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看房县·数说历史 见证跨越-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建党百年看房县·数说历史 见证跨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5日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拥有27.5万人口的山区县,仅有3家手工业、260家商业店铺,县域经济完全依靠农业,农业总产值3323万元,工业总产值仅34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房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南部中心城,绿色生态县”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大幅进位,跻身全省三类县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全市靠前,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高达120.46亿元,是1949年0.34亿元的354倍。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整体实现脱贫摘帽,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处处呈现出一派崭新的面貌。

>>>>>地区生产总值(GDP)

新中国成立以来房县GDP情况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县GDP情况表

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标杆。1949年,房县地区工农业总产值3357万元,人均 GDP仅有122元。1978年,房县社会总产值为9115万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30年时间里,房县地区经济总量增长2.7倍。2012年,房县 GDP总量为55.4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年时间,房县 GDP总量增长2.18倍。

2019年,房县地区生产总值119.56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356倍;2019年,该县人均 GDP为29868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45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排名由三类县20名开外升至第13位。

>>>>>农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房县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生产条件极差。全县没有一台机械,没有一座水库,抗灾能力弱,旱、涝、虫、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70年来,该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保障供给有效,完成“两区”划定2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3万亩,土地增减挂钩4.4万亩;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294家,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35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翻番;认定驰名商标2个,“房县贡礼”成为区域公用品牌,“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通过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互认证。

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31.89亿元,林业产值7.1亿元,牧业产值11.82亿元,渔业产值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7亿元。全县全年共种植油料面积14.2万亩,产量2.48万吨;烟叶面积3.87万亩,产量0.5万吨;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11.04万亩,产量4.33万吨;蔬菜及食用菌面积达到20.06万亩,产量达到23.55万吨。全县各地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树立科学造林理念,注重科技指导造林,扎实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7.65万亩,育苗面积0.37万亩,零星植树223万株,商品出材量3.76万立方米。

>>>>>工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县工业增加值情况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房县仅有三家手工业,产值为34万元。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121家,产值为1716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常态化开展“门诊式”办公,持续推进“双千”活动,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该县工业总产值完成78.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亿元。房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8家,亿元企业达到2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1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达到100亿元。扩大工业园区3000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其中,湖北鑫资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是该县首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湖北恒达纺织有限公司、房县开源砂石料经营有限公司产值过5亿元,三家企业总产值达32.2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1%,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域经济几乎以农业为主,商贸业几乎为零。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活跃,为繁荣市场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2020年限上商贸企业达67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7亿元,增速居全市第一位。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13年的占比38.7%,提升至2020年的46.2%。全县融合发展走出新路。一是融合发展刺激消费市场,4A、3A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一街一村”开业运营,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顺利实施,便捷对接“一带一路”,房县产品畅销全国。二是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新增就业再就业3.1万人,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消费市场供需水平不断提升。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情况表2013年度



2020年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从集体生产中获取劳动报酬,在分项数据可查的197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中,从集体得到的收入占78%。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不断上涨,到2000年,经营净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达到70%。2020年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8元,是1957年的430倍,是1978年的162倍。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迈出四大步。

一是收入增长步履蹒跚。从1949到1978年,这30年是摸索前进的30年,是磕磕绊绊的30年。1949年刚解放的房县各行业百废待兴,农村居民可以用家徒四壁、一穷二白来形容,房县人民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积极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统计资料显示:经过30年的发展,1978年,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元,比1957年的26.7元增长165.9%,年均增长4.77%。

二是收入增长大步快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先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过去人民公社化时期吃“大锅饭”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1992年又经历第二轮“土改”和邓小平南巡讲话,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农民收入高速增长。199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大关,1997年达到1245元,比1979年的72元增长1641.26%,年均增长17.2%。

三是收入增长小步慢跑。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众多企业纷纷转制,1997年下半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逐步蔓延至末端产业,农村劳动力需求市场陷入低迷,农民转移就业收入大幅下降。针对全国农民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于2004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正式废止《农业税条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居民收入增速逐渐恢复,到201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65元,比1998年的1375元增长188.36%,年均增长8.49%。

四是收入增长蹄疾步稳。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房县县委、政府提出“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烟叶、茶叶等农业八大特色产业,复制推广中药材“三金链接”、养羊“四包”、黄酒“统分经营”等八大成熟模式,一系列措施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房县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长2.2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勇立潮头的姿态、敢为人先的魄力、只争朝夕的行动、真抓实干的作风,凝心聚力谋发展,豪情满怀谱新篇,为把房县建设成为人民幸福、经济繁荣的“诗酒之乡”而继续奋斗。

(以上数据由房县档案局提供)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