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时光,抹不去刻骨的记忆-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遥远的时光,抹不去刻骨的记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走下高山,才有致富的翅膀

姚坪乡并不是离县城最远的乡镇,比姚坪乡更远的是九道乡。

九道乡紧挨着神农架大九湖和重庆巫溪县,高山险峻 、地广人稀, 2016 年以前,九道乡 32 个自然村中有 15 个不通路,全乡因交通不便致贫

率高达 42.4%。

单看“九道”二字,即给人遥远艰难的感觉 。  九道乡离县城 178 公里, 是房县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 。  因为远、险,乡干部到县里开会都得提前一 天赶到,否则根本来不及参会。

我们本想当天下午即赶往九道乡,不料“乡里乡外”的人都说路不好 走,担心路上出现个啥意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黑后更麻烦。

于是,第二天早早地出发 。我倒是想看看这个路究竟有多难走 。先是 往神农架方向走,这条路挺好,待走了一多半,便往山里一拐,去往九道乡。

果然又是翻山越岭,山更高,岭更陡,路也狭窄了许多 。有一段路,颠 簸的特别厉害,感觉五脏六腑都被翻了个儿,颠得人头晕 。  昨天,九道乡 党委书记刘太兵说乡里有一名女干部,因为路途颠簸,怀孕两次都被颠掉 了 。  现在,亲身体验,我不得不相信,为啥起名叫“九道乡”了,莫不是要翻 “九道梁”么?

全神贯注开车四个多小时,十二点多,才赶到乡政府 。  和姚坪乡政府 一样,九道乡政府也是坐落于半山腰上 。不一样的是,这里有一左一右两 条上山的路,车必须从左边道开上去,上到一半,再拐到右边道,这样才能 到达乡政府门口 。从乡政府再往上行,才能到达招待所。

乡政府建有招待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乡政府食堂吃了饭,休息了一会,便去响应沟村。

去响应沟村的公路更是让人望而生畏,感觉那车就是在山梁上跑,两 边都是光秃秃的无有防护,颇有凌空之感。

响应沟村由 4 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九道乡西北,离乡政府最远。 村子面积 27 平方公里,非常辽阔 。村部建在一个山坡上 。村部前边稍平 缓,建有一大片二层住宅楼 。  小楼整齐排列,环境干净,俨然城市的某个 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前,响应沟村所有村民都住在山上的房子里,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住在老林边,抽的大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 洋芋果。”

响应沟村山大人稀、山高路险,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为 不便 。  由于居住分散,村里通知开个村民大会,有的村民就得起个大早, 带上干粮和水,徒步从大山深处走到村委会 。  村民杜明翠说:“我们住在 边远地区,又不通公路,早出晚回得一天 。很早很早就吃了早饭,还要带

上方便面路上吃,不然会饿得走不动路。”

杜明翠回忆说,2018 年以前,她在大山里种烟叶,要辗转途径竹山、 神农架,穿越七八个乡镇,才能把烟叶送到九道乡的烟站进行售卖。

响应沟村全村 340 户,921 人,这片小区集中安置了 86 户,253 人。

这些村民都是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的 。  他们以前或独门独户,或三两 户结伴,交通、生活极不方便 。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中,政府帮他们建造了 这些安置房,动员他们搬下来,条件是“拎包入住”。考虑到村民的生活习 惯和现实情况,还在小区不远处给每户分配了 2 分菜地,一个猪栏 。  这 样,村民可以种菜,可以养猪。

安置小区都是二层楼,一梯两户,人均 25 平方米,最大的面积不超过 125 平方米 。小区里水电齐全,鼓励村民烧燃气灶,也可以烧柴火灶。

贫困户搬迁下来进楼房,一平方米需自筹 100 元 。  如果将山上的老 宅子拆旧复垦,1 平方米政府奖励 100 元 。这样算下来,新、旧两边基本持 平,也就是说,村民等于不花一分钱就可以搬下山,住进新楼房。

即使这样,仍有村民不愿意下山 。  经过村、乡和扶贫工作队多次动 员,他们才搬迁下来。“习惯”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

现在,在小区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村民们又说,住在这里慢慢习惯了, 再让他们回到独门独院的大山里头去,倒是不习惯了。

原来,生活就是一个“习惯”。

搬下山来的村民,是如何致富的呢?  他们说,搬下山来,致富就容易 多了 。  因为消息灵通了,路也好走了。

2015 年,垮塌了住房的史发菊一家被纳入贫困户 。  三年后,她一家 四口按每人 25 平米的标准搬进了这个新家。

五十岁的史发菊是个勤劳人,如今和丈夫住着三室两厅的 100 平方 米(使用面积)的房子 。  她家有 40 亩坡地,2020 年,种土豆 10 亩、红薯 6 亩、玉米 15 亩,还种了黄豆、菜之类 。  收土豆一万多斤 。  喂鸡 500 只,卖了

一些,现在只剩下 200 只 。养了 6 头猪(2 头母猪),养山羊 140 只。

史发菊说,以前,她在山上的家离村部直线距离约 2 公里,实际上三 四公里,出山、回家都不容易 。  2017 年,是她家走背运的一年,家里四个 人都做了手术 。  丈夫种烟叶中毒,得了脑膜炎,另加肺穿孔 。儿子割扁桃 体,女儿生孩子剖腹产 。她自己患食管炎 。  因为下暴雨,家里三间房子坍 塌了,一家人只好借住兄弟的房子 。  家里外债累累,欠十多万元 。最让她 心疼的,是丈夫脑膜炎发烧至 45 度,头痛欲裂,一个星期都无力说话,在 荆门市人民医院住了 3 个月 。  经过治疗,丈夫出院了,能吃饭,能说话,只

是有点后遗症。

病魔像是雪上加霜,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了。

丈夫从此做不了体力重活 。  2018 年 9 月底,全家人搬进新房,丈夫只 能在山上放放羊 。  如果有羊跑了,他也追不上,只能打电话找妻子,让妻子去追。

史发菊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  一个壮汉,何以 虚弱如此,无奈中也只有笑对 。  遗憾的是,她丈夫此时正在山上放羊,我 们无法见到他。

史发菊在家做产业,种地养殖 。她说到“种板田”,令人耳目一新 。所 谓种板田,即不用耕地,红薯收了,直接种土豆,减轻了耕地的繁重劳动。 这真是田野的智慧。

史发菊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一只鸡能卖 100 元,一只羊能卖 1500 元(全年卖了 30 只),一头猪能卖 6 千多元,另卖了 10 个猪崽 。  全年 收入多少?  她不说,只是笑 。笑里有满足,有自豪,更有幸福。

让史发菊高兴的,还有她的儿子,从部队退伍后,会开车,被村里的扶 贫工作队介绍到县扶贫办当司机。

史发菊说,现在的房子除了没有铺地板以外,其实跟城里面没有什么 区别,跟以前的房子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吧 。  以前都是低矮潮湿的土房, 总担心会垮塌 。  现在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像史发菊这样的贫困家庭,如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这让 人相信,只要有人帮扶一把,他们的勤劳就会发出熊熊大火般的热量,很 快脱贫致富。

53 岁的村民王书能说,他家以前也住在高山头上,离现在住的地方 有 15 公里,皆是难行的山路,下到村部一趟就需要大半天 。  扶贫工作队 开车去他家,上坡下坡,最后三公里无路行车,只好下车步行 。那个艰难 劲儿,至今想起来还让他感叹不已。

王书能家里有 8 亩 3 分地,因为住在高山上,土里长出来的东西难运 出山 。   日子过得艰难 。  2015 年,正读高中的独生子不慎摔断了腿,一家 三口的生活更是陷入困境 。  自从 2018 年冬搬下山集中安置后,他家住上 了 75 平方米的楼房,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安居方能乐业,王书能种起了烟叶。

九道乡的支柱产业是烟叶,乡里种烟叶的人很多 。  九道乡的烟叶因 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等原因,是全省优质烟叶产地 。  每亩烟叶产值 3 千 多元 。  王书能所在的响应沟村,有种一百亩的,有种 50 亩的 。  种烟叶的 人家多了,需要人手,有时候请不到小工,大家便互相帮忙干活,这叫转 工、换工。

王书能种烟叶 15 亩,一年纯收入有三四万元 。  2020 年,他还养蜂 30 箱,收蜜 100 多斤,每斤卖一百元 。  九道乡的中华小蜜蜂赫赫有名,蜂蜜 供不应求 。  除此之外,王书能还养了 4 头猪。

王书能两口子在家辛勤创收,儿子却想去外地开开眼界,便出门打工 去了 。孩子大了,该见见世面 。  王书能说起这些,一脸欣喜 。他的神态让 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饱满和希望。

有产业,有人,便有了奔富的热情,有了暖意融融的人气。

谭顺翠会唱民歌,还能现编歌词,是村里有名的文艺骨干 。  她的民

歌,都是以当地的《花鼓子》调调唱出来,群众爱听。

谭顺翠家的门敞着,屋里没人 。  村干部一打听,很容易便把她找了 回来。

年已六十的谭顺翠育有一儿一女,已经分出去住了 。  现在老两口住在这里 。谭顺翠说,她家原来在山里的老宅离这有 10 公里,家里 16 亩坡 地已经退耕还林,栽了树 。  现在家里种了七八亩红薯、土豆、苞谷,养了 6

头猪(大小各半),还有 7 只鸡。

现在,谭顺翠的日子过得滋润,她心态也好,总是高高兴兴的,心里不

装烦恼 。聊了一会,有人提议唱一曲,她就高兴地唱了起来:

党的政策好得很

扶贫来到我们村

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

我们真的好开心

喜盈盈,笑盈盈

你要是还不信

请来响应沟看分明

……

九道乡王乡长介绍,九道乡处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全乡 335 平方 公里 。  因为乡里大山多,全乡的易地搬迁成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头任务, 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  至 2019 年底,全乡搬迁 1168 户 3862 人,危房改造 312 户。

从前,村民因住得分散,地方宽敞,冬天都喜欢在堂屋挖一个火塘,然 后烧一根长长的大树桩烤火取暖,树桩会延伸到屋外的院子里,烧一点往 里挪一点,也不关大门,感觉那是一种惬意的生活:烧疙瘩火,吃洋芋果, 吊锅烧水……所谓洋芋果,就是火中烧土豆 。  如今住楼房不允许烧疙瘩 火,这让人或许一时还不太适应 。  但是,条件好的装了空调,取暖更方便了。

这里和姚坪乡一样,也面临着吃水的问题,也是能看见水吃不上水。 一天,县委书记来九道乡检查工作,两任水务局长陪同 。  结果,那天上午 有水,下午就没水了,乡领导很难堪,急忙派人检查,原来是水道被堵了。 以前老百姓吃旱水,千方百计找水源,修简易水网,可是村民住得分散,山 高路远,水的问题一直困挠着乡里 。如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水源的问 题便好解决了。

王乡长说,九道乡是全县 5 个深度贫困乡之一、9 个深度贫困村之二。 2016 年,全乡建档贫困户 1832 户,贫困人口 5771 人 。  2019 年底,累计脱 贫 1820 户、5749 人,剩下 12 户 22 人,于 2020 年 10 月脱贫。

九道乡是烟叶大乡,烟质特别好,全乡种 1 万多亩烟叶 。  如今,九道 乡的烟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农户播种,烟草公司全程服务, 农户、企业和政府都得益 。  2019 年,全乡收入 1920 万元,其中烟叶收入 700 万元。

九道乡最大的困难是交通瓶颈 。  乡里多是海拔 880 米的高山,因为 交通不便,农产品卖不出去 。   目前,全乡通村路 76.4 公里,5.5 米宽,其中 有 9 个村沾省道的光,3 个村有 5.5 米宽的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和沥 青路。

路修好了,给乡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全乡有 8000 多箱蜜蜂 。  这些蜜蜂由乡政府购买,分到各个村,每村 有四五百箱,村合作组织看管 。  乡里有一家合作社保护价回收。

这里的土豆生长期长,淀粉高,口感好 。尤其是老品种,其中,在房县

县城以九道土豆、土豆干、土豆粉销售的土特产专卖店不在少数。

农产品及时运出山,促进了乡里的经济发展 。在西关老街,有一家很 火的饭店,九道乡的土豆便是一道有名的菜。

以前,九道乡的用电也有问题,2015 年,乘着精准扶贫的春风,乡里 下决心进行农网改造,现在一户一表。

乡里以前缺少通讯基站,村民只能将手机挂在外面的树上,因为家里 根本就没有信号 。  有人风趣地说,过去,干部进了村,如同失联一样 。前 些年社会上流行的那句“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耕 地基本靠牛”的顺口溜,好像是专为九道乡而写 。如今,无论你到哪个村, 手机都有信号。

针对一些贫困户,乡里专门为留守妇女、老人开发了 558 个公益性岗 位 。  护林员 300 多个,每个护林员每年 4000 元工资 。

每人每公里每月 2000 元 。保洁员 50 个,每人每年 12000 元。

乡里资助学前生 129 人,全年 6.45 万元 。  资助义务教育学生 552 人, 全年 29.75 万元 。去县城读高中的学生 118 人,资助费用 13. 14 万元……

九道乡虽然地处偏远,山高路陡,但是村民的生活却都过得踏实饱 满,有产业,有收入,欣欣向荣。

晚上,我们去乡政府食堂吃饭,见许多年轻干部端着饭盒,就站在院 子里吃 。  他们的小家多不在本乡,晚上就住在办公室,半个月能回家 一趟。

吃饭的时候,有人说起了八里坡村刘启华的故事 。  当年,刘启华因为 穷,老婆跑了,如今,他脱贫致富,从外地带回来一个老婆。

这个故事令人兴奋,决定在回县城的路上,绕道去采访。

刘启华是一个健壮的汉子,1974 年生,46 岁,初中只读了二年 。  他 1999 年结婚,妻子与他同村 。  第二年有了一个男孩 。  孩子两岁时,妻子 独自外出打工,一去未回 。妻子的离开,让刘启华异常颓废 。他一个大男 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我不能这样沉沦,我必须改变生活的窘状,不能让儿子再走我的老

路。”刘启华终于下定了决心。

2003 年,刘启华带着孩子去江西鹰潭一个石膏矿打工,一边寻找老 婆 。  老板见他带着一个孩子,很照顾他,让他在矿上搞管理 。  一个月 2000 多 元 工 资,勉 强 能 维 持 父 子 俩 的 生 活 。  就 这 样,他 在 石 膏 矿 待 了 5 年 。

后来,他去广西一家铅锌矿、浙江的工厂继续打工,差不多有 4 年多。

孩子从 4 岁多送当地幼儿园,然后上学,都是跟着他,东跑西颠 。  2010 年, 他与别人合作一起创业,因为经营不善,好几年的积蓄血本无归。

刘启华带着孩子,靠打零工度日 。他受够了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再 加上创业受挫,实在撑不住了 。  孩子眼看着要读初中,他必须早做打算。 就这样,2013 年,刘启华拖着满身伤痕,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

刘启华常年在外,家中老宅年久失修,已经倒塌,田地也荒芜无法耕 种 。  如今回来,他像无根浮萍,一穷二白,靠给乡邻打短工来维持生计。 他暂时租房居住,三间砖木结构平房,房租一年一千多元。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时,村干部到他家宣传政策 。  刘启华了解到国家 的扶贫政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  他想,这么好的政策,有什么理由不

好好努力呢?  2015 年底,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成了贫困户,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经常上门,帮他谋划产业 。刘 启华选择了种烟叶 。  2016 年,他种烟叶 12 亩 。  因为是第一次栽种,他啥 都不会 。  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他学会了种烟叶 。  技术人员还教他 ***的烟叶烘烤技术 。  他愿意学,努力地学 。  他在密封的烤炉里测试温 度,观察烟叶成色,挥汗如雨。

通过努力,他每年在烟叶交售后,除去成本,年纯收入都在 1 万元 以上。

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  刘启华觉得在家好好干,比出门打工 可靠多了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刘启华申请扶持政策,自己建造了密封 烤炉,收入又增加了。

孩子在本村小学读书,办理了助学补助手续,享受教育助学政策 。

今,学生读小学有生活补助,读初高中,一年也给生活补助 1250 元,读中 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雨露计划,一年可获补 5000 元。

刘启华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申请分散建房 。根据易地搬迁政策,他 获得政府补助 4 万元 。  2016 年,他在本村建起了 110 平方米的平房 。  这 个当年的贫困户,“终于有个自己的家了。”饮水用电等一系列问题都彻底 一并解决了。

刘启华还担任了护林员工作。

刘启华勤劳,不怕吃苦,有闯劲,善于动脑子,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2017 年,他扩大规模,种植烟叶 15 亩,养猪两头,年人均纯收入 8000 元以上 。  2018 年,他种植烟叶 20 亩,年收入达 3 万元以上,过上了富裕生 活 。  2020 年,他种烟叶 30 亩 。种烟叶是个季节工,他卖了烟叶,就帮别人 收购烟叶,从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他成了加工烟叶的技术能手。

在发展产业、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等政策的惠顾下,刘启华有了创业 增收的技能,实现了“一有、两不愁、三保障”,而且全部超水平达标,实现 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脱贫了,富裕了,自然是筑巢引凤 。刘启华打工时认识的一位贵州籍 女友,十分欣赏他,毅然辞了工作来到他的家乡,共组幸福家庭,夫妇俩一 起奔往小康路。

九道乡的义渡坪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村 。  在生产、生活的环境被水淹 没后,村民搬到了更高的山上生活。

山多地少,怎么能找出一块面积足以安置 168 户 608 人的平地呢?  仔 细寻来,村子里竟然没有一块面积超过 300 平方米的平坦地 。  为了有一块理想中的平地,乡里、村里和扶贫工作队硬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将一个 山坡平整了出来 。  这块平地面积有 2000 多平方米 。  在这块平地上,他们 建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义渡坪村干部张成勇介绍,村里就这个山坡的坡度稍微缓一点,我们 挖土都挖了两万多立方,相当于移走了一座小山。

建设小区的建筑材料,是他们从 180 公里以外的县城运来的,挖走的 两万方土是用渡船二次转运的 。  义渡坪村建起的这样安置小区有三个, 足足花了 15 个月的时间 。这 15 个月,为了赶进度,保质量,来不得半点马 虎,村干部、扶贫干部何止是掉了层皮那么简单?

易地搬迁,从山上下来,让家安定了,这致富的希望,才会有奋飞的 翅膀。

把高山户搬进移民安置小区是脱贫攻坚的第一场硬仗 。如何把安置 小区建成村民的幸福小区?  房县扶贫办驻响应沟村第一书记向阳找村干 部商量,一致认为:要建好小区,先要搞好规划。

他们外出学习经验,请来规划专家,响应沟的村庄建设蓝图开始绘 制 。新修水泥路、蓄水池,电信、广电网络入户,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广场、幼儿园、卫生室、丧喜堂,绿化小区面积 7400 平方米,93 户 262 人告 别崇山峻岭,入住安置小区。

对于特殊原因没能够集中安置的村民,政府也给予相应的帮扶 。  村 里的五保户、94 岁的李国秀和儿子住在半山腰的一处民房,5 年前,他搬 进了新房,虽然没有入住集中安置房,但民政兜底让老人如今住得安心也 舒心。

在村里新建的一条索道桥梁旁,向阳指着潺潺河水告诉我们,村里的 公路早在 2018 年就竣工了,而这座新桥是为了让搬迁到这里的村民能开 荒种菜特别修建的。

“为什么建这座桥,因为搬迁之后老百姓的生产用地没有了,我们就 把桥对面当地老百姓的荒地、荒坡征过来,稍加治理成为坡地,老百姓过

去种菜,面临这条很深的沟,有时候水很大,我们就建了一座简单的桥。”

这是一座便民桥。

搬下来不易,稳下来更难 。  如何让村民搬得出、能致富,是村里迎来 的第二场硬仗 。  结合本村实际,村委会决定采取“三长三短”产业发展思 路,即长抓药材、烟叶、核桃,短抓土豆、红薯、生猪,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促进村民增收 。  村民黄伦菊在半山腰种了 40 亩烟叶,还养了两头猪、十 几只鸡 。虽然家在县城,但为了照顾庄稼,一个月也得回去一两次。

扎根山区的动力来自扶贫政策的利好。

响应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冯长平介绍说,从 2015 年开始搞精准扶贫, 截至 2018 年,全村全部都搬入新居或者进了城 。  村干部一班人同心同

德,竭尽所能多方引进产业,帮助村民寻找“金饭碗”。

响应沟村支部书记吴维科说,这几年通过精准扶贫,村里实行了异地 搬迁,效果是很好的 。村民搬到小区以后,日子越过越好,真正实现了“住

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作为房县最偏远的乡镇,九道乡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水电强 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的发展思路,奋斗在扶贫奔小康的路上 。九道乡 党委书记刘太兵介绍,异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以后,所有农户基本上都住上了安全房 。  现在,乡里把发展产业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确定了烟 叶、蜂蜜、生猪养殖、核桃、土豆等六大发展产业 。  每个村除了派一个乡领 导班子成员过去,还会再派一个产业指导员,帮助每个村每个农户发展 产业。

脱贫攻坚,一头连着人民幸福,一头连着民族复兴 。  山乡巨变,变的 是交通道路、村庄面貌,变的是干群关系、百姓口碑。

在响应沟村的烟叶地里,村委会副主任冯长平背倚蓝天,脚踩田埂, 情不自禁向着大山放歌。

“太阳出来照白岩,

白岩底下打骨牌,

风不吹来枝不摆

幸福花儿朵朵开……”

这充满山韵乡情的民谣,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村 民对幸福未来的深情呼唤。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