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伍昌云老师——记者眼中的伍老师-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我认识的伍昌云老师——记者眼中的伍老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我叫祝婕,是房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一名记者。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我认识的伍昌云老师》。
  2013年4月,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在房县最偏远的库区乡镇姚坪,距乡政府70多里的化口村教学点,有一位女教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如今,他的丈夫因故瘫痪在床,她一边照顾轮椅上的丈夫,一边坚持给孩子们授课。
  带着一些困惑,更多的是崇敬的心理,今年5月,我和房县教育局的同志们驱车前往姚坪乡化口村。这里路途遥远,我们选择的是绕道竹山县,穿越文峰乡再到化口村。汽车从房县县城至文峰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而从文峰乡到化口,山路崎岖,路况复杂,我们又用了近一个半小时。
  初次见到伍昌云老师是在当天下午,当时学校已经放学。这个教学点位于化口村的中心位置,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显得十分寂静。我坐在这个教学点唯一的一间教室里,惊奇的发现,这间教室里竟然有两块黑板,学生课桌摆放的方向竟然完全相反。后来,听伍昌云老师介绍,目前教学点有三个年级,分别是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22名学生。但只有一间教室,为了便于开展教学,只好采取这种背对背的复式教学方式。
  伍老师和丈夫薛治根生活的地方是教学点右侧的那间寝室。2012年,为了给丈夫治病,无奈之下,她变卖了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从此,便和丈夫挤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左边是教室,右边是寝室。寝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脑,摆在桌子上的是丈夫天天服用的治疗药物和必备的生活用品。
  伍老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教室墙角的一张绿色书桌,就是她的办公桌。这张桌子还是当年她结婚时的嫁妆,她日常备课,都是在这张桌子上。
  学校没有旗杆,升国旗时,在一根钉在地里的钢钎上用铁丝捆上竹竿,就成为简易的旗杆。没有音响,就用一个用了几十年的高音喇叭来代替。没有厨房,伍老师便从农户家里租了一间厨房,平时,孩子们的午餐就是她在这间租来的厨房里做的。
  在这个四周被群山环抱的化口村,尽管不通有线电视信号,没有直达县城的客车,手机信号还是竹山县的,但伍昌云老师选择了坚守,在这个地方生活了31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和孩子们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在和伍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31年来,在她的努力下,化口村没有一名适龄儿童辍学。
  在化口村教学点不大的教室里,我对伍昌云老师进行了采访。由于当时相互之间都不太熟悉,她显得有些拘谨。但从我们的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敬畏。    化口村四周都是莽莽群山,只有一条通村公路与外界相连,很少见到汽车的影子。在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村子里,是什么原因让伍昌云老师坚守了下来?伍老师用很平淡的话语告诉我,之所以一直选择坚守,是因为她放不下村里的孩子。伍老师说,化口村虽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与外面世界差距很大,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很勤劳。要想改变家乡面貌,关键在于人,在于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在农村长大的她清楚知道,在农村没有文化的人叫“睁眼瞎”,没有文化让不少农民吃尽了苦头。她不忍心看到化口村因为没有教师而让适龄儿童不能正常接受教育。     一个人,坚守在一个教学点里,克服着孤独和寂寞。我问伍老师,你有没有想过离开,到条件更好的中心小学任教?她的回答是否定的。她告诉我,由于化口村距乡政府70多里,交通极不方便。教学点生存环境很艰苦,如果自已离开了这里,可能没有老师愿意来任教,村里的孩子从此以后就会没有老师,她不忍心离开。    伍昌云老师今年已经54岁了,按照相关规定,明年她就可以退休,和儿孙共享天伦之乐。谈到这个话题时,伍昌云老师告诉我,自已是一名教师,和村里的孩子们聚集在教室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她把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当做是自已的孩子,用热情和慈爱关照着每个孩子,这种感觉比小家庭的天伦之乐要更充实、更有意义。
  在采访伍昌云的一天半时间里,最让我感动的是面对着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伍老师选择的是坚守教学岗位,因为她离不开、也舍不得学校里的20多名学生。
  2012年农历正月初八,伍老师的丈夫意外受伤,脊椎粉碎性骨折,肋骨断了5根,被送到医院救治。在医院住了7天以后,马上要开学了。由于子女都生活在外地,家里无人帮衬,是留下来照顾丈夫,还是到教学点照顾20多名学生呢?面对着两难境地,伍老师最后的选择是请人照顾自已躺在病床上的的丈夫,她只身一人来到化口教学点,打扫教室。步行二十里到渡口,领取孩子们的教材,于正月十七号正式开课。在家事与公事之间,她选择的是公事;在丈夫和孩子们之间,她选择的是茁壮成长的孩子们;这就是一个从教  在采访伍昌云老师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一直被一种崇高的精神所感动。在远离城市,深居大山的化口村,面对着莽莽的群山,恶劣的环境,是什么让伍老师选择了坚守?我想,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对父老乡亲的真挚感情,对农村孩子的殷殷期望,是伍昌云老师工作的原动力。
  作为一名记者,我清楚地知道,十堰正在建设鄂渝陕豫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十堰人都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都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去奋斗、去拼搏!如果我们每一个十堰人都能够学习并且具备伍昌云老师的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更优异的成绩,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