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在湖北房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挖掘整理古老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房陵传统文化圈》的议案,这也是本次人代会通过的唯一一件议案。它反映了全县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几年来,县委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政府和有关部门竭力承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大批沉淀于房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和整理,优秀民间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房县旅游内涵得到丰富,房县文化品位和旅游档次得到提升,为房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房陵文化圈”建设是历史和全县人民的共同选择。房县位于秦巴山脉相交地带,又处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汇地区,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繁衍,形成了独特而优秀的房陵文化,其主要成份为:以开辟农耕、中医药文明的人类始祖神农氏在房县(神农架)一带,采药尝草、试种五谷为标志的神农文化;以公元前周朝三代太师尹吉甫为首的《诗经》作者和编撰者在家乡房县采诗、作诗所形成并为房县代代相传的诗经文化;以唐中宗李显为代表的14位帝王被流放房县(前后持续一千多年)所形成的宫廷流放文化;以尹吉甫为代表的对国忠诚和以汉代被皇帝表彰尊老爱民的黄香为代表所形成的忠孝文化等。这些既集结着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房县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保护好利用这一资源成了全县人民关注的热点。省、市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专家及新闻媒体记者多次深入现场亲自参与房陵文化的挖掘、收集和研讨,通过目睹和感受具有上述内涵的原生态文化的再现,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和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预言这种文化现象在全国也不多见,因此把这种特殊地域文化界定为“房陵文化圈”。根据民间的呼声和专家的意见,在全县达成了“抢救性挖掘整理民间文化,构建房陵特色文化圈”创建房县文化品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的共识。因此不少人大代表呼吁并积极组织提出了这一议案,获得大会一致通过。二、加强跟踪督办,增强工作实效。 “房陵文化圈”建设是一项长期地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四年来,在县委的重视关心下,县人大常委会对此议案办理实行跟踪监督,连续性督办,直至取得成效。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进行视察检查,督促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每年人大例会政府向人大代表报告此项工作进展情况,取得全县人民的关注和支持。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能顺利进行,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房陵文化圈”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当年预算,确保了此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在涉及反映历史文化的遗迹、文物、书籍、民歌以及实物的恢复和对上申报等工作,人大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房陵文化圈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科学界定了“房陵文化圈”的概念和内涵。在房陵文化的挖掘整理过程中,邀请省文联副主席李宁和省民协主席傅广典、秘书长鄢维新及市民协主席潘彦文、副主席李相滨等专家多次深入房县村村寨寨深入考察房陵文化的渊源、形成过程、历史背景和特质,并且和其他地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论证,确立了神农文化、诗经文化、流放文化、忠孝文化为房陵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并且把它界定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概念——“房陵文化圈”,根据房陵文化的特色,傅广典还亲自拍摄了一部5集文献性系列专题片《房陵》,具体介绍了房陵文化的成型、内涵、特点及在汉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房陵文化圈”,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学者认可。 2、出版制作了“房陵文化圈”的系列丛书和专题片。2004年秋以来,全县文化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深入全县300多个村和千家万户收集整理民歌12000首,民歌曲牌20多个,民谣300多首。盘根歌20多万字,民间故事8500篇、民间谚语15000多条,民间音乐1500首,古唱本100多册,有关文物150多件,拍摄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录象资料20本,录音磁带120盘,照片1.5万张,在省、市、县专家的共同参与审定下,正式出版了《房县民间故事集》、《房县民歌集》、《房县民间歌曲集》、《尹吉甫在房县的遗迹及影响》、《房县帝王流放录》等系列丛书,总计140余万字。反映房陵文化的《千年文化话房陵》的专题片正制作完成并在电话台播放,对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房县的品位和知名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3、保护了一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过程中,也对全县民间艺术和艺人的情况作了普查、收集、统计,会唱民歌的有5万多人;会讲民间故事的有6.5万人,唢呐手300多人,能唱千首民歌的有250人,500首以上的1250人,300首以上的6000多人。普查后在全县开展了民歌师、民乐师、民间手工艺师进行了评选,并且发给证书。每年分季度和乡镇进行民歌大赛,有力地激发了民间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一大批年青人开始走进传承历史优秀文化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把我县特有忠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每年在全县开展选一次“十大孝子”评选活动,把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贯彻中央十七大精神相结合,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4、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录。在“房陵文化圈”的建设中,还注重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既保护了地域文化,又提升了地域文化档次和知名度。《尹吉甫传说》已正式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由省向国家重点名录申报。《房县锣鼓歌》、《薅草锣鼓》、《房县黄酒制作工艺》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逐级向上申报,其他项目也正在挖掘、整理、筛选之中。三、坚持跟踪监督,推进加速建设。房陵文化圈建设一是项长期性系统工程,实施需要持续性、连续性。为此,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5次会议决定,新一届将其继续列入今后常年工作的监督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大监督与支持力度。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是要围绕打造房县文化名片,提升房县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为目标,采取媒体推介与专家学术论证相结合,静态建设(文化园、民俗风情园)与旅游建设相结合;文化成果展示与旅游产品、地产品营销相结合;城镇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恢复相结合,从整体上展示房陵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文化圈建设推动房县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二是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对已发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文物古迹要采取抢救保护措施,落实责任,根据现实条件分轻重缓急,该回收的要回收,该发掘的要及时的发掘,该就地保护的要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三是要加大对优秀文化成果的转化利用力度,要把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力争上“省榜”和“国榜”。已整理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资料要成为宣传房县的桥梁和纽带,房县的土特产品和旅游景点的建设城镇建设都要有房陵文化的烙印和内涵,从各个领域实现房陵文化的重要价值;四是要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房陵文化圈”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最终实现上档次、上水平、出精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