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的安排,我从市人社局来到房县城关镇八里村与贫困户徐正忠结成了“穷亲”。
老徐家有一子一女,共4口人。前些年,老徐在建筑工地上做工,有时还承接些小工程,生活虽算不上富裕,但全家和和睦睦,吃穿不愁,幸福安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2012年_x0007_6月22日下午,老徐骑着摩托车在匆忙赶往工地的路上,意外车祸致双腿骨折。由于自已负事故主要责任,无钱及时有效治疗造成二级伤残,还留下后遗症。近20万元的医疗费用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全家人心头,生活日益困难。妻子王学珍因长期操持整个家务积劳成疾,也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女儿在武汉上大学,儿子上初中,每月俩孩子需要近3000元的生活费,家庭日常开支捉襟见肘。全家因失去顶梁柱没有收入来源,整个家庭如临深渊陷于山穷水尽的境地。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老徐身有重残,妻子患病,全家无劳力,小孩面临辍学,基本上靠举债度日,房屋开裂漏雨已成危房。一家人窘况家喻户晓,首批被纳入贫困户重点扶持。面对这样的深度特困家庭,任何一个结对帮扶干部都感到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肩负着重于泰山的脱贫责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
为解燃眉之急,我省吃俭用,陆续送去粮、油、衣、被等生活物品和慰问金共计5000多元。我深知仅靠个人在基本生活上微薄资助,犹如杯水车薪,不能彻底根除贫困。要拔穷根、摘贫帽,必须尽力争取国家扶贫政策支持,释放政策活力。在我的多方努力下,老徐一家当年在民政部门申请办理了低保,同时还争取到金融扶贫贴息贷款8万元。紧接着又为两个学生争取助学贷款6000元,鼓励孩子们继续上学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贫困人生。
为改变住房现状,我多方协调当地有关部门,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到一个月完成房屋报建手续。建房期间,我又特意送去10吨水泥。半年后,旧貌变新颜,一栋200多平米三层小康楼拔地而起,老徐一家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解决孩子就业,我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帮助两个孩子在完成学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女儿徐雪君进入武汉一家公司,月薪4000多元,儿子徐飞在十堰白浪倍力汽车零部件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两个孩子每月除去生活费用,还向家里寄回3000多元偿还治病债务。老徐家的窘境慢慢得到改善。针对他妻子王学珍的病情,我多次联系十堰市太和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诊治后康复。康复后的王学珍也在房县民政局中盛酒店务工,月薪2000多元补贴家用。针对老徐行走不便不能外出务工的现实状况,我征求老徐本人意见,免费送去两头猪崽。在老徐的精心饲养下,两头猪长势喜人,年底均长到180斤以上,当年增加收入5000多元。
前不久,我冒着绵绵细雨来看望徐正忠一家。出于无比感激,老徐拄着拐杖支撑着偏瘫的双腿,吃力地站起来,热情和我打招呼并端茶倒水,我连忙用双手搀扶着让他坐下。
“老徐,最近还好吧?”一落座,我们就拉起了家常。“好!非常好!你看现在住的房子宽敞明亮,家用电器样样齐全。”老徐虽身有残疾但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多来,老徐的家我已经记不清去了多少次。我们之间早已不单纯是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仿佛成了真正的亲戚。岁月不居,过往不思,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房县扶贫的这段经历,我与老徐一家一定会常来常往。
(作者系市人社局驻城关镇八里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