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礼仪榜样人选:好家风守望者余策星-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房县礼仪榜样人选:好家风守望者余策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7日 点击数:

□  赵礼江 

在千里房县的山山水水,常年可见背着挎包、手持相机,与乡邻谈家道聊家风的别样“樵夫”,他就是余策星。“樵夫”是他的笔名,意在耕读传家,不忘初心。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69岁老人,虽一路风雨一生坎坷,却凭着一抹墨香,48年不止,用千万余文字,守住了"文必精专品必修"的余氏家风,守望着“忠孝礼义信”的房县人文芳华。

行家风,家风的滋养让他行出苦难行向美好

 1949年2月,余策星出生在县城中西关一个富庶的中医世家,过着人人羡慕的童年生活。可好景不长,1956年至1957年家里先后被没收家产,划为地主,打入右派,从此一贫如洗。

到了上学的日子,父亲毅然送余策星上学。在大姑余锦云的接济下,余策星用9年“熬”完小学。期间,他一边砍柴种地,一边上学读书,还要面对家庭批斗,最难熬的时候,是大姑的200多封家书,支撑他前行。大姑总是勉励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看开些、想远些,相信共产党、相信新中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8岁的余策星读到了《林海雪原》,并知道作者曲波挣得8万元的稿费,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他暗暗发誓,长大了当一名像曲波一样的作家,让家人过上好生活,让社会充满爱。为此,小学期间,他几乎读完了能借到的所有中外名著,特别是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他变得更加坚强。

1964年,年仅14岁的余策星,接到下乡当知青的命令,家父鼓励他“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混饭吃”,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土城镇龙坪公社,当起了“小小知青”。

当知青很苦,既要受累挨饿,还要承受没完没了的批斗污辱,家父总是安慰他,吃亏是福,做人要有分寸,办事留余地,再难也要做个好人!

记得在一次批斗会上,公社让余策星站起来揭发父亲的罪状,看着被批斗得不成样子的家父,余策星忍不住就要爆发。父亲上前劝他,“不要乱了分寸,这是运动,谁都没有错,比起那些在事故中死难的工友,这算什么呢”。

还有一次,余策星又累又饿,当了逃兵,公社派人把他抓回,当着几百人的面,摔他耳光,打得满嘴是血。余策星却咬紧牙,没有做出格的事。事后,家父表扬他“你错在前,再苦也不要乱了分寸,也不要记恨他人”。

这就是余氏家风,余策星已深深地记在心上。

在14年难熬的知青生涯中,余策星白天种地干活,从不偷懒,晚上看书学习,从不间断,硬是啃完了高中学业。在三线建设中,同大人们一起赴黄龙滩修水库,到小河修电站,上柳树垭修路,无论天寒地冻,还是数九酷暑,无论是挨饿受批,还是伤痕累累,他总是咬紧牙关,冲锋在前,不罢不休,成为知青里面的佼佼者。

1970年2月,为抢救工友,余策星一次性献血570毫升,由于量过大,差点要命,落下个终身伤病。就在家人痛惜时,他却大度地说,守家训就要“勇于为善”。

吃亏是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家人摘下“地主帽”,回到县城老家,余策星也被安排到了信用社工作。心中有为人处世的人伦大道,生活上有砍柴种地、修路架桥的历练。从职18年,余策星轻车熟路,顺风顺水,从职员干到主任,从乡镇营业所调到县人民银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吃得苦受得罪,人缘好劲头足,多次获评先进。

1996年企业改制,余策星第一个报名,第一个提前退下来。单位虽没兑现加三级工资的承诺,他也不予纠缠,他说“横向比纵向比,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挑挑儿的”。

退休后,余策星在家办起了书斋,琴棋书画,采风创作,诗意人生,悠然自得。老俩口工资5000多元,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夫妻恩爱,身体也无大碍,过得悠然自在。近年来,他牵头成立了天行健登山俱乐部,一边健身养心,一边寻找写作素材。他说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力争能看到社会主义强国的样子。

在余氏家风的滋养下,余策星一辈子不做违法乱纪之事,一生不做不仁不义之事。如今小有名气的他抛头露面的多了,慕名求助的多了,但他依然十分低调,替人办事不言报酬,他说不能给祖上抹黑。 

写家风,家风的文脉让他写出味道写出份量

 余策星有一个梦,就是想当一名像曲波一样的作家。1969年他在《丹江口报》发表了处女作《为了国家财产》,紧接着《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见诸报端,并获好新闻奖,这让余策星心动不已。

有梦想就有希望。把艰辛劳作当素材,把家风感悟当灵魂。从几百字的“火柴盒”写起,再到千把字的“豆腐块”,再到几千字的“一整版”。几十年间,他先后在中央、省、市、县党报党刊发表新闻作品近千篇300余万字。百度“余策星”三个字,可见他的作品500余篇。

不会写怎么办?自学!余策星是个学习狂人。他系统研学新闻写作,不耻多方讨教,无论再累,也要学政策、学历史。走进他的书斋,依然可见保存完好的80多本自学笔记,看着层层叠叠、琳琅满目的书籍,和他伏案写作的大量文稿,看他熟练地使用电脑和新媒体,很难想象这是一名古稀老人。

2000年后,衣食无忧、学有所成的余策星开始专攻人文历史,潜心研学家风文化和乡风民俗,常年奔走在大山深处,成功撰写《黄香》《尹吉甫》《李显》《赵王迁》等大量文稿,被诸多媒体纷纷报道。期间,他成功发现道光年间重修的黄香祠石碑、享誉川陕鄂的古盐道、余永美协老药房等文化遗迹,为房县研究发掘诗经文化、忠孝文化和乡贤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雷天明是革命烈士,也是余策星的姑父,怀着对先烈的敬仰对亲人的怀念,余策星四处奔波“淘宝”,熬更守夜创作,2007年,最终著成20万字的《雷天明》一书,为中原突围70周年献上大礼。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他又成功编著《贺龙在房县》一书,约19万字。这些书作,对研究革命历史和弘扬红色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当“作家”不容易。多年来,余策星说尽千言万语,跑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苦,从不言弃,从不虚华,无论年少,亦或年老,成也好,失也罢,他总是笔耕不辍,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余策星下乡采访,或是编印作品,都是自己掏钱,乐此不疲。他粗略的算了下,这些年仅写作耗费就在10万元以上,对于月退休金3000多元的他来说,可是不小的开支。有人问他值不值时,他说“做心爱的事儿,永远都值!什么是美好生活,这就是”。

文以载道,文风化人。细品余策星一篇篇朴实无华、温暖人心的作品,顿觉与其说他在写作,还不如说他在写心。作品的“里子”无不折射着是余氏家风的人伦大道,作品的“面子”无不映照出他坚韧执着的精神光芒。 

种家风,家风的力量让他种出温暖种出希望

长期在人文历史中穿行,不觉中余策星成了半个民俗专家。晚年,他更是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家风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上,他誓言,要在全县点亮曾经红火的家风灯火。

2007年前后,余策星自家也遇到麻烦,儿子成绩滑破,只考上三本,大学还变本加厉,养成盲攀比、乱花钱的毛病。余策星想起大姑给自己的200多封家书,决心用家风家训的力量试一试。他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讲吃亏是福的创家史,算节俭养德的收入账。果然收到效果,儿子痛改前非,并成功考研,毕业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家立业,干得不错。

这让余策星认识到,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家庭万事兴旺、生生不息,不好的家风则会让一个家庭萎靡不振,甚至走向消亡!

2008年,余策星接到重修《余氏家谱》的重任,他不敢马虎。查资料、访贤达,记手稿、编序号,8年间,他修改文稿10余万字。跑长沙、到武汉,访城市、下农村,8年间,他寻根问祖3万余公里,相当于重走长征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新版《余氏家谱》即将面世。

德必光大贤必名,功必维国福必润,文必精专品必修,道必相傅信必存,治必勤俭家必和,孝必敦诚友必亲,赌必惩戒惰必克,迁必殷实业必兴。当族人齐声诵读“余氏家训”时,余策星心潮澎湃。

不少人问他,又不是你一家的事,你出力出钱,受苦受累受委屈,值得吗?余策星说,抢救家谱是无价之宝,《余氏家谱》不仅余氏家族的,也是房县的,是中华文化瑰宝。实践证明,《余氏家谱》的确是传播家风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瑰宝。

家谱修好了,余策星受邀编著《县风家训》,这是县委、县政府以“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为内核,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的重大活动。轻车熟路的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先后深入1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寻找最美家风故事。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收集家训500余条、家风故事100多个,20多篇最美家风故事被采用。他还把爷爷传下来的珍藏本《养气斋诗集》捐给了编辑部。

在中坝乡三池村曹家大院,余策星发现了门类齐全、年久失修的《曹家家谱》,并推测三国人物曹操的蛛丝马迹,可惜书稿均遭严重虫蛀,他惋惜万分。在城关镇中西关,余策星发现了汉代传承至今的《戢氏宗谱》,并发现了两个房县名人,一个是戢冀翚,他曾与孙中山共同组建兴中会,另一个是他的弟弟戢冀翘,曾任国民党中组部长。由此,余策星得出结论,看似平淡的家谱家风文化,极具研究价值,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都可在家谱家风中反映出来,一代家风就是一代人文历史。

为此,余策星撰写了《十字县风家训重塑忠孝名邦》一文,建议保护好珍贵家谱,加强家风文化建设,受到县委书记蔡贤忠的好评。党的十九大对文化繁荣兴盛作出部署后,他更是信心百倍,孜孜不倦地深入学校、农村、社区,用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大白话讲家风故事,他说有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品格、一种力量,在摧他前行,他要为培育时代新人,建设文化强国尽一份力。

 

讲规矩、守秩序、正家风,一辈子做有分寸的人。余策星心怀重新点亮万家家风灯火的梦想,用一生的守候,在行家风、写家风、传家风的默默坚守中,守望着千里房县最温暖的精神家园和曾经的乡土民风。(作者中共房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今日房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新闻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