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开展“四好”创建,助力乡风文明
贫困劳动力在大木厂鞋业扶贫车间就近就业
开办新时代农民夜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日新月异的共青村
十堰日报讯 记者马胜江 通讯员任薇 杜圆圆 报道:大木厂镇是房县千年古镇之一,与县内外7个乡镇毗邻,现有18个贫困村。截至2020年9月,结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05户13792人,占全县总贫困人口9.85%,累计减贫4076户13732人。其中,三元、马回、东河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木厂镇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脱贫标准,始终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精准下功夫、紧盯产业抓致富、紧盯基础惠民生、紧盯主体添举措,不断加大攻坚力度。如今,全镇产业基础持续坚实、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真帮扶 紧盯精准下功夫
大木厂镇始终坚持把“扶真贫,真扶贫”作为基本准则贯穿始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发力。严格贫困对象识别认定程序标准,对初选对象逐村逐户核实,严格执行“两公示一公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对象精准;严格贯彻落实贫困对象有序进出管理办法,扎实开展“回头看”,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真正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3196户,实现易地搬迁安置2112户6600人,低保政策兜底1725户2819人,医疗救助扶持5809人次,教育资助2283人;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户脱贫标准,严把贫困人口退出程序,确保所有脱贫户真脱贫、脱真贫。
促增收 紧盯产业不放松
为发展产业促增收,大木厂镇坚持种养结合、“一主两辅”产业布局推进扶贫产业,将“11211”工程落地生根、到户到人。该镇重点发展红薯种植产业,辅以茶叶和银杏产业,依托湖北中合农业科技公司种植新品种高产量高淀粉红薯。今年春薯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加工产值可达2000万元,带动全镇贫困户1500余户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此外,在新建茶园2000亩,提升管理老茶园1000亩基础上,全面做好库区村1100亩矮化密植银杏田间管理工作,以及6000亩核桃田间管理工作,新栽种樱桃、黄桃、柿子树苗61000株。
在养殖业发展方面,以肉牛产业为主,辅以生猪、土鸡养殖,其中以村合作社为单位,采取托管代养方式,发展肉牛养殖4000头,发展生猪养殖户3762户,全镇生猪饲养量达10058头,土鸡养殖户达到6958户。
针对今年疫情防控情况,引导镇内大木鞋业、中合农业等7个扶贫车间(作坊)规范运营管理,通过提高产能、增加用工量,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实现劳动力455人就近在扶贫车间务工,支持贫困劳动力247人务工增收。
优环境 紧盯基础惠民生
结合多数村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位于规划区实际,该镇对全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新一轮配套升级。通过实施万人安居提升,全镇建设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小区35个,完成599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安置移民避险解困对象487户1929人。
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该镇不断强化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新建党群服务中心6个、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2个,新建村级卫生室18个,新建文体广场11个,并对照 “四好农村路”标准,全力补齐交通短板。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该镇坚持把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河道治理。通过持续开展 “四好”创建,探索易迁安置小区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管长远 紧盯主体添举措
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大木厂镇始紧盯脱贫攻坚主体,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综合施策,大力提升群众认可度、幸福度。
该镇紧扣 “两不愁三保障”和 “三率一度”,深化 “五大活动”,采用 “四带工作法”,实施多层级多轮次压茬式走访入户,促进政策落实、问题清零,对标对表补短板,强化责任抓落实。
为全面提升群众认可度,该镇通过多轮次召开户院会,大力宣讲惠农政策,弘扬新风正气,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让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致富产业,实现劳有所得。与此同时,通过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积极推行送戏下乡、 “新时代夜校”创办活动,通过组建宣讲团、宣传队,编排精准扶贫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政策、激发脱贫动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树一批脱贫典型、道德模范,开展典型事迹宣讲,大力弘扬感恩奋进、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作风。通过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红歌大合唱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全镇营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脱贫攻坚氛围。
如今,大木厂镇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战无不胜、奋勇争先的干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