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接触扶贫工作是在2018年4月,那是一个周六,我们一行十八个老师乘大巴车到学校的帮扶单位——大木厂镇双庙村进行扶贫。这个村离县城约62公里,有732户2600多人,其中240户为贫困户,贫困人口773人,分给我了5户。小山村一片安详,民居大多依山傍路而建,两条小溪在村中心交汇,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及小孩。
记得初次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一起入户的。一面破旧的木板钉成了简陋的木门,村干部用手一推,微微合拢的木门就打开了,马远伍在门口的墙角修鞋子,他的妻子躺在门口另一边的木床上,脸上浮肿。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我先做了自我介绍,尝试着通过拉家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接着在沉闷、简单的聊天过程中,向马远伍询问了他们家的详细情况。在同他的交谈中,我试着了解他的经历,了解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了解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几次入户我思考着种种能够帮助他的方法,我向他们讲解大病医疗补助政策、残疾补贴政策、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以及产业帮扶等各项政策,鼓励马远伍积极参加农业种植,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对于能够享受到的扶贫政策,他们特别感恩,不停地表示着感谢。他们微笑的脸庞上,眼神真挚而又清澈。
在以后的帮扶过程中,我根据实际情况为马远伍制定了帮扶计划和措施,也时不时地主动询问马远伍的意见和诉求,处处体现着对他的关爱和关心。在得知马远伍的妻子要生第三个小孩的消息后,我是哭笑不得,一方面提醒他一定要让学习成绩优异的长女读大学,一方面帮他联系护林员的工作,设法为他们进一步解决困难,希望他快快好起来,给他坚强的信念和鼓励。
经过一年多的帮扶,马远伍现在对于我来说,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他的难处就是我的难处,在得知他们家儿子无法正常上户口后,我积极联系镇干部、派出所,帮助其子落实了户籍。每次去能为他做一点点事情,哪怕只是打扫卫生话家常,我的心里都会由衷的激动和高兴。
我帮扶的两户五保,原来生活质量比较差,我反复告诉监护人,五保户国家每年都给有定额补助,于公于私他们的生活都应提高。如果我再发现他们吃的差、穿的脏,我们将会把他们弄到福利院。现在五保户与监护人同吃同住,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到了2018年8月校领导多次找我,改派我长期到双庙村驻队。我最初的任务就是学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熟悉户情。一户一户的走访,在交谈中记录下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土地面积、林地面积、主要困难等,贫困家庭还要记录下帮扶责任人,根据每户实情宣传与之相对应的扶贫政策。经过近3个月的走访,大概知晓了村情民意,在和镇村干部交谈工作时就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群众落实低保、残疾人补贴、养老金卡、雨露计划等,协助村干部落实易迁、危房改造、拆旧复垦等工作。
在一年多的工作中,我先后参加了大木厂镇13个村的考核、普查、核查,走遍了全镇的角角落落。还参与了县组织的对红塔镇的精准扶贫交叉考核和对窑淮镇的精准扶贫督导工作。
通过对贫困户的帮扶,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贫困群众的困苦和不易,我们常常说心连心,但如果没有踏足过农村,没有亲眼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就不可能看到他们的勤劳、善良、坚强和乐观,更不可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不因贫穷而自卑,不因无助而彷徨的可贵精神。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我们去了解他们生活的困苦,帮他们一起渡过难关,面对处于困境的人,我们伸出援手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党和社会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感知遇到困难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让我们整个社会行动起来,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与年轻干部一起工作,我看到他们的朝气,更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基层工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我们舍得付出,在琐碎平凡的工作中照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县实验小学驻大木厂镇双庙村驻村帮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