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我荣幸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扶贫干部,按照组织分工,任驻城关镇老城社区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当多年的看病治病岗位之外又多了一份为贫困群众“拔穷根、改穷业、摘穷帽”的重任的时候,我倍感责任重大,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扶贫工作,不忘初心亦不负重托。
扎实扶贫,真做实干,显现成效
在漫长的扶贫帮困的过程中,每当提到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我都会骄傲的说那是“我亲戚”。这桩“亲戚”关系,经过一件件一桩桩的帮扶实事也越来越真,越来越亲。它像一抹雨后的彩虹,连接起医患、干群之间的情感,散发出七彩的希望之光,在扶贫路上熠熠生辉。
2018年7月8日,我在医院为一个病人做完一个棘手的子宫全切手术后,脱下工作服,联系上老城社区两委同志,一起到老城社区精准扶贫对象计翠莲家中,准备带她去十堰市茅箭区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精神病等级鉴定。事先已经联系好了十堰方面,通知说今天可以过去,所以这个日子,我特别高兴。
记得第一次来到计翠莲家里时的情景:一层小平房,墙皮已经斑驳剥离,下雨天甚至漏雨。丈夫已经去世,64岁的计翠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过详细了解,我认为一是急需为计翠莲进行相关医疗鉴定,并进行治疗。二是要改变居住环境,争取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才能改变计翠莲的贫困状况。接下来我开始联系好十堰市有关医疗鉴定机构与治疗情况。
一切进行的很顺利,最终计翠莲被确定为精神残疾2级,因为有了这个等级鉴定她就可以拿到每个月150元的残疾人生活、护理两项津贴。这150元钱看似不多,却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接下来,我根据扶贫政策,争取到危房改造扶助,对计翠莲的房屋进行了修葺与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楼,王本人居住二楼,把一楼空出来作为门面出租,这样一年可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了,从而从精神与物质上彻底脱贫。
健康扶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病来如山倒”“有啥别有病”,这些俗语凝结着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和惨痛教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场大病不啻为一场灾难。
2017年5月27日,我和村两委在民情恳谈会中得知,家住老城社区的64岁的贫困户付焕生,早年间丈夫去世,和残疾儿子李波相依为命。李波10岁时意外从屋顶摔下,瘫痪卧床至今,生活不能自理。儿子的沉疴痼疾如同藤蔓死死拴住付焕生,她哪也去不了,什么也做不了,导致家庭家庭日益贫困。而付焕生本人也患有脑中风疾病,看着老母亲颤颤抖抖地一口一口地给儿子喂饭的场景,我忍不住眼眶湿润了。
我和镇、社区干部多次入户走访后,清晰的认识到,疾病是付焕生家致贫的根源,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让李波重新站起来,撑住这个家。我利用医生的资源优势,邀请到了十堰市人民医院专家上门对李波进行了会诊。2017年6月和2018年7月先后两次把李波护送到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康复治疗,共花费10多万元。同时在李波家中装置了康复器械,赠送了轮椅,并多次与他交心谈心,督促加强辅助锻炼,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今天三十六岁的李波终于站起来了,二十年的坐卧状态得到改善,他能翘大拇指了,会哭会笑了,还能自己吃饭了,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在爱的温暖下,有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没有政府,没有扶贫干部,我们这个家肯定早垮了。”付焕生每次说起这些,已能够站起来的李波就会流出感激的泪水。
在医院康复治疗期间,由于李波只有病弱的母亲一人随行,我和镇、社区干部便作为“第一亲属”全程陪同,用轮椅推着李波穿梭于楼间各个科室进行检查、诊治。每到一个科室,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搬动李波,生怕他受到磕磕碰碰,我们耐心地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病情,争取使李波得到最好的医治和照料。干部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有党恩。
三年多的扶贫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干部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也有党恩,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会装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职人员,我们一定要坚决把党的惠民政策带到基层,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特别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要实现这个目标,唯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不忘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为民服务的使命,用真情真心架起扶贫路上的彩虹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系城关镇卫生院驻老城社区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