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再小的事,也是我们驻村工作的大事,请乡亲们 放心,大家脱贫不脱政策,我们工作队也会继续驻村...... ” 2021 年 3 月 24 日上午 10 点,湖北省房县青峰镇清河村一组 户院会上,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吴桂军信心满满对大伙 说。吴桂军年过五旬,2018 年 3 月驻村以来,对每户贫困户 了如指掌,小到刘家死了一只鸡,大到老王家没水吃...... 经过三年努力,2020 年,清河村 221 户 669 名贫困群众全部 脱贫摘帽,驻村帮扶工作位居全县前列,驻村工作队获评房 县脱贫攻坚先进工作队、吴桂军本人连续 3 次荣获脱贫攻坚 先进工作者等。
当好群众脱贫的知心人
2021 年 2 月 18 日,新年上班第一天,他早早安排好 90 岁高龄父母的生活,赶到清河村开展工作。“工作不能松懈, 学习不能止步。 ”说话间,吴桂军打开电脑,开始研习有关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和外地经验。“以前没 有驻队时接触过扶贫工作,但真正当了第一书记才发现很多 政策都在不断更新,很多文件都要及时的研读才能打开思
路、找到工作的重心。 ”吴桂军说, 自己学懂弄透了,才有 底气指导协助村干部,才能为贫困群众答疑解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驻村伊始的走访过程中,工作队 每到一处就组织群众召开户院会,一开始群众对当前的政策 一知半解,总是不断向工作队询问政策、反映情况,一场户 院会短则 3 个小时,长则 5 个小时,吴桂军不厌其烦地为群 众答疑解惑,并仔细记录好每个群众反映的问题。
走访过程中,吴桂军发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清河村两 个村民小组的吃水困难问题,每到旱季水源短缺时部分村民 都要提上水桶走山路挑水吃,针对这一情况,他实地调研、 多方协调,到相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项目,用半年的时间 为清河村建成了一座二级提水站,并修建了一处拦河坝确保
提水站水源充足,总投资 200 余万元,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 清河村水源短缺的大难题。
驻村后,针对清河村水、电、路、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
题,工作队先后协调资金 700 万元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铺 设 3 万米管道,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电路改造工程, 更换路灯 160 个,解决群众夜间照明和用电安全隐患; 实施 道路硬化工程,修路里程达到 10 公里,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出行; 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对村庄主要干道、节点进行绿化 改造,绿化 1 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改善 6000 余平方米…… 三年来,吴桂军全村每户至少入户 10 次以上,帮助全村争取
帮扶资金 2100 万元,发展食用菌、银杏等四大主导产业, 全村没有一户贫困户出现问题,更没有发生一起涉贫信访。
疫情防控期间,吴桂军提前到岗,早出晚归,摸排测温, 守卡点。从田间地头走到危房改造现场,从产业基地赶往基 础设施建设现场,驻村三年,吴桂军穿坏了四双劳保鞋,晒 成了“健康色”、 “ 口罩脸”。 “我们的第一书记真的辛苦, 才来了这几年,白头发长了一层。 ”驻村工作队员高军在闲 谈中说。
甘当百姓解困的贴心人
群众小事,真情所系。吴桂军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一刻 也没有放松,俯下身子扎根农村,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 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把百姓的需求记在心上。
2020 年 8 月,因连日降雨,清河村三组山体滑坡体出现 重大隐患,30 万立方的滑坡体以每天平均 5 厘米的速度发生 位移,情况紧急,工作队立即配合村两委干部将滑坡体周边 50 余户群众安置到安全地带,并积极参与排险和监测工作。 群众的安全虽然暂时得到了保障,但各类生产生活问题却接 踵而至,吴桂军和工作队白天协调应急帐篷和救灾物资解决 安置群众的生活问题,夜间还要到滑坡体挨家挨户巡查,确 保没有任何一个群众夜间返回到原居住地。直到滑坡体彻底 除险完毕,吴桂军除了中途回家换了次衣服坚守了整整 2 个 月,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清河村一组 67 岁的周明举,儿子的病情恶化住进了精 神病院,需要专人看管照护,妻子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儿,住 院期间生活费、医疗费开支大,又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日渐 困难。吴桂军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镇党委、政 府反映,争取了 3000 元的民政临时救助资金送到周明举手 上,使其儿子得到有效治疗,出院后,还引导资助周明举栽 种果树、养殖土鸡,增加收入。“我特别感谢吴书记和工作 队员,家里有困难,他们积极给我想办法,尤其今年,我这 个身体干活也吃力了,多亏他们帮忙…… ”周明举说。
吴桂军驻村之前是一名爱心志愿者,一直在县里参与组 织爱心助学、助残、助贫等各类公益性活动,驻村后,他充 分发挥自己作为政协干部和爱心志愿者的优势。驻村三年期 间,共组织动员政协委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为清河小学和困难 群众捐赠物资累计达 30 余万元,组织爱心医疗义诊活动 10 余次,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政协机关驻村工作队的良好形象 和 口碑,也为自身开展群众工作打开了局面。村四组的张馨 雅是一名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生下小馨雅后
就离家出走,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在学校成绩优秀但是生 活条件较差,过年连一件新衣服和一双新鞋都没有,吴桂军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上门看望小馨雅,为 她送上生活和学习用品,一名女性企业家当场表示愿意当馨 雅的“爱心妈妈” ,并每年资助 5000 元一直到她大学毕业。
吴桂军和工作队员每逢节日,都会购买一些食品去看望村上 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说: “照顾村上的困难群众,给 他们更多的关爱,本就是我们工作队的职责所在”。
勇做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清河村地处山区,可用土地资源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 如何把寸土变现成寸金,吴桂军有自己的良方,他积极探索 “政协力量,产业兴村”模式,发挥好政协联系广泛和社会 资源多的优势服务产业发展,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培养能人、 大户带动、示范引导的办法发展 400 亩密植矮化银杏,让林 地和耕地统筹发挥作用。
由于海拔、土地等条件的限制,食用菌在清河村种植优 势不足。眼看着其他村集体和贫困户直接受益于这项“短、 平、快”的项目,吴桂军开始计划培植发展“食用菌”产业。 他深知产业发展离不开“领头雁” ,千方百计终于做通村干 部的思想工作,统一意见: 由村集体和三名村干部带头发展 10 万袋食用菌,以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群众感受到产业发展 的优势所在。同时,积极引进先进食用菌培育技术,联系县 食用菌产业办技术人员实地教授村干部、能人和普通村民, 2020 年清河村建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特点的食用菌“扶贫 产业基地” ,走出了适合清河村产业发展的路。借助县政协 委员所在的电商平台销售食用菌,仅仅在疫情防控期间就成 功售卖 2000 余斤,帮助清河村集体经济增收 5 万余元。
2020 年,清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35 万元,带动贫 困户 122 户,资产收益分红及利益联结全村 156 户 326 人, 当年人均收入增加 500 元。
回望风风雨雨的帮扶历程,第一书记工作吴桂军和其他 两名工作队员脑海中回忆满满。始终心怀人民,他们做到了, 正如徐锦凤调研时强调,他们建成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 队” 。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即将结束,未来,县政协机关 将有更多的第一书记初心不变,奋斗不止,继续在为民服务 的漫漫征途上一路向前。
(代新成 邓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