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祖魅力藏深山-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诗祖魅力藏深山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3日

 

  编者按:房县,古称房陵,位于秦巴山脉交汇处,它怀抱神农架,手牵武当山,素有原始人类活动地、神农炎帝采尝百草地、周朝太师食邑地、帝王将相流放地之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房县形成了独特的房陵文化。近日记者现场踏访,感受房陵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一组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房陵一个州呀,一呀一得(喂)聚水河呀(啊)。我关关一个雎鸠,一呀一得(喂)是往前走(啊)。在河一个州,一呀一得(喂)求配偶(啊)……”
  日前,当记者来到榔口乡时,当地民歌手一段清脆而响亮的民歌便在耳畔响起。这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开篇诗“关关雎鸠”在民间的演绎。
  原来《诗经》的编撰者尹吉甫是房县人。《辞海》中称,“尹吉甫:周房陵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居然还有尹吉甫的遗迹。在海拔近千米的万峰山上,有一座石窟式寺庙遗址,原来房县人为了纪念忠君楷模尹吉甫,从唐代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开始,历朝历代多处重复建庙修寺,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盛的当属位于这座榔口乡七星村境内的宝堂寺。依岩而造的宝堂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石雕技艺,成为房县人纪念周太师尹吉甫的重要古迹之一。“这里虽然只是遗址,损毁严重,但我们已立项恢复古寺,我们要让这里成为中华儿女对中华诗祖的朝圣之地。”榔口乡党委书记陆龙权占着诗祖故里的底气,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与勇气。《诗经》所包藏的思想内涵,无论从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科技史的任何一个方面去研究,都是一座不可穷尽的富矿。能够亲身感受其编撰者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对研究当有一种别样的理解与感悟。
  除了宝堂寺外,神秘的尹吉甫墓地的传说更是充满感知历史风云的魅力。
  关于尹吉甫死后葬入何地,据《万历郧阳府志》记载:“周之尹吉甫,房陵人……卒葬于房之青峰山,今碑坟在焉。”《房县志》记载:“周宣王封尹吉甫为太师,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墓,东九十里。”又记:“幽王时厚葬于房县青峰。”“厚葬”在房县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尹吉甫生前是一位文武双全,所向披靡,功勋累累的忠臣,死后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命人铸金头一尊为陪葬品,为了防止墓葬被盗,特同时发出十二副棺椁,在房县选择了十二处风水宝地安葬。现在,考古者已在房县发现五处尹吉甫的疑冢。其中青峰山有两座墓碑,一座上书“周太师尹吉甫之墓”,另一座是尹吉甫儿子的墓地,上书“周孝子尹伯奇之墓”。
  聆听《诗经》的吟诵,参观凭吊诗祖寺庙,探访诗祖墓地感知神秘历史,这是尹吉甫留给当今房县人创造财富,积淀文化的广阔天地。
  县委书记张歌莺、县长沈明云认为,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里,神农架以北有尹吉甫,以南有屈原,这是创造中华文明诸多源头中的两个源头,也是两座不朽的丰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书本上为世人承传,他们的精神,更应该物化为现实的财富。有效整合力量,大张旗鼓树两张文化品牌应该列为鄂西圈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精神与物质层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千年《诗经》口相传
  在野人谷镇杜川村,村支部书记戚祖兵从正在下地的农民中找来五个人,他们年纪最大的71岁,最小的30岁。70岁的王主慧,从家里拿出锣鼓边敲边唱起来。
  野人谷镇党委书记刘卫东说,这里民歌种类多,有过山号子、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等。腔调多,有高腔、平腔、包腔、拉花腔、八岔腔等,生动活泼、极富情趣、耐人寻味。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生活及恋爱婚姻、传授文化知识的民歌等,还有唱“四书五经”、“曾广贤文”、“三字经”及一些长篇叙事民歌。还发现汉民族创世史的长篇《黑暗传》和《盘根歌》。这些古老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
  县文体局局长黄宝富告诉记者,在这种广泛的民间演唱中,《诗经》相传了两千多年。在《诗经》中可以寻找房县,在房县古老的民歌中可以找到《诗经》有关民歌。
  据史料记载,西周王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为止,历经275年。西周由于成康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发达,天下安宁,文化繁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化经典《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大都是在西周时期产生并逐步形成的。西周王室有“采诗”制度和献诗制度,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风,宫廷里的公卿士大夫定期为天子献诗。房陵有好歌传统,有大量的民歌和歌谣,自然也就成了宫廷的采风之地。
  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认为,房陵的民歌到了宫廷,在宫廷里经过公卿士大夫的锤炼升华由风到雅,又以种种方式返回到房陵,以雅润风,完成了从民间到宫廷再从宫廷到民间的轮回。民歌民谣丰富了宫廷里的诗,宫廷里的诗反哺了房陵民歌民谣。这种宫廷与民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宫廷的诗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使房陵的民歌带有鲜明的宫廷“雅”韵。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认为,无论是周还是汉,王室的这种采诗制度,都是以文学形式实现着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终端极化融合。这种封闭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讲,它限制了文明的光焰向这里的辐射与照耀,原始的痕迹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连精神层面的娱乐活动也带有浓厚的原始痕迹。在房陵地域里,几乎人人都会讲故事、会唱民歌,特别是深山里的老人,他们都喜爱民歌,这不能说不是封闭的结果。文化的封闭传承一方面造成了经济文化的落后,一方面又像活化石一样,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流变的轨迹。
  因为封闭而传承,那么如何让它在新的时代散发人文的光辉呢?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启云说:“建立《诗经》文化园已列入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房县县城建一座《诗经》文化广场,竖起尹吉甫雕像,请全国著名书法家撰写《诗经》305首诗,刻成碑林,形成中华民族诗的圣地,把古老的传承物化为现代的景点,促进旅游业发展。”
  难能可贵的是,房县正在县域进行《诗经》的传承与普及。从去年开始,县教育局编辑了“《诗经》鉴赏”小学本、初中本、高中本和机关干部读本,发到了每个中小学生和机关干部手中,学校每周开一节至两节选修课,专门讲解《诗经》,县委常委专门请专家讲解《诗经》,目前,通过阅读《诗经》由诗中之意创作编排的文艺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孝德贤才世人仰
  30多年前,在房县的东城门上,还镶嵌着题有“忠孝名邦”四个大字的匾额。这是嘉靖十六年由朝廷命名并授的匾,据史书记载:“忠,西周太师尹吉甫,孝,汉代孝子贤臣黄香。”
  来到房县,方知这里还是孝子黄香的故乡,且其墓还葬于此地。
  据房县县志和建在县城内的黄香祠堂以及黄香墓的碑文记载,黄香是房县人,任职于湖北云梦,死后衣葬于云梦,尸葬于家乡房县西关,房县为他专门修了祠庙,石碑上刻着“汉黄孝子墓”。黄香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为人民尽责的故事在房县大地代代流传。
  忠孝文化构成了房陵文化的又一层面,它对于重建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影响深远。
为了弘扬孝文化,2007年,房县开展了首届“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经过宣传发动、推荐评议、审核复查,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广泛参与,积极推荐,共上报候选人47名。县评选小组组织专班深入到各个推荐对象所在村组和单位逐一进行调查了解,逐步筛选确定了正式候选人,在此基础上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撰写事迹材料,由文明委成员投票选举并经报纸、电视台公示后,最终产生了房县“十大孝子”。
  县委书记张歌莺、县长沈明云指出,黄香作为房县“孝”的代表,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一个缩影,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这种光荣传统,把孝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下一步就是依托孝文化,结合县城建设,规划建设黄香路、孝文化广场,把每届评选出的“十大孝子”的名字刻在黄香路旁,让世人敬仰,激励大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
名片耀眼待擦亮
  保护与挖掘房陵文化,已受到高度重视。
  专家们认为,地理环境的封闭,区域资源在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里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致使房陵有史以来直到20世纪后期,经济持续数千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严重影响了对封闭环境的突破力和对外界信息的吸纳力的增强,最终形成了房陵文化的封闭传承特征。
  房陵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它是地域文化,但不是一般地域里的一般的地域文化,它蕴涵着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等种种文化特质和属性,是一颗不可多得的文化钻石。从发现并认定房陵文化以来,可以说基本撩开了这片“历览不能穷其奥,载籍莫能详其形”奇特地域的蒙盖了几千年的面纱。
  为了抢救、挖整房陵文化,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指示:开发房陵文化要做到“五个一”,出一套系列丛书,打造一台戏剧,建一批景点,拍一部电视剧,建一座唐风城。
  十堰市委和房县县委也组成了联合专班,专门研究房陵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据介绍,抢救、挖整出版房县民歌集、房陵锣鼓歌、房陵民间歌曲集、房陵民间歌谣集、房陵民间故事集等系列丛书已经完成;一部有关房陵民间文化的专题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出版一套房县历史人物传记正在进行过程中;县里已命名几个乡镇为民歌乡、故事乡,同时命名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召开了一次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就房陵文化圈进行研究、讨论,拟定明年中华诗祖尹吉甫诞辰之日举办全国性《诗经》文化节;下一步更重要的是恢复保护天官坟(尹吉甫墓)、文庙、宝堂寺、丹朱坟、汉黄孝子祠堂等代表性建筑和遗址,保护一批具有影响的文物古迹。
  县委书记张歌莺、县长沈明云说:“边提升,边包装,让房陵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文化挖掘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在鄂西生态文化圈中形成一个很好的节点,接武当山、神农架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参与两山分工,将房陵文化与房县奇山异水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使房陵文化成为一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