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8 月的一天,我们一早便赶到湖北省发改委驻房县精准扶贫 工作队 。 队长董强说,武汉疫情刚结束,他们四月八日一大早就赶到了 房县。
2020 开年之初,武汉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为了控制疫情漫延,从 1 月 23 日 10 时起,武汉实行封城,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停运,机场火 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76 天后,即 4 月 8 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了离汉 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历经 1814 个小时 。这是武汉封城的抗疫记忆,也是全 国人民的抗疫记忆。
接力 27 年的省发改委精准扶贫工作队目前驻扎在军店镇中村村。
董强是省发改委战略规划办处长,来到房县身兼五职:驻村工作队队 长、中村村第一书记、房县副县长、十堰市委副秘书长、省工作队十堰片区 片长。
在十堰、神农架,湖北省共有 32 个扶贫工作队在此驻扎工作,计 106 人 。 片长的职责,就是联系管理这 32 家单位,检查考核、年终定级、向省 委组织部上报。
2019 年元月5 日,董强接任房县扶贫工作队队长 。 中村村给工作队提供了两套免费房子,200 多平方米,但是,工作队坚持每年给村里租金。
扶贫工作队,怎么可能再给村里增加负担呢?
我们提出要直接去贫困户家里。
先到了 65 岁的陈祥风家 。 路上,引路的村干部就介绍,老陈的老伴 向昌珍小老陈两岁,陈家只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打工,还没有 结婚 。儿子的婚事成了老两口的心病。
向昌珍不在家,大门开着,大概到邻居家串门去了。
向昌珍家的房子是三层楼,看上去很气派 。 堂屋墙上的醒目处,贴着 《房县军店镇中村村村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政策明白卡》《房县健康扶贫 明白卡》《房县农村安全饮水明白卡》《房县住房安全等级明白卡》。 看了 一眼这些卡上的数字,果然让人立刻明白 。 不大一会,向昌珍被人找回 来了。
向昌珍家的小楼是 2015 年建的,宅基占地 120 平方米 。 三层楼就是 350 至 360 平方米左右 。 向昌珍说,这幢楼她花了 27.8 万元,钱是她从娘 家借来的 。 房子建好后,政府补贴了 5 万元 。 老两口长期患病,又欠着十 几万块钱,所以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
她家有 4 亩多旱地,1 亩种了北柴胡中药,北柴胡一般每亩能收入 6 至 7 千元,高的 8 至 9 千元 。 剩下的地种了玉米、黄豆、花生 。 3 亩水田种 了水稻。
陈祥风平时在附近打短工,帮别人种庄稼 、栽药材,一年能挣万把 块钱。
向昌珍说,她有白内障、腰椎尖盘突出,有时候腿会莫名抽筋,影响走 路,因此走路很慢,只能在家做做家务,种种菜之类,不能下地做重活。
2019 年,她生病住院,花了 7 千多,自己只掏了 300 元 。 在医疗上,省 里对贫困户有“九八五 ”政策,即病人在县内医院住院,合规报销 90%,门 诊报销 80%,全年医疗支出费用不超过 5 千元。
向昌珍家在 2017 年 12 月就已经脱贫了,只是家里建房还欠下七八万 元 。 向昌珍说,欠钱不可怕,只要能挣钱,慢慢还。
脱贫以后,如果再返贫怎么办? 同行的村干部笑了,说这不用担心,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四个不摘:不摘帮扶、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监管。
正聊着,陈祥风从外面打工回来了 。 见家里有客人,他淳朴地微笑 着,算是打了招呼,然后从家中拿了什么东西,转身轻轻地又走了。
陈祥风走路时腿有点瘸,不得力的样子 。 向昌珍解惑说,老伴在 23 岁那年报名参军,已经体检过了,就等出发的通知 。 去部队之前,他参加 公社修水渠,炸山开石,不小心腿被炸坏了 。这条腿改变了他的命运 。 当 兵不成,只能在家务农了。
院子两侧的地里,苞谷长得茁壮茂盛,苞谷杆子一人多高,一个早熟 的苞谷棒子已经裂开了外衣,露出了黄灿灿的苞谷粒儿。
八月的乡村,处处飘着成熟的香味,满眼都是成熟的景色 。丝瓜开着 灿灿的黄花,黄瓜挂着青青的刺儿,稻子抽了穗,虽然还是青绿,也已经能 看出丰收的前景,只待风吹稻浪金灿一片的丰收日子。
秋高气爽,天清云淡 。 这大美场景,不禁让人想到,无论城市如何发 展,乡村永远是其食粮和精神的家园。
向昌珍望着满眼秋色,还是挂心儿子的婚事,毕竟就这一个儿子 。 我 们便和同行的一个也向往田园生活的单身女开玩笑,让她快喊婆婆 。 大 家都笑,向昌珍也笑。
早晨从县城出来,路两旁辽阔的庄稼地美不胜收,同行的这位女同志 受到感染,神往地说自己若是能嫁到这里,耕种两百亩地,倒是人生幸事。 我们便记住了她的向往。
从向昌珍家出来,老人跟在身后送行,不舍地道别。
生活会发生什么奇迹呢? 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生活肯定越过越好,却是都明白的。
如今,中村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 向昌珍家的大门前,原来是一条泥 巴路、羊肠小道,现在是沥青路 。 当年向昌珍要建新房时,扶贫工作队队 长和镇党委书记都赶了来,帮她选房子的朝向,建议房门朝向这条“村村 通”大道,如此交通方便,敞亮大气。
三层楼是在一片荒地上盖起来的 。新楼落成,向昌珍便把老房子扒 了 。 她记得很清楚,那是 2016 年 3 月,春风习习,一如他们全家欣喜的心 情 。政府补贴的 5 万元很快就打在了卡上。
那时,扶贫工作队宋秀柏队长对口帮扶他家,帮助她家种魔芋、种柴 胡,种蔬菜 。 宋队长回省里后,接任的董强继续帮扶 。 向昌珍今年养了 100 只鸡、一头猪 。春上她没买到猪崽,村里给她家送来了一头。
为了让贫困户养猪,村里组织购买了 183 头猪崽分给贫困户 。 买一 头猪崽要花 2000 元,政府补贴 1400 元,村民只要掏 600 元。
说起扶贫工作队做的工作,向昌珍如数家珍,宋队长给她家送过电热 水壶,给陈祥风送过一套衣服,一条秋裤,一件短袖衫 。宋队长每次来家 里,都给她 500 元,给了 5 次 。她说,那些钱都是他自掏腰包的。
董强队长去年刚来,中秋佳节带了一盒月饼上门看望 。 现在工作队 就住在村里,离得近了,董队长更是经常来,早晨锻炼或平时路过她家门 前,都来看望问候,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比亲戚做得还好呢。”向昌珍满脸的淳朴和真诚。
75 岁的谭道炳老俩口正在门前的菜地里栽大蒜 。 竹篮里装着掰开 的雪白的蒜瓣,一条地垅里正摆着一排蒜,等待盖土。
这个时候种蒜,等着明年春天吃蒜苔 。谭道炳爽朗地笑着介绍。
谭道炳的个子高高的,脸长长的,掉了几颗牙,笑起来给人大气的感 觉 。他的房子是两层小楼,看上去有点旧 。但是谭道炳很自豪,说这房子 是他 43 岁那年建的。
那是遥远的 1988 年,距今 32 年了 。 32 年前盖两层楼,6 间房,这让我 们明白了他的自豪 。 他是属于早富起来的人 。 可我们不明白,是什么原
因让他后来成了贫困户呢?
谭道炳有四个姑娘、一个儿子 。 四个姑娘出嫁了,他们跟儿子一家住 在一起 。 儿子是个建筑工,48 岁 。 2020 年农历五月初四,儿子骑摩托车 从县里回来,遇到某通讯公司在拉线作业,他没有注意到地上的电线,路 上也没有警示牌之类,电线突然从路上拉了起来,恰好将他挂落于地。
这起意外车祸,让他的一条胳膊断了,一只眼睛看不见了 。儿子离婚 已经四五年,儿子的儿子也已经 26 岁,在外地打工,儿子的女儿正在读 高中。
谭道炳两口子年纪大了 。 生活重担原本压在儿子的身上,现在儿子 身遭残疾,本就艰难的家庭,便更加艰难了。
谭道炳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萎缩,年前住了一个星期医院,腊月 26 才回到家 。 老伴赵家洪身体也不好,2019 年住了 4 次医院 。也可以说, 老俩口年龄大了,丧失了劳动能力,因病致贫 。 2015 年 10 月,谭家被核定 为贫困户。
谭道炳家有旱地 3 亩 、水田 5 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里,水田每亩 600 元,旱地每亩 250 元,一年流转费 3700 元。
2020 年,扶贫工作队给了他家 30 只鸡苗,董队长个人送了 20 只鸡 苗 。这些鸡苗送来的时候,已有斤把重,如今都二三斤了。
董队长送鸡苗时,谭道炳过意不去,说:“我没什么谢你的。”董队长说 :“不用谢。”谭道炳说:“等小鸡长大了,杀两只鸡请你过来吃饭。”谭道炳 想给他拿点地里长的东西,但是董队长无论如何都不要。
这是纪律,买老百姓的东西必须给钱,不许吃老百姓的饭,不许收老 百姓的东西。
谭道炳的儿子出车祸后,董队长自掏腰包 2000 元去医院看望,希望 他早日康复。
谭道炳说,过去生活困难,吃了上一顿无下一顿,他 20 多岁时,曾经摸 夜路 50 里去别人家借粮食 。2005 年,农民还要缴公粮呢,现在不仅不缴公 粮,山林、种田都有了补贴 。更让谭道炳高兴的是,现在,老俩口每人每月 还有养老金 103 元。农民也发养老金,这真是从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国家政策这么好,我要多活几年,多拿养老金。”
2017 年,谭道炳家脱贫了 。 如今,村里准备给他儿子办低保,有了低 保,每月最低会有 280 元生活费 。在农村,这已然很不错了。
56 岁的陈春风,2017 年已经脱贫了,没想到第二年犯了心脏病,做了 心脏手术,生活又变得困难了。
陈春风撩起衣服,只见他胸前有一道大刀疤 。 他说,这是重大手术, 手术后肺部感染,医生都准备放弃了 。 在医院住了 5 个多月,春节都是在 医院度过的 。但是,陈春风命大,硬是闯过了难关,拣回了一条命。
陈春风住院共花了 49 万多元,再加上生活费等其他各种费用,真像是天文数字 。结果,他只要掏三四万元。“若不是享受贫困户医疗政策,这 条命算是丢了。”陈春风感叹说,“哪有这么多钱看病啊!”
他的女儿已经结婚,儿子读初二 。儿子每学期有 625 元生活补贴,一 年 1250 元 。贫困户子女上学有生活补助,幼儿园、小学,每学期 500 元,初 中每学期 625 元,高中每学期 1500 元。
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陈春风在自家堂屋开了一爿小店,卖些日用百 货,每年能挣个几千元。
出院后,陈春风办了低保,每月有几百元的生活费 。他家的土地流转 费每年也有一千多元 。 陈春风的老伴去镇上超市打工,每月能拿 1300 元 。这样算下来,生活便有了着落。
2020 年,扶贫工作队送给陈春风家 40 只鸡崽。
张地春的家在一片小区里 。这是中村村的集中安置房,干净整洁,与 城市住宅小区的唯一区别,是每家多了一块菜地和一个猪圈。
这一家,扶贫工作队付出的心血可谓多。
大门敞开着,屋里没人,楼上楼下都空着 。 吆喝了几声,也不见人出 来 。 董队长笑笑,肯定地说:她们肯定在某某家 。让人去找,果然从某某 家找回了张地春的两个女儿。
屋里有着简单的装修,家具也齐全,还有热水器 。 卫生还算干净整 洁 。这些都是扶贫工作队帮助装修,花钱买来安装的。
两个姑娘,大的 20 岁,智力有点问题,小时候发烧留下的后遗症,也 掉进厕所淹过,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吧,如今,其智力也只像个十多岁 的孩子。
扶贫工作队想办法,帮助刘颖读了外地一家职业技术学院 。在学院, 6 个女生住一间房,她总是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随便拿,随便用,弄 得同学关系非常紧张 。不得已,扶贫工作队又出面做工作,让她早点去实 习打工,一年多时间,她竟然挣了 17000 多元。
小女儿 13 岁,看上去一切正常,九月初开学就读初一了 。 她是这个 家庭的唯一希望,为了搞好她的学习,扶贫工作队指派年轻队员给她定期 做辅导。
董队长说,这一家是兜底户,也就是全家低保。
她们的父母呢?
这家的男主人脾气不好,习惯性家暴,时常会动手打妻子,打孩子。 家里三个女性都怕他 。 2018 年 12 月,刘宏群在睡梦中心梗或脑梗死了。 刘家顿时清静了,可是挣钱的路子也断了 。48 岁的张地春因为长期受到 家暴,经常挨打,时常会离家“出逃”,跑了一段时间后,无处可去,只得又 回来 。 因为大脑受刺激,她的精神不正常,正在住院接受治疗。
刘宏群死后,人们在他家锅灶上方的屋梁吊篮里,发现了六七万元 钱 。扶贫工作队主持,给他家开了一个扩大会,把刘、张两家亲戚都叫来, 就刘家的产业发展、孩子教育达成了一致意见 。 2019 年,扶贫工作队给 张地春家送了两头小猪崽,后来左右邻居家的猪都有了猪瘟,唯独他们家 的猪没发瘟,至年底,两头猪卖了 12000 元。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庆幸的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
董队长说,中村村共有 845 户 3452 人,扶贫工作队每户都得走到,为 了一件事,有时三趟五趟地去 。 为了找到人,天晴就到地里去,下雨就到家里去,实在不行晚上去,也就是简单地说几句温暖话,了解情况,帮助解 决困难。
2015 年,村里确定了 309 家贫困户。
房县是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连片的山区,山大林 密,也不通火车 。 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这里只开发不开放。
中村村是由三个村合并的大村,是全国基本保障示范村 。 中村村有 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即四个支柱产业:中药材 6 千亩、水果基地 300 亩、高 效青饲料 1 千亩、水产蔬菜基地 1 千亩 。 另外,中村村流转土地 1 万亩,引 进了 5 家企业,成立了 5 家专业合作社。
省发改委扶贫工作队本着“送真情帮千户,送资金办实事,送政策惠 万民,送思路带致富”的原则和精神,帮助中村村建齐配全了公共服务设 施:水电路讯 。 开展“四好”创建,改善民居环境: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 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 在“院旁、水旁、路旁、河旁”植树绿化 。 硬 化户院路 。对 800 多户民居的房前屋后进行整治。
扶贫工作队在中村村驻扎的四年中,中村村建了连心桥,建通村主干 道 13 公里,修产业路 15 公里 。 中村村还建有扶贫车间,联系省妇联为村里妇女办了汉绣培训班,带动不低于 50 个贫困家庭就业。
中村村还建了 12 个文化广场,配上了体育器材,扶贫工作队还买来 音响,让村民跳广场舞、交谊舞。
又一次,我们路过中村村,没有跟村里打招呼,就直接拐进了一个村 民组 。这里离扶贫工作队驻地挺远。
天刚下过雨,空气清新,弥漫着庄稼与土地的青葱气息。
村口整洁干净,石楠木一棵棵栽在花坛里 。 几位慈祥的老太太正坐 在那里聊天 。 我们过去,向她们打招呼 。 她们都热情地站起身来,微笑 着 。 问她们在聊什么,她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高兴的事 。一个说, 年纪大了,净给国家找麻烦了 。另一个接嘴说,净吃现成的 。她们的脸上 洋溢着满足、幸福和慈祥的笑容。
仔细攀谈,才知道陈学英老人已经 87 岁了 。 啊嗬,真是看不出来,看 她也就七十多岁的样子 。 陈学英说,老了,走不了、动不了了,政府还给 钱 。 问她拿多少钱,她一笔笔算给我们听,有一笔每月一百,另有一笔是 二十,共有 120 元,每月打在信用卡上,有个小本本,自己去村头邮局取。
刚才与陈学英聊天的杨成秀 86 岁 。 杨成秀笑着说,现在可是好了, 没得话说 。她说自己的 120 元都由大儿媳妇去取。
另一位老人叫陈从云,76 岁 。 她说,国家从我 60 岁开始给钱 。 然后 一笔笔地算,55 元、15 元,还有一个 10 元,每月能拿 80 元。
大概是这里的水土养人,这几位慈祥的老人看上去都比她们的实际 年龄要年轻得多 。 她们从旧社会走过来,有对比,特别容易知足,总是念 着政府和别人给予她们的好。
这时,一个中年妇女从隔壁楼里走了过来,众人的目光都看将过去。 目光中,有着许多温情、同情和赞赏。
这个妇女叫卢玉华,56 岁,两个女儿已出嫁,一个儿子30 岁还没有结婚, 老公在家门口打零工 。她住的二层小楼,与周围的人家并没有什么区别。
卢玉华说,她家原来是土墙旧房,危房,几乎就要塌了 。 多亏扶贫工 作队来,村里也有政策,补助她家 5 万元,她自己花了 11 万,就住进了这幢 小楼 。 楼上楼下各 100 平方米,够住了 。 屋里有电冰箱、电视机,墙角堆
着粮食和几把野笋 。卢玉华要把野笋送给我们,“这是好东西。”她说。
卢玉华不幸患上了直肠癌,已有六年,当初在十堰市医院做的手术, 手术很成功 。住院花去八万多块,那时候报销比例低,现在,贫困户住院 基本不用自己花钱 。 她说,现在,隔段时间要去村卫生站打针,打针不要
自己出钱。“不是党的政策好,我早死了。”她说着,闪着泪花。
卢玉华的老公叫陈传根,63 岁,此时打零工回来,看上去又瘦又矮。 他憨憨地笑着,说自己在家门口打零工一年能挣八千多块 。 他说话不像 卢玉华那么顺畅,一句句往外蹦:共产党拉了一把,自己也往前奔,给政府 减负担。
他说话极真诚,是那种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声音,充满了感激 、感恩 之情。
卢玉华介绍说,儿子在江苏一家灯泡厂打工,每月四千块,现在,儿子 心情好了,一年给家里寄一万块 。 两个外嫁的女儿每年也会给他们一点 资助。
村里今年给她家 20 只小鸡苗,两头猪崽 。 我们去看,猪栏就在楼后,连着后门,果然有两头白毛小猪崽,相拥着卧在那里,看上去,已有二十多 斤 。 小鸡长得快,已有斤把重,在院子里聚在一起安静地啄食 。 卢玉华 说,一只鸡喂大了能卖 60 块。
卢玉华家原有 8 分旱地,租给了林业站,每年有 180 元租金 。 还有 3 亩 9 分水田,租给了村里,一年租金 2400 元 。 政府一年给粮食补贴 300 元 。她老公六十岁后,每月有养老费一百元 。卢玉华说,她老公好喝几口 酒,中午晚上都会喝二两,也不多喝。
卢玉华说:“如果不是我生病,会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