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房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加快推进房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蔡贤忠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围绕加强我省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培育种植、加工利用、产品研究与开发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房县是国家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县,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年来,房县抢抓国家、省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发展中药材 100 万亩、生物医药综合产值100 亿元”为目标,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全县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助力精准扶贫、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房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是神农尝百草之地,也是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录药材的采摘地,享有“华中药库”的美誉。打造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的重要实践,又是贫困山区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策有支撑。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支持鄂西北山区重点发展地道药材;十堰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将中药材列为“四百万”特色产业建设工程之一,提出全力打造“中国武当药谷”。

这些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房县打造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源有优势。房县位于秦巴腹地,南倚神农架,北靠武当山,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立体气候明显,土壤肥沃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的“黄金”区域;境内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有道地药材 2518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70%的中药材标本采集于此,野生药材蕴藏量高达 348 万吨;道地药材品质上乘、药用成分含量极高,如房县柴胡总皂苷含量高达 0.9%-1.5%,房县白芨有效成分白芨多糖含量高达 40%,房县天麻天麻素含量高达 0.8%,房县黄连小檗碱高达 9.0%,均明显高于国内其它产区。

——市场有前景。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广大群众对健康和养生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讲究天人合一、

阴阳均衡的中医“绿色疗养””已成为当下消费的新理念。据预测,

未来 10—30 年,国际植物药市场增长速度将保持在 10%以上,中

药材在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日化用品等方面的用途将不

断延展,中医药康养发展前景广阔。

——群众有期盼

房县的群众会种药、愿种药,全县自发种植药材农户 3 万余户,私人药材农场 127 个,面积达 10 万余亩。有许多种植环节的难题,甚至是专家们没能有效突破的难题,房县群众给出了答案。如在苔藓上播白芨种,出苗率可达 90%以上;对七叶一枝花种子进行两次冬眠,发芽率达 90%以上;夏播北柴胡,产量可达 250 公斤/亩。近年来,随着药材市场的日渐升温,药材种植效益不断提升,群众发展药材的愿望更加迫切,呼声更加强烈。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房县具备坚实特色基础近年来,房县充分发挥中药材产地优势,按照抓规模、建平台、树品牌、强保障的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全县中药材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效益不断提高,为打造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全县共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40 万亩,种植品种 50 多个,年产量 10 万吨,产值达 10 亿元。建成中药材 GAP 规范化种植示范园 55 个,其中千亩以上示范园 10个,500 亩以上 34 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 6 万亩。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租金+股金+薪金”“三金链接”模式,群众将土地出租给药材合作社得租金,入股合作社拿分红股金,到药材基地打工赚取薪金。全县通过“三金链接”模式发展药材订单种植 20 万亩,带动 3.5 万户农户持续增收。

——市场主体持续增加。

全县参与中药材产业的市场主体达866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8 家、高新技术企业 4 家,年产值达 25 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天马医化为主的皂素、双烯、沃氏氧化物生产加工,以武当动物药业为主的中兽药产品开发,以葵花药业为主的水针剂加工制造,以三鑫生物为主的植物提取,以神农本草为主的中药饮片加工等涵盖广泛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推进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即将建成的房县神农源电商物流城是国家商务部全国布点的 90 家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之一,也是鄂西北唯一一家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物流城全面建成后将带动房县中药材的行业水平和交易规模进一步提升。

——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房陵牌丹参”“武当牌克林新”“百草传奇”“神农百草园”等 8 个产品荣获湖北名牌产品。房县北柴胡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国家 GAP 认证。“房县北柴胡”“房县白芨”“房县绞股蓝”“房县虎杖”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武当及图”“房陵本草”2 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产学研体系逐步健全。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医药研发体系。目前,全县共建立中医药院士工作站 2 个、中药研究所 1 个、专家工作站 6 个、研究生工作站 3 个,建成中医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15 个,医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74 项。

——保障机制推进有力。

成立了县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局,在各乡镇设立了药材产业办公室,为推动产业发展构建了强力支撑。2015 年以来,全县累计统筹涉农项目资金 2000 余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重点鼓励引导产业领军人才和能人采取股份合作等方式,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通过引进一个能人、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实现了多方共赢。房县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当前,在房县打造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基地规模相对偏小。

商务部《2017 年度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指出,“2017 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3466.89 万亩(不含林地和野生药材),预计到 2020 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超过6620 万亩(含林地种植面积)。”作为道地中药材主产区,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只有 40 万亩,与“发展中药材 100 万亩、生物医药综合产值 100 亿元”“双百”目标有较大差距。

——中药材品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食药同源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对中药材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中药材品质与种苗品种、种植技术、加工水平、储运方式等因素影响有关,所以我县在中药材品种优选提质,改进种植技术,提升加工水平,加强储运管理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高空间。

——三产融合深度广度不够。

目前,虽然我县在中药材三产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药材企业+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但是产业横向发展和纵向深化都还不够,构建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科教、康养、餐饮等多位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格局任重道远。

——产业龙头引领带动作用不强。

一方面,全县现有企业整体实力与大中型医药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产业规模短期内难以突破;另一方面,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亟待引进中国中药、康美药业、九州通等上市知名药企在我县下沉布局,深度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壮大县域经济,助推精准扶贫。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房县将盯紧“发展中药材 100 万亩、生物医药综合产值 100 亿”“双百”目标,按照“品种道地、效益优先、示范引导、稳步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产地优势,彰显品质特色,通过走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路子,全力推动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突出规划引领,做大基地规模。

加强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作,科学编制《房县生物医药产业 15 年发展规划》,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抓好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原则,重点建设以北柴胡、七叶一枝花、白芨、虎杖等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积极引导、鼓励本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国内知名医药集团公司兴建 GAP 药源基地,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道地药材良种基地建设。抓好中药材种植“源头工程”,积极开展地产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开发、利用,建立良种繁育与种苗- 7 -供应基地,确保我县中药材生产种源纯正、品质优良。三是推进多模式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挖掘和创新中药材传统种植栽培技术,大力推进林药间作、粮药间作、果药间作、药药间作等多模式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拓展中药材发展空间。

——突出招商引资,做强产业龙头。

一是全方位招商。充分发挥房县中药材品质上乘和道地优势,采取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着力引进一批市场联结紧、带动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企业来我县投资生物医药产业。二是全力扶商。加大对生物医药和中药材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强强联合、品牌带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的药业集团,构建“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全程护商。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机制,着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确保企业一心一意抓生产、集中精力搞经营。

——突出科技支撑,做响产业品牌。

一是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力度,重点开展中药材高产栽培、良种选育、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研究,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科技含量。二是加快培养一批种植、加工方面的“土专家”和技术工人,推广种植、加工实用技术,提高大面积种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中药材 GAP 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 GMP 认证,做好道地药材知名品牌申报认证,不断提升品牌效益,提高品牌竞争力。

——突出三产融合,做优产业链条。

一是优化中药材产业链,通过产区加工、优势区存储、城区物流和深加工,促进“中药材+加工业+流通+服务业”有机融合。二是拓展中药材产业功能,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中药材产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拓展。三是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基地、加工业、仓储物流、健康养生、营销体系融合式发展。

——突出机制创新,做实富民产业。

一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搭建中药材信息平台,加强对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信息收集研判,积极对接市场发展订单种植,减少盲目发展带来的风险,确保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探索“政银企农”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中药材产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扶持引导、市场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强化中药材产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发展壮大中药材扶贫产业,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