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是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仁德为怀,精诚为民”则是十堰市人民医院的核心文化。每年医师节前夕,该院会从院内700多名副高以上医师中评选德馨技精者予以奖励,迄今已评出“人民医师奖”100名、“杰出人民医师”100名。今年首启年度名医评选,现特别推出本年度名医风采展,既彰医者之大德,亦树行业之标杆。
“如果不是陶主任,我的手指就保不住了!”37岁的田先生举起恢复如初的双手,眼中满是感激。曾经被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指端坏疽折磨得濒临绝望的他,在十堰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陶洪的治疗下,通过创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重获新生。
在十堰市人民医院,陶洪的名字总是与“奇迹”紧密相连。他就像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一般,用智慧的头脑与缜密的技术,在患者的身体里精准“探案”,为患者解除疑难杂症,重拾生活的希望。

创新先锋,用“备份细胞”重启生命
在风湿免疫病诊疗领域,陶洪始终是敢于吃“螃蟹”的探索者。面对田先生这类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他率先引入十堰市首家、全国少数医院掌握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如同用“生命备份”重启患者免疫系统。四个月的精准治疗,让田先生发黑坏死的指端褪去黑斑、长出新组织,这一技术已成功治愈20余名患者,累计开展治疗50余次,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针对干燥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唇腺活检,陶洪更是大胆改良。传统手术切口大、需缝合、恢复期长,让患者望而却步。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出改良式小唇腺活检术,2-3分钟即可完成精准取样,创口小到无需缝针,按压5-10 分钟便能止血。这项在鄂西北地区独家开展、全省仅2到3家医院掌握的技术,不仅大幅提升诊断准确性,更让患者免受痛苦,50岁的张大妈就靠着这项微创技术确诊并得到有效治疗,彻底摆脱了口干眼干、关节疼痛的困扰。
从医二十载,陶洪始终紧跟医学前沿,将新技术、新药物精准应用于临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诊疗难题。
技术革新,为疑难病症开辟“生路”
在医疗的战场上,陶洪带领团队不断攻克风湿免疫疾病难题——改良唇腺活检术推动诊断技术进步,干细胞疗法为疑难患者带来新生,多学科协作让克罗恩病患者重获健康……
患者炎炎多年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腹泻症状,严重时每日达10余次,伴血便、黏液样便,让她的生活充满了不便与痛苦。她甚至在孕期出现了肠穿孔,多次外院就诊,症状无明显缓解。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病痛折磨后,炎炎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经过详细询问病史、相关检查后,陶洪组织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讨论,一致认为是克罗恩病。在常规治疗无法控制症状的情况下,炎炎开始接受了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经过两年的精心治疗,炎炎的腹泻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体重由较之前消瘦增加了约10公斤。这不仅意味着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地提升,更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花季少女娜娜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血小板重度减少,病情稳定后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危重、出现消化道出血。陶洪带领团队紧急抢救,1周稳住娜娜病情,10天让血小板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医护团队每日科普疾病知识,让娜娜深刻认识到“战狼”需打持久战,不可随意减药停药。这种“既治病又育人”的诊疗模式,让无数患者树立起长期治疗的信心。
“战‘狼’是终身战役。”陶洪经常告诫患者,“但随着生物制剂、干细胞疗法等新技术出现,我们正朝着治愈的目标不断迈进。”
主动请缨,把医者大爱洒向边疆
“医病更要医心。”这是陶洪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风湿免疫病多为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身体治疗,更需要心理支撑。李女士被多关节疼痛折磨得痛不欲生,陶洪带领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时调整用药,护士们全程无微不至关怀,从护理到心理疏导面面俱到,最终让她重获健康。李女士特意送上“仁心仁术除病痛 仁言仁语如春风”的锦旗致谢。
2018年7月,陶洪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成为援疆队员。两年间,他远离家乡,视新疆各族同胞为亲人,奔走在边疆医疗一线,为无数患者消除病痛。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援疆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医者初心,用精湛医术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的使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从鄂西北十堰到大西北边疆,从创新医疗技术到人文关怀服务,陶洪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带领风湿免疫科团队不断突破。他常说:“风湿免疫病患者很痛苦,我们多一分努力,他们就少一分煎熬。”如今,这位深耕风湿免疫领域多年的医者,仍在不断探索前行,用仁心仁术为更多患者保驾护航,在医学道路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记者 吴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