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爱虎 通讯员李启东 周明鑫 刘冲
荆楚大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仙洪试验区经验叫响全国,鄂州城乡一体化试验深入推进。如今,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描绘着秦巴山区发展的新蓝图。
东有仙洪,西有竹房
如何探索山区城乡一体化新路子,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们期盼着新的突破。6月4日至5日,省委书记罗清泉到十堰南部的竹山、竹溪、房县调研。山区城镇新貌,让人印象深刻。罗清泉高度肯定了南三县城镇化建设的成就,提出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城镇带。
此次调研形成的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明确,参照仙洪试验区政策,将竹房百公里城镇带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规划,作为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验区。
7月,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组成的调研组到竹山、竹溪、房县,就竹房城镇带建设试验进行专题调研。
省委调研报告将试验区命名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试验区范围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县城、西至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173公里沿线,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区域内共计18个城镇373个村,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总人口74.59万人,分别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县人口密集带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
一幅全新的蓝图
竹房百公里城镇带,西端与陕西省平利县接壤,南部与重庆市巫溪县相望,谷竹高速公路贯穿其间,是东中部地区进入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
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内总人口达到90万人,其中,县城和集镇常住人口60万人,城镇化率66.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
一个热火朝天的战场
省委、省政府吹响了迈向新征程的号角,三县人民奋勇向前,秦巴山区呈现出一个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战场。
三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沿线选择示范点,大做统筹城乡发展文章。竹溪聘请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制定了《百里长廊建设总体规划》。竹山县提出了“一城(县城)、两线(305省道、鲍竹路)”城镇带建设思路。房县提出建设以县城为龙头、以305省道为主线、以5个乡镇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带。
十堰城乡差别十分突出:2009年,十堰市城区与县域经济的差距为5.2:1,城区与竹房三县经济差距为7.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6:1,差距之大,全省独一无二。
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关键靠产业支撑带动。
坡屋顶、马头墙、朱红门、格子窗,竹山县擂鼓镇烟墩子村如今让人刮目相看。在城镇带建设带动下,烟墩子村建起了村里第一家宾馆,准备发展秦巴风情旅游业。
竹山县按照“南部烤烟北部茶、东部肚倍北果杂”和“南矿北电”的产业布局,在示范区内已发展茶叶、烟叶、蔬菜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着力打造水电能源、特色矿业、绿色食品、生态文化旅游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
竹溪县建立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建”机制,提出“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目标。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已累计投放村庄整治贷款7000多万元,社会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财政贴息150多万元,全县8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带上,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和物流、商贸、餐饮服务业的聚集带。
房县新建了红塔小龙虾示范园、军店中药材示范园、核桃示范基地、窑淮绿茶示范基地等,已建成产业基地91万亩。以泰山庙工业园区、红塔工业园区、化龙堰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建材、汽配、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及食品饮料、矿产、纺织产业集群,形成城关——红塔——军店——化龙堰——窑淮沿305省道工业带。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深度开发温泉度假村、庐陵王故居等旅游景点,全力做活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秦巴山区起宏图,山民们正用双手建设一个崭新的世界。[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