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门古精神 永葆教育青春-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传承门古精神 永葆教育青春


作者:刘冲 王兴林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30日


门古寺镇党委书记代新武(左二),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刘坤(右二)在门古中学指导工作。


  门古寺镇地处我县西南,距离县城34公里,是一个比较偏远的乡镇。全镇14所学校,其中1所中学,9所小学,4个教学点,是我县的教育大镇。近年来,从门古寺镇教师队伍中走出去的,在全县各级学校担任副校长以上职务的有20余人,每年有两位数的教师从门古寺镇调出,但门古寺镇仍旧保持着历年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好成绩。门古寺镇是如何保持这么好的教育水平?怀着好奇心,记者走进了门古寺镇。

  千年民歌 传唱校园
  中华《诗经》,千年传唱。在潺潺杨岔河河边,一代又一代的门古寺人用民歌唱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千年房陵古文化。作为民歌之乡,门古寺镇紧紧抓住民间文化精髓,借力“房陵文化进校园”活动,该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并由各个学校政教处牵头在各自校内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保证活动开展有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同时,组织师生观看《千年文化话房陵》的光碟,使其领悟积淀千年的房陵文化的魅力;各班开展诗经吟诵活动,并举办诗经背诵表演,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由中心学校牵头,各学校积极参与,精心挑选优秀民歌曲目,在全体学生中普及门古民歌,全镇学生人人都会一首民歌;中心学校校克服困难,投资千余元添置表演服装,精心排演节目,参加“房陵文化进校园”汇演比赛,深受观众好评。今年全县“一会一节”,门古中学选送节目《道采茶》、《我的歌乡门古镇》参加表演,并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如今,地方民间文化在门古寺镇全体师生的认识中已经不是最初的陌生词汇,而升华成为一种值得挖掘整理、并发扬光大的文化瑰宝,门古寺镇的学生们俨然已经成为地方文化新的传承人。

  养成教育 以德为先
  “育才先育人。”门古寺镇中心学校校长熊兴华总是这样告诉该镇各个学校的校长。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该镇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紧紧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在该镇门古中学,学校将诗经文化和房陵文化引入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把忠孝名邦和诚信礼貌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强化学生品德养成,激励学生争做有道德、有礼貌的孩子。门古中学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考核细则;秦口小学创新特色,从学习篇、安全篇、卫生篇、礼仪篇四个方面印发学生手册;叶家河小学坚持开展专题教育;五谷、河心小学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编成儿歌传诵。养成教育的强化,使学生德育工作多姿多彩,喜闻乐见,学校变得文明整洁了,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了,学习氛围变得浓厚了,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德育工作最直接的工作者。因此紧抓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也是该镇各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心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对中小学校及教职工管理的十项规定》和《开展以“责任年”为载体的作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健全相关制度,建立了“三坚持”、“三不放”、“五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集中学习和讨论,收效明显。该做法得到县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县推广。

  强化队伍 保质保量
  高素质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来,该镇一批批优秀教师被县直学校招聘调走,大批的年轻资教生调入。面临这样的局面,该镇没有怨言,而是用自己的方法来积极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的优秀教师,保证教学质量。今年,该镇先后组织40多名教师前往武汉深造学习;实行老教师“一对一”帮扶年轻教师的方法,使他们能迅速成为教学中坚;同时,学校利用大学资教生自身优势,发挥他们的活力,使课堂更具活力。经历学校锻炼,07届资教生谢蹇、09届资教生任仙娇、程琪都能在教学中独当一面。
  教师管理人性化,使教师们一心扑在教学上,是门古寺镇教育事业永葆青春的秘诀。该镇各学校对教师实行绩效管理,每年拿出近万元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关心教师生活,有困难倾全力帮助。今年,该镇项家河小学一名女教师被查出患有癌症,镇中心学校发动全体教师捐款1.9万元帮助该教师治病,中心学校校长熊兴华除捐款之外个人又借给该教师6000余元。每年教师节前后,该镇总会把全镇退休老教师们聚集起来开座谈会,发放纪念品,关心他们生活,并邀请他们参观学校的发展状况,向他们征求意见,发挥退休教师余热。
  此外,该镇在教育教学上求真务实,狠抓课改,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保证课堂高效率,确保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永远走在同类学校前列。该镇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分别听取先进教师的学术报告,参加教师培训会;实行集体备课,相互学习,集思广益,保证教案的完美,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开展优质课竞赛活动,坚持写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全员参与,推动课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多方筹资 改善环境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自“5·12”汶川大地震后,该镇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对学校危房进行改造或新建校舍。近年来,在县教育局重视下,仙家坪小学投资9.8万元,新建校舍5间;项家河小学投资11万元,新建学生宿舍,解决学生住宿条件差的问题;河心小学投资12万元新建校舍;叶家河小学投资5万元新建学生卫生厕所,解决学生入厕难问题;钥匙小学投资19万元,新建教学点一个。
  校安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环境改善。今年,该镇三个校安工程落户,中央直接投资1001万元,其中门古中学投资252万元兴建的综合楼主体工程即将完工;选址河心的门古中心小学,投资689万元,将兴建2200平方米的教学楼,156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790平方米的综合楼,35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210平方米的卫生厕所。此外,秦口小学的明德项目建设工程已交付使用,投资60万元的学生食堂正在办理各项手续,有望年内开工。
  社会各界也踊跃捐款捐物,支援该镇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门古寺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陈光军为仙家坪小学送来2200元的节日礼物,与学生们共度“六一”儿童节,并出资3.5万余元为该小学建立了标准化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器材,丰富了学生们课余生活。随后,陈光军又投资1.2万元,给该校修建自来水,建起澡堂。
  在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各学校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软环境。2006年,该镇结合教育发展形势,提出打造门古寺镇“平安教育、和谐教育、绩效教育”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奋斗。通过努力,连续3年来,该镇学校安全“零”事故、“零”上访,和谐安定的学习氛围已经形成。

  倾心学生 加强安全
  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是门古寺镇各校一贯宗旨。学校生活家庭化,生活设施规范化,管理服务人性化,把学校建设成为温暖、舒适的家园,健康成长的乐园,绿色环保的公园,人民满意的校园,门古寺镇中心学校校长熊兴华一直把 这几句话作为标准来衡量各学校的建设。
  强化后勤管理,关爱学生生活。该镇中心学校加大对各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一是各校积极自垦菜园、喂猪,让学生吃上放心、绿色食品;二是坚持供应热水;三是改善餐饮住宿条件,门古中学自筹资金为学生新添150套床位,项家小学自己动手,教师变成电焊工为学生焊制了18张床,还为学生安置了餐厅、餐桌。今冬门古中学为了创建市级放心食堂、文明宿舍,又新添置学生餐桌154人座,改造男生公寓,完善宿舍设施。
  加强校园安全。该镇各校按照镇中心学校统一要求建立警务室2个、配备专***门卫10个,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巡逻制度和出入登记制度,每周开展一次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节假日由专人负责送学生到各个乘车点搭乘正规客运班车,使学生远离“三无”黑车。此外,镇中心学校还经常联合镇镇政府、派出所对学校进行安全突击检查,排查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门古寺镇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该镇由中心学校牵头,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全镇学校共同参与,在五谷希望小学建立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站。在服务站,有专职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同时为所有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定期和他们做交流;设立亲情电话,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和出门在外的父母联系;不定期的将这些孩子们集中起来,做游戏、搞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拉近彼此情感距离。

  “整训师风、培育师德、顺势而为、提速进位,为推动门古寺镇教育发展新跨越而努力”,该镇党委书记代新武寄语全镇教师,每年门古寺镇党委、政府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扶持教育发展,全镇教师也紧紧围绕着镇党委、政府确立的和谐、平安、绩效——“三大教育”而努力奋斗。伴随该镇教育发展的是一系列荣誉,2007年以后,该镇中心学校先后被评为十堰市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十堰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十堰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房陵文化进校园重点单位等等。
  修师德、树形象、强素质、创业绩,充分发挥门古教育总支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门古寺镇的教育工作始终如一坚持着这一信念,并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永葆门古教育事业青春常在。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