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谢圣 报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房县人武部始终以党的旗帜为引领,接续派出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扎根山区、建设乡村,带领房县回龙乡红旗村“两委”宣政策、抓产业、壮筋骨、谋民生,携手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年翻番,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扎实的帮扶答卷,让党的旗帜在红旗村更加璀璨夺目。
做强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必须振兴。近日,红旗村的百亩烟田迎来丰收。烟农们忙碌地采收着“金叶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眼角和眉梢。这片碧绿的烟田中,白色的编织“草帽”在阡陌中往来,眼前这“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般的劳作景象,正是红旗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多年蝶变的生动写照。
红旗村山高路远,耕地零散,产业发展一度滞后。为改变村里的面貌,驻村帮扶工作队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以“小切口”做活“大文章”。人武部政委周绍涛提出:“‘靠山吃山’,上了红旗村这座山,就要唱好这里的‘山歌’。”工作队调研发现,红旗村独特的地理条件大有可为,他们抓住回龙乡推广烟叶种植的机遇,深入农户家中动员,2022年成功发动3户试种100亩,当年产值达50万元,带动45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增收。2023年以后,烟叶产业小步快跑、扩产增收。今年,共种植烤烟600亩,预计亩产150余公斤左右,总产值达300万元。
在稳步发展烟叶产业的同时,工作队又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赴县内产业发展好的乡镇及陕西省山阳县考察学习木耳种植技术,引导村民发展地栽木耳36万袋。木耳丰收后,人武部积极对接湖北省军区“鄂有好货”拥军助农平台,多方拓展销售渠道,今年已实现木耳销售收入10万元。经过三年努力,红旗村已形成烟叶600亩、地栽木耳50万袋的产业规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0万元,带动400余名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如今红旗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金叶子”真正变成了“致富叶”。
办好民生实事,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随着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工作队将目光投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提升。在人武部党委的支持下,红旗村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部设有托育中心、残疾人之家、退役军人之家,村级普通民兵连建设成为全县标杆,基层阵地得到巩固提升。为进一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解决村民饮水难,工作队积极协调县水务部门投入30万元的水利物资,更换全村3公里老旧水管,并新建一座农村微型水厂,彻底解决了红旗村长期存在的用水难题。工作队通过召开户院会、党员大会,对村级建设实行平等参与、协同合作、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成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驻村第一书记邹坤带领全村48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挖地基、搞卫生,积极投身村容村貌环境改善工作中,多方筹措资金采购水泥、油漆等建筑材料,完成洗衣池、篮球场、公共卫生和庭院环境改造等项目,获得群众广泛好评。“如今,村里环境变美了,生活条件改善了,老百姓的笑容更多了。”村民杨承顶说,“自从有了人武部的帮扶张罗,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春风化雨润物,培育文明幸福“新风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派驻红旗村的“军代表”,工作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既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注重培育文明乡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不仅富口袋,更富脑袋。三年来,工作队坚持常态化入户走访,将全村19户43人监测对象作为重点关注群体,及时掌握群众收入变化和政策落实情况,建立“一人一档”帮扶方案,把群众的冷暖时刻记挂在心上。2024年,村内13户群众因购买未经检疫的省外猪仔遭受经济损失,工作队第一时间组织群众代表和农业执法部门到襄阳、河南等地追损维权,成功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了村民利益。工作队协助村“两委”修订村规民约,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开展“文明家庭”“嘹亮人”评选,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组织开展广场舞、文艺联欢会等活动、投入3万元设置40余处永久性文明倡导标语,让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在工作队的倡导下,全村村民自觉抵制人情歪风、倡导人情新风,重视家风建设,乡风文明实现大踏步前进。工作队始终注重将党的政策宣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借助“3.5学雷锋日”、“7.1主题党日活动”、“9.9走访慰问送温暖”等实际行动展现军人可亲可敬的形象,在村里孩子们心中埋下从军报国的种子,三年来全村已有5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日益成为红旗村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首选。
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誓言,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盛景,房县人武部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坚持“红旗”引领,带领红旗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之路。红旗村的蜕变,是军民同心、携手奋进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