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东湖评论: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2022年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其中板块之一,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凝聚更大乡村建设合力,以及稳固乡村社会发展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文明乡风,展示新时代农民良好精神风貌。先进的思想是人民群众前行路上的“指示灯”,是广大群众行为的先导,要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活动。此外,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守“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弘扬传承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通过乡风文明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譬如,湖北房县在村镇开展忠诚、孝贤、睦邻、洁美、脱贫、新风、家教7类榜样评选活动,在县级开展十大慈母、十大孝子、十大新闻人物、最美家庭、房县好人、巾帼楷模、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抗疫先锋等系列评选,涌现各类榜样3000余名。文明之风浸润于群众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到达精神最深处,最终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

培育文明乡风,关键看行动,在具体对照执行过程中,更要及时消化政策,不能“糊里糊涂”“一知半解”,更不能浮在面上浅尝辄止。“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以鼓励乡村自治组织通过修订完善好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村民行为,让好的风气变成风俗,让好的风俗落地生根。譬如,在湖北房县,人情新风故事登上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各大媒体,人情新风经验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交流,并入选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以人情新风为引领的勤俭新风、孝贤新风、洁美新风、家教新风、殡葬新风带动群众改变旧观念、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促进了乡村治理,加速了乡村振兴。

要想使乡村风气得到积极转变,除了要坚定理想信念,还应发挥好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旗帜作用,突出“关键少数”,以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指引,干部要“比学赶超  奋勇争先”,党员要说正能量的话、办正能量的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手,带动身边亲人朋友,带动周边群众向恶俗风气说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清风正气。譬如,房县做实志愿服务主力军,5.8万名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激活了文明实践主体力量。示范引领会让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新风扑面而来,让群众在受益中不断受到熏陶教育。

文明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道德风尚,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美的底色。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全国各地应打好主动仗、唱好正气歌、凝聚正能量,以文明的写意、和谐的妙笔,描绘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蓝图”,不断助力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君基(十堰房县)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