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柯勇 罗成林 杜达琼 报道: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姚坪乡村道路上,一辆辆满载农家肥、种子、农药的农用车来回穿梭;堵河两岸的田间地头,乡干部、农技人员津津乐道讲解着种养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栽、植、种;农民个个挥锄舞锹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处处洋溢着一派热闹繁忙的党群齐种“科技田”的新景象。
镜头之一:农家书屋“充电忙”
昔日,农民只有在村举办科技培训班时才去学一学,如今,在姚坪乡黄坪村农家书屋,笔者看到图书货架前,挤满了前来借阅的农民。正巧遇到该村兴茶大户刘国生在借了一本《茶园秋季管理技术》,他高兴地说:“村里兴茶户很多,但村民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以前,一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就得找人帮忙。现在好了,村里有自己的书屋,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很多,遇到生产难题就会来这里找‘良方妙药’,已经成为了全村群众的一种习惯。农家书屋已经真正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与致富‘参谋长’了。”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农家书屋作为农民学习的平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该乡将进一步加大 “农村书屋”投入,增加书屋藏书数量,规范管理,为农民“充电”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镜头之二:“网上备耕”成时尚
10月8日上午,在西坡的远程教育室,老党员袁平富和村民们正一边在互联网上争先恐后地查询秋季核桃管新技术以及最新的农业政策和农业信息。边查询边说:“轻点鼠标轻松了解农事和农资信息,市场需求,帮助我们选择新品种、学习新技术,还能查阅到秋播生产需要的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价格,足不出户就能把秋种所需生产资料摸个清,网络成为咱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千里眼”、“顺风耳”。
如今,在姚坪乡广大农民一改过去“挖地种田不用学、别人咋种我咋种”的传统种植方式,“网上备耕”正日益悄然兴起,农民通过互联网提前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查找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市场行情、良种栽培等信息,及时掌握了相关政策、科技和市场动态,足不出户便可引进好品种、学习好技术、对接大市场,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收入。
镜头之三:党群合种“科技田”
村民秋播秋种干劲足,姚坪乡党委政府也没有闲着。据了解到,自入秋以来,该乡早安排、早准备、早行动,党委、政府多次带领全乡干部分成小组赴各村了解掌握秋播秋种前期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秋闲田情况,帮助村民调整好秋季作物种植计划,做好秋播秋种技术的宣传、指导,为全乡秋播秋种工作服务。
目前,全乡共举办8场次农技知识培训,召开科技现场会1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培训科技示户60多户,培训新型科技农民10000多人,全方位指导村民科学秋种,降低生产成本;与农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对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镜头之四:“致富论坛”讨增收
“今年我家的金银花不知为什么,叶子长毛毛虫,收成不咋地,请介绍一下如何防治病虫害?施什么肥好?”…… 10月9日下午,该乡红庙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热闹非凡,30多名村民参与村里的“致富论坛”,向种植大户能手柯长林讨教。
近年来,姚坪乡把茶叶、核桃、药材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但很多农民对新品种陌生,感到技不从心,对扩大产业规模没有信心。该乡通过组织举办“致富论坛”,以农村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农产品经纪人等为中心,村民共同探讨种植、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信息,并及时传递国家惠农政策,“致富论坛”被广大农民称为没有围墙的“农业技校”。村里老党员刘国平兴奋地说:“有了论坛相互交流学习‘致富经’,学到了不少东西,今秋明春我还要再种1亩金银花。”秋播之际,全乡有万余农民在“致富论坛”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