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房县文化的精髓-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忠孝——房县文化的精髓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6日


□  彭 坚 

忠孝文化积淀着房县人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房县的精神标识,作为房县文化精髓,为我县“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十字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土壤。

一、历史渊源

房县忠孝文化源于尹吉甫、黄香,二人均生于房县、葬于房县,一个忠君爱国,一个孝名远扬,一个堪称“忠义”至尊,一个堪称“孝义”楷模。

尹吉甫国难当头,赴汤蹈火,效命疆场,将猃狁驱逐出境。年逾古稀,仍忠心辅佐,其效忠、尽忠、颂忠、爱民的忠厚德行,不断传承扩散,孕育了房县忠文化。

黄香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主人公。丧母后,坟前搭棚守孝三年,为报父母养育恩,官至尚书郎的他告假回乡奉父,其孝感天下和忠孝两全的榜样作用,引领了一代又一代房县人,最终形成了房县孝文化。

因为二人,历代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黄香推崇为“忠孝”至尊的化身,作为官吏做人为官的典范。民间不断为二人修祠造庙,把忠诚老实的奉公、任事、对人,孝老爱亲、忠孝爱国、忠孝两全等伦理道德和家规家训不断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心口相传、生生不息的房县忠孝文化。

二、当代价值

(一)时代内涵

古代,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又不断赋予忠孝以新的内涵。如忠不囿于事君,而上升到忠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高度。孙中山说:“要忠于国,要忠于民,为四万万人去孝忠。”孝不唯从父母,而推及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以精忠报国为至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忠孝文化体现为:忠于国、爱人民,如革命烈士雷天明;忠于党、记初心,如吊瓶书记代大明;忠于法、担正义,“上门办案法官”景大喜;忠于岗、勤敬业,如最美教师伍昌云;忠于家、孝善爱,如“孝亲大叔”赵大满等。

(二)现实意义

挖掘忠孝文化,把房县打造成当代忠孝名邦,将为“做房县人、办房县事”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高地,升腾发展气场。

一是凝聚转型跨越新动能。忠孝文化将发挥成风化人的作用,为干部群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本,赋予心灵生活更加宽广的方向和定位,进而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为摆脱困境、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支撑。

二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忠孝文化作为房县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和实践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沾土气、聚人气,进而落细落小落实。

三是从道德层面深化管党治党。用忠孝文化培育党员干部的高尚道德和文明家风,进而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用忠孝价值观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心中有戒。

三、实践路径

响亮提出“诗祖故里·忠孝房县”,把房县打造成当代“忠孝名邦”,要在“五化”上做文章。

一是品牌化。组织县内外专家学者,系统谋划忠孝文化的品牌内涵、品牌战略、品牌实践、品牌传播及品牌运用等,让房县成为全国知名的忠孝之乡。

二是群众化。通过载体、媒体、活动三种方式,推动忠孝文化“六进”,让群众成为忠孝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承载者和受益者,让每一个房县人都成为忠孝文化的代言人。开展忠孝榜样的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大批忠孝好榜样,引领忠孝价值观成风化人。

三是景观化。把忠孝文化融入城市、村镇建设管理之中,让基础设施、有关建筑成为忠孝文化景观,让忠孝文化景观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基础建设、民生福祉。如,打造忠孝文化大广场、忠孝文化公园、忠孝文化名村,建设忠孝大舞台等。

四是产业化。以忠孝文化为内核,发展文化事业、文化旅游,提升房县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的品质和人文风情;推动忠孝文化产业化,开发忠孝文化系列产品和服务。通过政府立项、招商引资等办法,规划、设计和实施一批忠孝文化项目,让房

五是机制化。构建有利于忠孝文化品牌化的体制机制,激活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合力发掘忠孝文化,构建忠孝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保障机制。成为忠孝文化产业集散地。 

(作者系房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彭坚)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