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勇 余华韵
“十一五”是十堰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为现代农业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两大目标,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大发展。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达到123.77亿元,比2005年增加63.54亿元,超“十一五”规划45.27亿元;预计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50元,比2005年增加1460元,超“十一五”规划850元。
新农村建设思路逐步理清。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富民、劳务增收、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村庄整治、公共服务和文明创建”八大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提出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今年,又启动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农业产业化实现大突破。2010年,在粮油生产连续7年实现增产的基础上,全市以柑橘、茶叶、蔬菜、魔芋、中药材、烟叶等八大特色产业为主的板块基地规模继续扩大,预计总规模达420万亩,比2005年增加90万亩,超“十一五”规划20万亩;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15家,比2005年增加5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预计达到50亿元,比2005年增加34亿元,超“十一五”规划26.5亿元;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04家,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
农村劳务经济迈上新台阶。2006年以来,十堰市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广辟就业岗位,劳务输出由初期的无序流动转向政府引导、有序输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万人,年劳务收入达50亿元以上。
新阶段扶贫开发硕果满枝。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开发式、参与式、瞄准式扶贫方针,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65万人;基本完成786个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投放信贷扶贫资金9.6亿元,直接带动了12.3万贫困农户脱贫增收;通过扶贫搬迁,使16816户67264人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恶劣生存环境;城区扶贫五年规划全面完成,新一轮规划开始实施,城区农村“灯下黑”问题得到解决,基本实现“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户饮洁净水、广电通信全覆盖”的目标。
农民生存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修通村水泥路11700公里,97%的行政村硬化了道路。共争取各类水利水电项目271个,总投资110亿元;建设安全饮水工程825处,解决了7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广播电视、电力、通信条件明显改善,光缆通乡率达到95%,通行政村率达到80%;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村级通电率达到100%,农户通电话率达到85%。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5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4.64万口,比2004年底增长127%,年均增长21.2%。
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稳定土地承包政策,依法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共流转土地14.73万亩。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农村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0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有序推进,农民参合率达94.88%,100%的行政村建了卫生室。完成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00个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任务,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