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惠民利民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王雁博 通讯员 张侠 张启龙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治水兴水关系民生福祉和发展大局。近年来,房县抢抓发展机遇,建设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项目,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的“水利”格局,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水利建设结硕果
近年来,房县牢记初心使命,展现水利担当,抢抓水利改革、脱贫攻坚等机遇,科学规划编制,以防洪减灾、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改善水环境为目标,共计完成投资12.3亿元,建设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难题
房县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破解山区县无大型骨干水利工程难题,使一大批重点民生水利项目在该县落地。截至目前,该县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工程、移民类等重点水利项目56个,累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6公里、山洪沟治理32公里;建成方家畈水库,该水库被评为“鄂西北最大水源工程”“全国水利建设质量优良项目”;治理坡耕地178.53公顷、坡改梯面积52.89公顷,治理清洁型小流域2条;完成小农水、高效节水建设项目6个,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3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133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33公顷;实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和第一批、第二批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359个,建设集中安置点17个。
水利工程保安全
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是水利扶贫的头号工程,更是每个水利人的责任和担当。
近年来,房县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累计解决40.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38%、水质合格率达75%以上。全县294个行政村、682个易地搬迁小区基本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为加强农村供水管理,该县成立农村供水管理局和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部,出台了《房县农村供水管理办法》《房县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全面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工作。
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在强抓安全饮水的同时,长抓防汛抗旱。近十年来,房县成功抗击了2012年特大暴雨、2017年秋汛和2020年暴雨洪涝灾害,为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该县加快推进重点防洪减灾项目建设。采取清淤疏竣、加固堤防等措施,治理马栏河、大河、平渡河等重点河段河道56公里。治理后的河道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30年一遇,而且达到水畅、堤固、岸绿的最佳效果,生态效益及城市品位大幅提升。按照消除大坝隐患、确保溢洪道通畅、完善输水系统的基本要求,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9座,水库安全得到保障。在51条小流域建设了简易雨量站、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和无线预警广播站,可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等汛情动态,全县重点流域防洪安保能力全面提升。
生态水利促发展
如今,每一个走进房县县城的人,都会被美丽的护城河——西河吸引:在长达55公里的湿地地带,成群白鹭翩翩起舞,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除险加固病险水库保障水利安全
近年来,房县以实行河湖长制为总抓手,切实加强河湖水域的监管与整治。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工作体系,明确县级河长33名、乡(镇)级河长134名、村级河长265名、河警长91名,设置河道保洁员、巡查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了“管河、护河、治河、养河”四个全覆盖;扎实开展“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清四乱”专项行动,治理“脏乱差”现象,对全县非法采砂制砂进行专项治理,规范砂石资源运营,先后关停88家非法采砂场,一批多年没能解决的河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实施泉水湾水厂水源地、谭家湾水源地保护项目,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全县重点河流、水库水质稳定达标;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调度配置,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风尚,成功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全省仅有2个县创建成功。
源源碧水绕城来
传承禹业兴水利,豪情满怀向未来。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正为千里房县注入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接下来,房县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以只争朝夕、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以逢山开路、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锐气,以敢为人先、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奋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新的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