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消了,肚子平了,现在走一公里路都不喘,更不用担心会突然吐血了!”近日,65岁的王老汉(化名)手捧锦旗,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介入科门诊,激动地说道。他曾因肝硬化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饱受五年折磨,腹部胀大如“临产孕妇”,频繁便血、呕血,连弯腰系鞋带都成了奢望。如今,十堰市人民医院门脉高压介入团队通过“TIPS”微创介入手术,仅用一根细穿刺针,就为他的人生按下了“重启键”。
十年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顽固性腹水与出血成“枷锁”
12年前,王老汉被确诊为乙肝肝硬化,但因症状不明显一直未规范治疗。3年前,他的腹部开始不明原因胀大,最初还以为是“发福”,直到出现下肢水肿蔓延至膝盖、平躺时呼吸困难,甚至一次吃饭时突然呕出暗红色血块,才被紧急送医,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顽固性腹水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这是肝硬化终末期的典型危重表现——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压力急剧升高(医学上称为“门脉高压”),造成腹腔大量积液、食管和胃底静脉严重曲张破裂,随时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统计显示,此类患者一年内生存率不足50%。
“最多时腹水达到6000毫升,相当于12瓶矿泉水。腹部皮肤被撑得发亮,翻身都疼痛难忍。”王老汉回忆,他每月至少接受一次腹腔穿刺抽腹水,但抽得越快,腹水涨得越猛,还出现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更可怕的是反复出血,“轻则黑便,重则呕血,每一次都像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因血红蛋白仅有正常人的一半,他常年面色苍白,稍一活动就心慌头晕。严重腹胀挤压肠道,导致他每天只能喝半碗粥,处于重度营养不良状态。
“抽水、输血都只是暂时缓解,管子一拔,腹水又涨回来;血刚补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吐出去。”王老汉的儿子说,五年来为给父亲治病,家里花费二十多万元,积蓄耗尽、负债累累。一次抽腹水后,王老汉甚至出现肝性脑病前兆,意识模糊、行为异常,被医生警告频繁抽水可能诱发肝昏迷,全家一度陷入绝望。
TIPS技术精准“改道”门脉血流,从根源控制腹水与出血
就在王老汉准备放弃治疗时,十堰市人民医院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团队带来了转机。团队专家谢兴武主任详细分析其病情后认为,王老汉适合接受TIPS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传统治疗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TIPS可以从根源上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控制腹水和出血两大难题。”团队成员郝清凡解释,该技术通过在肝脏内部建立一条“分流通道”,将门静脉淤滞的血液直接分流至肝静脉,相当于为拥堵的“门静脉高速”开辟一条“应急车道”,从根本上缓解压力,从而控制腹水生成和静脉出血。
手术当天,介入团队成员谢兴武、张正宇、郝清凡在局部麻醉下,从王老汉右侧颈静脉穿刺送入直径仅4毫米的导管,在血管造影引导下精准穿刺至门静脉分支,先用栓塞材料封堵出血的曲张静脉,再用球囊扩张出直径8毫米的通道并植入一枚带膜支架。整个过程仅耗时100分钟,出血不足10毫升,颈部创口仅3毫米,无需缝合。
术后第三天,王老汉的腹围就从98厘米回缩至85厘米,尿量明显增加,门静脉压力也从22mmHg降至12mmHg以下(临床标准:<12mmHg可有效控制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一周后,腹水完全消退,血清白蛋白回升至30g/L,血红蛋白稳定在75g/L。最让他高兴的是,“能平躺睡觉,能吃碗软面条,再不用怕突然吐血了!”
“真没想到一根‘针’就解决了大问题,这技术太厉害了!”摸着颈部几乎看不见的针眼,王老汉感慨道。出院时,对比术前圆鼓如球的腹部照片,他的腰围已恢复至78厘米,体重也回归正常。
团队成员唐先志介绍,TIPS技术不仅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显著疗效,也能有效解决顽固性腹水,且具有微创、可重复、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该院介入科自2018年独立开展门静脉高压介入治疗以来,已完成各类门静脉高压介入手术200余例,包括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血栓等高难度TIPS手术,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大量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