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姚坪乡感受到的那种对心灵的震撼,至今无法忘却。
八月,鄂西北房县大地热烈而饱满 。 这应该算是一年中最酷热的天 了,太阳一出来就火辣辣的,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庄稼味儿。
七点半,我们向姚坪乡进发。
姚坪乡距离房县县城不过一百公里,可是,感觉总也跑不到似的 。姚 坪乡偏远不说,且多是高山、库区 。 出城不远便进入山区,尽管公路都是 柏油路面,平平整整,没有坑坑洼洼,但多是盘山公路,左转右旋,上了山 巅,再右旋左转,下到山脚,速度慢得很,渐渐地被转得头晕目眩。
有一段路要经过窑淮镇 。 窑淮镇至姚坪乡的路更是难行 。 当地民谣
说:“窑淮路,晃晃台,你也不想走,我也不想来。”
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姚坪乡政府。
陪同采访的县文联主席说,这条去姚坪乡的路是老路,特意让你感觉 一番 。 回程带你走新路,让你有个比较,感受会深些。
原来如此。
姚坪乡政府竟然建在半山腰上,要走一条陡峭的“之”字形路才能上 去,这颇让人意外 。 如此狭窄陡路,看了都发怵,到了转折点更是让人揪心 。往下看一眼,心便一颤,若说是千丈陡坡也不为过。
乡干部小殷是个年轻人,领我们先去姚坪村。
姚坪村党支部书记何永元,个子不高,精神干练 。 1984 年,22 岁的何 永元在村里当文书,从此就在村里没有离开过 。村里的大事小情,他比对 自己的手指头还要熟悉。
“以前,我们这里的情况是,水在脚下的河里,能看见水,就是吃不到
水。”何永元边走边说。
刚才在来的路上,有一段路是顺着河走的 。 那条河宽阔,水流饱满。 现在往下一看,果然能看到山脚下那条大河,夹在高山峡谷间,像一条蓝 靛色的布带。
为什么脚下就是大河,山上却吃不到水呢?
何永元书记说,这里是黄龙滩库区,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 。 黄龙 滩水库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工建设,1976 年开始蓄水 。 随着蓄水的升 高,老百姓原来住的地方,好田好地,都被淹了。“水涨船高”,群众只好往 山上转移 。 失去土地和家园的群众只好在山坡上重新开辟土地 、重建 家园。
于是便有了我们眼前的奇观,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建设在山坡上,乡政 府、学校等也只能建在山上。
这个景观的本身,就是一个壮举 。 它表现出来的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生存智慧,都令人感动和敬仰。
当年,为了建水库,山上的大树都被砍了,生态破坏严重,植被不蓄 水,而且山体多是松的,也涵不住水 。也就是说,雨水会直接流进了河里,这才造成山上的人没有水吃。
没有水就不能活 。村民只能下到山脚去河里挑水,大人用水桶挑,小 孩子用塑料水壶拎,全家人都要去弄水 。 如果偶尔发现山上有个小水潭 往外渗水,那接水的队伍能排成长龙。
人 、畜用水全凭一副肩膀 。 乡政府 、小学校用水,也只能开车下山 去拉。
让人难受的是,山上蓄不住水,留不住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雨水奔
涌而下,流进河里,能接一点屋檐水也会高兴半天。
山脚下的大河叫堵河 。 为啥叫堵河,村民也不知道,祖辈就是这么叫 的,传下来的 。对山上的村民来说,这条河的确是够添“堵”的。
从山坡上下到堵河岸边,都是陡峭小路,短距离也有一二公里,住山 头上的人则离得更远 。 甭说去河里挑水,即使空着手来回一趟也够累 人的。
村里现有 318 户 1261 人,其中贫困户 139 户 592 人,土地面积 794 亩, 都是坡地 。按规定,坡度超过 25 度,就要退耕还林,这里的坡度多已超过 25 度,所以村里的耕地极少 。 而吃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的最大难题。 姚坪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是惨痛的生命代价。
“我领你们去牛玉清、王昌芬家看看吧。”
何永元说话的语气,含着沉重和惋惜,让人觉得这一家人的非同 一般。
去牛玉清、王昌芬家,需要开车继续往山上走 。望一眼那么陡峭的窄 路,真想下车步行 。 车过小学校,因为学校里正在施工,路有点堵,一辆拉货的大卡车见有小汽车来,便暂避到一个角落里,让对方先通行。
一眨眼到了山顶 。 牛玉清、王昌芬的家几乎是靠近山顶的,放眼一 望,皆是高山,山下油亮的柏油路和堵河像飘带似的,顿时朦胧了许多。
王昌芬正在堂屋忙碌,屋里坐着五六个汉子 。 这些汉子都是给学校 盖房子的民工,中午在王昌芬家搭伙吃饭。
52 岁的王昌芬瘦削、精干,能看出年轻时的标致 。 她身边站着一个 四、五岁的小女孩,是她的女儿 。此时,男主人牛玉清干活回来了 。 六十 岁的牛玉清黑黑的肤色,话不多,是个憨厚淳朴的庄稼人,显得有些苍老。
王昌芬说,以前,她家一天两趟去河里挑水,才够人、畜用水 。 2002 年夏,天气干旱,离开学还有三天,她的两个儿子,大的 14 岁,小的 12 岁, 一起去堵河抬水 。下山的路陡、石滑,去河边还是茅草路 。河岸的台阶很 徒,两个孩子下到河边,一个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另一个慌忙去救,结果两 个都掉进了河里 。水深流湍,一眨眼工夫,俩孩子便没有了踪影。
因为水,牛玉清、王昌芬一下子失去了两个青春年少的儿子,那是撕 心裂肺的痛 。 仅仅是为了最基本的生活用水,竟然付出了两条鲜活的 生命。
如果不是实地走访,怎么能想到村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如此 艰难呢? 正是这些人,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建设,奉献甚至是牺牲了 性命。
干部和乡亲们得知消息都万般难过 。 乡里主要领导去他们家慰问, 掏了 500 元表示心意 。 牛玉清感动得要下跪,被人搀扶了起来 。那时候, 乡里穷,村民穷,大家在贫困和艰难中,努力改变这贫穷落后的面貌。
从那之后,牛玉清、王昌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
2014 年,他们的小儿子长到了二十岁,出门去外地打工,没想到意外 身亡了。
老俩口闻讯,真如晴天霹雳 。他们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委托人去儿 子打工的地方,想弄清儿子的死因,还儿子一个公道,结果,搭上了几万块 钱,死因也没有弄情楚……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 。命运对这个家庭太残酷了 。 为了吃水,两个
儿子付出了生命代价;为了生计,小儿子也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往事如烟 。 王昌芬说起这些,已是云淡风轻 。生活的困窘、生命的无
常,并没有击垮他们对生活的热忱和奋斗精神。
如今,他们家的四五亩坡地,种了一亩多银杏,可以卖银杏叶、银杏 果,另种了一些核桃 。 牛玉清在家门口给人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 。夫妇 两人都办了低保,每个月都有了一些固定收入 。 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关 照下,牛玉清家里盖了两层半楼房,一层 120 平方米,解决了住房问题 。 让人最为欣喜的是,乡里的水厂建好了,自来水径直接到了家里,他们再 也不用去河里挑水了。
王昌芬特意拧开了水龙头,让我们看看哗哗的流水 。那一刻,她脸上 流露出来的是满满的笑意。
堵河,成了他们的心中的记忆,成了他们无法忘却又不愿揭开的伤 疤 。 他们将伤痛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埋在了生活的烟火之中,开始了新 生活。
王昌芬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过上了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从王昌芬家出来,何永元书记这样评价:他们朴实善良,从来没有给 村里提出过什么额外要求 。几年前,他们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村里帮助女 孩上了户口 。这个漂亮懂事的小女孩,成了牛玉清、王昌芬的生命寄托和 依靠 。祝福他们从此安康,幸福。
吃水问题给群众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牛玉清、王昌芬家只是一个代 表 。姚坪乡在堵河流域有十多个村,因为吃水、过河、洗衣等等,先后死亡 十几个人 。水的问题,也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县乡政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想尽办法 。有人不 惧艰辛去寻找山沟里的水源,找到了,就用管子引下来 。但是,蓄水的小 山沟 、泉眼毕竟少,更多的人引不到水 。 2000 年,姚坪乡号召村民修水 窖 。有条件的每家每户都搞水窖,一口水窖能蓄二三十立方米的水,一家 有两口水窖就能保证基本用水了 。 修一口水窖政府补贴 500 元,在当时 的情况下,等于补了材料费,人工费只能依靠自己出力了 。水窖解决了村
民的用水问题,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水质不好。
水质问题不解决,终是一个心病 。 2019 年,姚坪水厂开工建设 。 水 厂建在一座山头上,把堵河的水抽上来 。 设备是自动的,水厂的存水少 了,就会自动补上水 。水厂投入使用后,能保证姚坪乡机关、学校和附近
村民二三千人用水 。 即使偶尔停电,也能保证一两天的用水需求。
水管像蜘蛛网,编织在山坡上,通到了每家每户 。 如今,全乡 16 个 村,供水问题已经全部解决。
碾盘村的海拔最高,周围没有水源,离乡政府有 15 公里,因为路途太 远,海拔太高,水压够不上 。 扶贫工作队通过实地勘察,发现附近有一个小水源,于是,修了几个连通的水窖,这样,既保证了蓄水,又保证了水质 的达标。
水的问题解决了,群众才有精力和能力做产业 。 这里的主要经济来
源是“三区一带”:银杏片区、黄姜片区、茶叶片区、城乡旅游休闲带。
仅姚坪村,现在就发展了专业合作社 3 家,种植银杏 300 亩,黄姜 350 亩,茶叶 200 亩,养猪 400 头、养鸡 3000 只。
听说姚坪乡人大主席万日辉是个“老姚坪”,我们决定与他聊聊。
万日辉在堵河西岸的黄坪村驻村蹲点,回不来,我们吃了午饭后,开 车赶往十几公里外的黄坪村。
柏油路顺着堵河边延展开去,百转千移,风景次第扑面 。 路上,看到 一座大桥正在建设中,原来是正在修建的堵河黄坪大桥 。 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汽车径直开到黄坪村对岸的堵河岸边。
汽车下了公路,往河岸开 。 河岸的水泥甬道上已经停了七八辆小汽 车,都是等候着渡河或者人已渡河车停在这里了 。此时,河面上没有船, 空荡荡的,水面宽阔幽暗 。太阳灼亮地直射下来,晒得人脑袋发晕 。下车
刚站定,已是热汗淋漓 。这地面温度,足有四十多度吧?
陪同的乡干部小殷打电话联系,不大一会,就见河对岸开过来一艘机
帆船,突突突地慢慢驶过来。
等待船驶来的时光,见身边竖着一块铁牌子,蓝底白字大大地写着:
中小学生一律乘坐乡政府指定客船;严禁渔船、农民自用船及货船非 法载客 。姚坪乡人民政府。
我们乘船过了河。
黄坪村委会也是建在山坡上 。 抬头望,只见阶梯幽深,边登边数,整 整登了 30 个台阶,才踏上村委会办公的地方 。万日辉主席正在办公室等 我们。
万日辉 1962 年生人,已在乡里工作了 38 年,在姚坪乡几乎没挪过窝。 他介绍说,姚坪乡里沟多、坡多,因此,这里的地名多带有“沟”“坡”二字。 说起修水库被淹之前,万主席的神态非常怀念 。 被淹之前的土地,辽阔, 肥美,有的坪地牛耕地若是按直线走,一天只能走三趟,可见坪之大 。 当 时乡里有 1.8 万亩耕地,1.8 万亩水面,1.8 万人口 。 自从黄龙水库蓄水后, 黄坪村民都搬到了坡上,坡上没有耕地,原来在河滩的平地都被淹了。
人在坡上无水,人离水距离大多都在六百米以上,村民日子过得无比 艰难 。 在马家坡村,有民谣唱道:“有女不嫁杜家岩(岩:ai、当地音),一无 水来二无柴。”
黄家坪村,以前叫刘家拐,也叫拐子村 。 因为吃水问题,在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末期,一户刘姓人家也发生过一个和王昌芬家类似的悲剧 。 这 家有两个小姑娘下河抬水,一个 13 岁,一个 9 岁,都掉进了河里没有上来, 比牛玉清、王昌芬家的悲剧发生的还要早几年。
靠天吃水,吃水何其艰难啊 。 1999 年至 2000 年,全乡开始推广水窖建 设,全乡建了 1500 个水窖,解决了 70% 居民的吃水问题 。 当时全乡有 18000 多人。一家建一座水窖,或两三家建一座水窖。本是水乡之地,还有 盈水北调,自己用水倒像黄土高坡上的水一样金贵 。一家人,一盆水,洗过 脸再洗脚,洗过脚再喂猪。洗菜水直接拿去喂牲口,一滴也舍不得浪费。
现在,住在山坡上的村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 想想,能做到这 样,真是不容易。
2019 年 1 月 18 日,一篇《安全饮水不落一人,房县 14 万贫困人口全部 喝上放心水》的文章报道:
看着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涌出,房县五台乡红场村贫困村民余春 根高兴极了 。 1 月9 日,红场村一组贫困户家中通了自来水,正式宣告全 县 14.54 万贫困人口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早在 2015 年,房县已将农村安全饮水列入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 重要工作首位,由县水务局、饮水办、农村供水管理局组建 4 个工作组,深入 20 个乡镇 294 个村普查,摸排农村人口水源、饮水困难情况,对贫困人 口饮水解困登记造册,分户建档立卡,确保安全饮水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针对集中安置贫困人口到扶贫搬迁小区居住的实际,房县根据人口 密度,选择水质优良的水源,布设集中供水工程,并把好工程设计、招标、 施工和验收“四个关口”,杜绝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工程 。 同时,采取管网 延伸的方式,解决城郊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的盲区 。 城北水厂通过扩容改 造,带动了红塔镇的朱湾、谢湾、营盘等 8 个村,白鹤镇的石堰河、孙家湾 等 10 个村,共计 2.2 万人口饮用到了自来水。
为了保障分散居住的贫困人口有水喝,房县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抽水、 蓄水、压井工程。
野人谷镇东坪村山大人稀,地表水源严重不足,2018 年 11 月,县水务 局打了一口机井,帮助农户埋设供水管道 。 通过建设小型机井,解决了 200 多人依靠挑水吃的问题 。今年 60 多岁的刘大妈说,家里来了自来水,
以后用水再也不发愁了,多好哇!
据悉,近年来,房县完成建设的分散供水工程,给贫困户饮水解困送 来了福音 。 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对于贫困县来说是一道难题 。 房县 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在用活用足政府专项饮水项目资金的同时,压缩“三 公”经费开支,筹措资金 8700 万元,用于弥补工程建设资金的不足。
近 4 年来,全县完成投资 2.89 亿元,兴建农村集中饮水工程 308 座,分 散饮水工程 870 处,铺设管网 4908 千米,受益易地搬迁小区 682 个,解决 了 14 万贫困人口吃水难题,饮水解困工作先后受到省、市高度评价。
在饮水工程建设中,房县不增加贫困户经济负担,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来水入户安装全免费政策,将管槽开挖回填纳入安全饮水工程费用。 大胆改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降底水厂运行成本,遴选确定房县 清溪维养有限公司对目前国有管理的 26 座水厂进行代管,采取水费代 收、专户缴存,维修派遣、据实核算,规范管理、定岗定薪的原则,保证了水 厂供水安全,贫困户用得起自来水。
房县饮水解困覆盖农村所有贫困人口,不仅大大改善了贫困户生活 质量,而且让陷入饮水困境中的青壮年劳力得到解放,纷纷创业或外出打 工挣钱致富,平均每人每年收入达到 3.5 万元。
这篇关于水的报道没有提及姚坪乡,当然包含了姚坪乡的水。
若说起贫穷,路也是一个大问题 。 没有路,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何
谈致富?
我们去黄坪的路,借势于 2018 年十堰至竹山的省道贯通,这条省道 贯通,彻底改变了姚坪乡的交通面貌 。 我们从姚坪乡回县城,就是借助这 条道,快速多了 。在这条省道还没有修好之前,乡里都是沙石路,无硬化, 灰尘大 。姚坪乡干部去县里开会,都得带两套衣服,下了车,换上干净衣 服,才敢进会议室,否则那一身泥灰根本无法进门。
处于库区的姚坪,过去的交通是个什么状况呢?
有时,人在河对岸,彼此对面能说话,但若是相见,却得耗时一天半 天 。那时候很少有小划子,有小船的人家,也不会渡陌生客 。从黄坪乡到 黄龙大坝,坐机帆船需要 6 个小时。
2010 年,全县的交通有了根本的改变,村村通项目惠及家家户户,基本上有路,三轮车能走了,只是从县城到黄坪村还是没有正式客车。
我们在路上看到的那座正在建的大桥,就是黄坪堵河大桥 。 2018 年 10 月28 日,姚坪乡黄坪堵河大桥开工建设 。 当地媒体用“天堑变通途,库 区水运条件艰苦,两岸人民翘首以盼”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黄坪堵河大桥起点位于房县姚坪乡庆口村,与“十竹”公路房县段平 面交叉 。路线全长 793 米,其中桥梁全长 261 米,接线工程全长 532 米,工 期为两年半 。 黄坪大桥是钢索桥,投资 5000 万元,是政府的项目资金 。 十堰至竹山的高速公路房县段,投资 2 亿元,也是政府项目资金。
这座大桥建成后,姚坪人出行难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改善。
县委副书记、县长纪道清介绍,堵河黄坪大桥是房县交通建设史上跨经 最大的深水大桥,大桥的开工建设,将彻底改善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项目建成后,将为姚坪乡堵河对岸的黄坪、马家坡、白石等7 个村的库区贫困群众 1993 户 6883 人的出行带来便利,降低库区贫困群众过河交通成本、带 动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茶叶、黄姜、银杏、山羊、黄牛等扶贫产业,加快库区贫 困群众增收步伐,打通库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乡村路、户院路相通,姚坪人出门脚上不沾泥,收庄稼可以驾驶 机动车运输,肩挑背驮都不需要了,解决了原先“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脚 泥”的状况。“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走路不湿鞋,财源滚滚来。”全乡人 均收入 9 千多元,年轻人出远门打工,不愿意出远门的,在家门口就可以 就近务工。
姚坪乡原来的库区移民和新增移民 9985 人,实行精准扶贫后,易地 搬迁 1663 户 6196 人,都是政府帮助盖的房子,旧房复垦,得到了政府的补 助,村民盖房基本上不用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