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我的扶贫故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7日

转眼已到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回忆扶贫一路走来感慨甚多,扶贫有你有我有他,如同一部励志小说般有各种人物和 转折。今天我谈一谈扶贫路上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几个人物。 一个是村书记,一个是贫困户,一个是扶贫干部。

乡贤村书记

家族千万人,主事在一人。一个深度贫困村要发展除了 靠群众外,核心骨在村书记。我接触的这个村书记初识映像 犹如一位温文尔雅书生,可他却与普普通通质朴农民别无差 异; 看似娇小柔弱,可他却备受村民尊敬; 在家备受老婆唠 叨和一顿指责,出门在外却能一呼百应; 花甲之年却对电脑 充满无限激情热爱。

在扶贫初期,各种大数据和档案资料繁重时刻,书记每 晚抱着电脑各种倒腾,总是在老伴一再催促下迟迟进入被 窝,天寒地冻或是酷暑难耐依旧是如此。农村人体质好也耐 不活电脑前忘我的坚守,坐时间久了腰椎疼痛难耐,藿香止 痛膏药从未间断。数据包涵全村 300 多户每户每人姓名、身 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外,又对 200 多贫 困户 600 多人进行文化程度、住房状况、学生情况、劳力情 况、健康情况、低保享受、养老情况、致贫原因等进行系统

统计并按照“六个一批”分门别类进行筛选整理。

对于一个带着老花镜的白发老人来说这些工作量晚上 不打很久的夜工确实很难完成,白天要忙着入户核查基本情 况,同百姓宣传政策、做通思想工作,计生、维稳、组织建 设、农业等各项村务还一样不能松。

对于偏远贫困农村,群众普遍存在有事找书记思想,所 以万事一有困难群众都会第一个想到找书记,邻里矛盾、家 庭纠纷、田边地界争割、五保生活困难等总是不分黑夜白天 的往书记家里跑,半夜酣睡的书记总是义无反顾披衣就去 “救火”。

感人至深的是一户贫困户缺乏科学常识,夏天酷暑的一 个中午给稻谷打完农药,忍不住多年咪一口小酒的习惯,中 午喝了一杯自家放的包谷酒,待到半夜浑身难受不已,老伴 愚昧信教,坐在床前给祷告,结果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眼看 老伴在床上实在不行了,夺门而出敲响村书记家房门,边跑 边打 120 的书记屐鞋至贫困户家后立马开始必要的常识性抢 救,结果救护车在半山腰时收到了人已去世噩耗。

事发周五晚上,恰逢我们工作队周末回城。事后听书记 提起,我们不由心生颤抖。因为缺乏常识导致中毒,因为缺 乏常识耽误最佳救治,因为儿女忙于生活奔波常年外出务 工,父母二人成为空巢老人而失去依靠……种种客观主观原 因让村书记成为了一村的主心骨顶梁柱。

长年累月,产业发展、纠纷调解、帮贫济困……成为书 记肩上卸不掉的担子。为此,猝死的贫困户安葬问题自然又 落在了书记身上。棺椁、食材等必备品村里可以想想办法, 可是一口几百斤的棺木和人要抬上山却成立村里头疼事情, 何况事出突然,一时要召集那么多壮劳力何等困难。好在村 子在大集体时与周边几个村合属一个公社,后来分离成几个 村。书记利用人脉和公信力同周边村联系妥当丧事用劳力问 题,同时组织本村在家群众按照当地习俗协助安葬。等逝世 者儿女赶回之前已全部安置妥当,在书记一手操持下逝世入 土为安。

这是我亲生经历一件事,据群众讲村里很多这样的事都 会去找书记解决。五保户、空巢老人、精神病患者等逝世或 意外身亡都由书记亲力亲为解决,与其说是村民的书记,不 如说是村民的“儿女”,他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 操、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情怀维系着全村的日常运转。

“三自”贫困少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可是在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山既 高又有云雾飘渺般的仙气,就是缺乏脱贫致富的门路。

弯弯路,晃晃台,领导不愿去,干部不想来,来了不想

走,走了不想来。多年困扰群众的贫困问题始终在解决的路 上,改革开放以来,有能力、有智力、有技术的群众都外出 打工,多年后基本都留在了外省或者县城、乡镇,实在混的

不咋样的等手里攒够了钱,带着老婆娃子回到村里盖起砖瓦 房,这也算空巢村民眼中的富裕户。

在我扶贫的日子,走遍全村发现这样的富裕户也为数不 多。应为留在村子的富裕户最终也会为了孩子上学在县城或 集镇租一套房子,时间已久很多就不愿在村里投入血汗钱盖 房。要不就是孩子已长大成人,在家盖房养老的这一类有几 户。可我却发现有这样独特的一户很是吸引我。

1 米 6 的个头,黝黑的皮肤,沧郁的眼神……看似中年 却少了中年的精气神,疑为少年却夹杂少许老年的沧海桑 田。缄默不语,岁月的伤痕却无形流露于眼神。

比少年还要矮半个头的母亲每次在我们入户时,总是会 向我们述说其人生的种种不幸。丈夫早年因奔波忙于生计而 猝死,母亲因常年辛劳烙下多种慢性病,自己严重的妇科病 常年缠身导致无劳力,膝下苦了一儿一女,儿子芳年 23 未 婚,小女 5 岁有余。居无定所,食无裹腹,衣无华服……年 少儿子无力持家,母亲常年种地持家,上有花甲母亲无力孝 养,恳请我们多多关照扶持。

面对这种常年病号、无劳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村 两委和扶贫工作队也很是头疼,找政策、谋出路、施项目…… 成为扶持这家的出发点。

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的根本出发点,人民以安居乐业为 幸福的落脚点。为此,按照扶贫政策,将少年母亲纳入健康

扶贫慢性病救治范围,减轻家庭负担。对少年妹妹入学,实 施教育扶贫,年补助生活费 1000 元。对少年家庭居住环境 进行规划,在原有自助建房基础上拉一把给予补助。

政策范围内的帮扶让很多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得以摆脱 贫困是一件必然事,可是少年自信、自立、自强的秉性让我 们为之刮目相看。

家境贫寒,早年辍学跟随家人操持家务,照顾年迈外婆, 照看幼小妹妹…… ,可是一年又一年依旧还是贫困潦倒,看 到外出务工村民生活一天胜过一天,年幼的少年萌生了外出 务工想法。

因年少,无技术、劳力有限,外出务工路上充满荆棘。 从简单单一的流水线工,到入门跨入技术工……,转厂多次; 从十岁出头对社会无知,到阅历社会基层种种艰辛的成熟, 教会了少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必须自信、 自立、 自强, 生活定会好起来的。

在扶贫政策扶持下,妹妹可以保障和同龄人一起上学, 妈妈在慢性病折磨的疼痛难忍时不用担心基本的买药钱 了…… 。看到这些少年依然没有丝毫放松对生活的追求,在 心里始终想着要给妹妹和妈妈一个温暖的家。努力工作,经 过打拼,手中有一定小积蓄。

20 岁这年,少年同舅舅商议,两家联合共用一块地、一 套规划、一家施工方的形式共同建房。以解决资金不足等困

难,还可以在以后生活中彼此有个关照。可是现实面临的问 题并不止这些,房子还不能建的过于应付,的长远规划。因 为逐年长大的少年早晚也要成家,那时在重新翻新房子成本 高,也麻烦,为此必须考虑这重要一点。房子就必须多修一 层,盖两层。在所有亲戚朋友的鼎力支持下,最终两层房子 建在了村中心的山脚下,经过初步简装,一家人终于由山顶 上搬进了村里的“小平原”。

恰好此时赶上国家精准扶贫来了,在经过个人申请、党 员大会讨论通过…… ,少年一家纳入了贫困户。按照“五个 一批”扶贫政策,结合现状,经过工作队向上客观反映实情, 倾力争取,为少年自建房争取政策补助,为少年家庭落实各 项扶贫政策。少年母亲的慢性病得到了政策关怀,少年年幼 的妹妹上学有了补助,家里信心满满地养起了猪、鸡,生活 一天好过一天。

一天入户走访少年,谋划脱贫规划时,少年看我们时的 眼神中充满感激和幸福,他告诉我们今年准备出去务工,利 用技术扎扎实实在一个厂里安心好好工作,好好地攒上一笔 钱,想成个家。家里母亲生病有扶贫政策,可以看的起医了, 妹妹有学上,自己很放心,自己老是待家里还是没有外出挣 钱好…… 。听着少年一番话,我们眼中满含泪水,应为我们 的看到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少年撑起了一个家,而这个 家已经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收入也是不断提

高。如此一个家庭都能脱贫,我们何惧之有!

“土根”扶贫干部

扶贫大多就是和农名与村两委打交道,考验着一个扶贫 干部多重能力,群众眼巴巴望着你能带领他们致富,党充分 信任你能耕好扶贫这块田。很多扶贫干部很难和群众打成一 片,“三率一度”很难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认识 这个“土根”扶贫干部的却“三率一度”只涨不跌。

“土根”扶贫干部不土,这是我接触久了后发自内心真  实感受,而且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要说穿着,很多外出的务  工回来的农民工穿的都比“土根”扶贫干部要好; 要说外表  气质,很多在村的乡贤都比“土根”扶贫干部要强。可是偏  偏他们都没有“土根”扶贫干部受群众爱戴,没有“土根” 扶贫干部有威信。

扶贫初期,“土根”扶贫干部被局选派到群众不想出、 干部不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不想来的深山旮旯里。看着 零星的土木矮墙房,却没有“土根”扶贫干部一间能歇脚的

地方,最终和村书记商量,在村书记儿子以前的婚房落下脚。

晚上,一片漆黑,山风撕裂,群众烤着疙瘩火、聊着不疼不 痒的村里闲话,“土根”扶贫干部闲来无事时也会加入,和 村民拉近感情。可毕竟夜长,背井离乡,终究难抵七尺男儿 心中那一片柔弱的思乡之情,多次拿出电话在屋前屋后转悠 寻找那梦想中的一丝信号,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多次失败

后依旧心存侥幸。只因心中充满对妻儿和父母的牵挂,扶贫 一走就是一周,忙时有时十天半月也难得回去一趟,那 80 多岁的老父亲身体不适是他最大的牵挂。每次谈起这些,他 眼神中总是深沉而悠长。副局长带队下来扶贫看到这种情 况,心如刀绞,每次都力所能及给提供生活必需品以安慰“土

根”扶贫干部。在局里时常听副局长提及“土根”扶贫干部 感人事迹,说的最多的就是: 他在那么长的夜晚,整个空荡 的村子也就只有墙上村书记儿子的新婚照可以陪着他,家里 上有老下有小,我们这么好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呢……

随着扶贫工作推进,各类会议也频繁起来。“土根”扶 贫干部帮扶的村子是离镇政府最远的一个村,到镇上开会也 成了一个难题,偶尔搭乘旁边村扶贫干部车,有时搭不上就 请村民骑摩托车送至 5 公里外的村口主路等车,要不就是自 己一路走到村口。时常这样终究解决不了问题,在一个冰天 雪地的日子出事了。

这天通知到镇政府开会,“土根”扶贫干部和村两委商 议租借群众一辆车送村两委和扶贫干部去开会。路经大山半 腰,因山高气候寒,路面结冰车子在拐弯时打滑一下子滑进 了边沟,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大山,进退两难。大家下来推 车,无赖怎么着车子就是和人杠上了,死活不上来。眼看着 开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车子又起不来,在给镇政府打电话

求救得知无车能过来接的情况下,急在心里的“土根”扶贫 干部看看时间果断提出走过去。在场的人无不侧目,可是走 过去还能赶上县里的视频会议,也不失一种明智选择。但是 回来又成为了大家热议焦点,最终“土根”扶贫干部说服大 众,一路走到镇政府参加会议。

也许这些都是每个扶贫干部多少都会遇到的家常事,应 为扶贫路上有更多的故事,这些都不显得一提,可它却能体 现一个干部的作风和魄力。

其实,“土根”扶贫干部更多的感人事迹是和群众打成 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行动中。偏僻、物质匮乏、 老弱病残的空壳村要整体脱贫不是非一般的难。访乡亲、查 实情、争项目、联企业…… ,能想到的都去做了,能使凭困 户致富的路子一个个在“土根”扶贫干部脑海里斟酌,村党 员群众大会上一次次商议,最终决定发展良姜试一试。

基层工很多都是做人的工作,发展良姜首要做的就是群 众思想工作。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发展传统农作物,种好玉 米,养好猪,一年上头有肉吃…… 。“土根”扶贫干部挨家 挨户给他们实际算一算帐,一亩玉米在风调雨顺年成里亩产 千斤玉米,按市场价也不到千把快钱,除掉种子、化肥、人 工基本不挣钱,与其这样不如发展经济作物良姜。通过入户 走访,得知百姓有三怕: 一是很多农户没种过,害怕种植失 败又要耽误一年年成; 二是害怕没技术、没好种子; 三是害

怕市场行情变化大,收益满保证。“土根”扶贫干部结合这 三者又针对性做好了三件事,一是向局里、镇里、中药材公 司三番五次反映,多方争取回种子; 二是协调局里和药材公

司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种植环境,定期对种植技术进行指 导; 三是与药材公司签订最低保护价协议,确保群众利益最 大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又一次上面作思想工作,输之以

情,道之以理,群众慢慢的接受,开始尝试种植。尝到甜头 的群众不断发展规模,未发展的积极要求发展良姜,由此循 环这个产业就这样慢慢的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好产业。

人和人交往就怕隔心,走进群众心里的“土根”扶贫干 部自然在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各项扶贫工作开 展有序,群众支持率极高,也为后期村发展集体收入建设光 伏发电站、建设扶贫车间奠定了群众基础。“土根”扶贫干 部正是用他的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感恩群众、 服务群众的接地气精神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群众的贴心 人、领头人,群众哪有不在欢迎,工作哪有做不好的呢!

在扶贫的日子里,各种感人至深、温暖人间的故事和人 物太多,一时半会是难以讲述完。多年以后,这些铭记历史 的扶贫事件和人物必将依旧激励我不懈奋斗,同时我将讲好 扶贫故事继续勉励下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中 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梦做出每一个人该有的贡献。(张立林

上一篇:“群众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记湖…

下一篇:没有了!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