍,絮凝剂,沉淀,清毒,水 质变好了。

这么多年,湖北省发改委工作队一茬茬扎根房县,把扶贫济困的种子 播撒在房县,以抓铁留痕的精神,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省发改委主要领导先后 25 次深入房县调研、现场办公,协助解决重 大建设项目 128 个,为房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这么多年的努力,帮助房 县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房县今天的精准脱贫攻坚也不会如此 顺利,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