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载,温暖大山的那缕烛光-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31载,温暖大山的那缕烛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0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杨丹玫 饶扬灿 通讯员况建斌 王随军 罗成林
  她是22个低年级学子的妈妈,她是瘫痪丈夫的保姆,她是847位村民的希望,她是十堰市骨干老师——在大山深处的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54岁的伍昌云默默耕耘了31年。
学生回忆——
  第一碗饭一定是盛给我的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群山环绕,流水淙淙。6月28日,我们来到化口村教学点唯一的平房教室前。小操场里,用毛竹做成的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招展,唯一的老师伍昌云站在旗下迎着我们。
  “今天老师奖了我红星”、“我得了一支铅笔”。 走进教室,课间正在玩闹的22个从学前班到二年级的孩子,马上安静下来,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的提问,胆大的孩子开了腔。
  “11点半,我得去做饭了。孩子们,和阿姨、叔叔聊会儿天。”伍老师转身,前往15米外的厨房。
  伍昌云,1米56的个头,双肩柔弱,手指粗糙,但目光坚定,被化口乡亲们称为全能老师——从学前班到二年级,每天8节复式教学课,涵盖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类学科,加上山区留守儿童多,还有很多课外辅导需要她完成。
   厨房不大,伍昌云麻利地往老式灶台下添柴,挥铲炒菜。不一会儿,黄瓜炒鸡蛋、油淋茄子、手撕包菜、火腿肠炒豆角,一顿香喷喷的午餐就已做好。12点,“当当,当当”铁钟声中,孩子们燕儿般跑进厨房排起队来。
  正巧,天津财大在读研究生薛小飞打来电话问候伍老师。小时候,薛小飞父母为了生计远离家乡,伍老师就让他跟自己的3个孩子一起吃住。薛小飞哽咽着说:“我最难忘怀的是,吃饭的时候,伍老师第一碗饭一定是盛给我的!”
丈夫愧疚——
  我成了她和孩子们的累赘
  这是一个温馨的场景。
  教室里快乐飞扬,一墙之隔的小屋里,伍昌云瘫痪坐在轮椅上的丈夫薛治根正在翻阅《红楼梦》。下课后,伍昌云便去给丈夫倒上一杯水。
  “这么多年来辛苦昌云了。化口是我的家乡,她从竹山嫁过来,1982年起一直在这里教书。她高中毕业,又读过师范,进修了本科。2003年前化口还是完小时,她连续6年带毕业班,成绩排全乡第一,是姚坪乡的一面旗帜。”薛治根自豪地说。
  同为教师的薛治根前年退休,3个儿女也先后在外地参加工作。去年,薛治根做农活时被山石砸伤,腰椎骨折,肋骨也断了5根。伍昌云一边卖房子筹钱为丈夫治病,一边坚持教学。因为已欠债上十万元,薛治根只好在家做保守治疗,伍昌云早上4点就要起床,给丈夫按摩、治疗两小时。
  一天8节课,中午为22名孩子做饭、洗碗,以及批改作业、备课、做农活、准备次日的午餐等,忙完已近深夜。
  化口村周边有7条河沟,雨雪天学生过河不安全。她记不清多少次背学生往返,也记不清家里临时收留过多少个孩子,最多时他们曾与6名孩子同挤一床。
  “有好多次,我注意到她在偷偷抹泪。问她不说话,只把裤脚搂起来让我看。由于一天忙到晚,腿都肿了,一按一个窝。都是我拖累了她!”薛治根愧疚地说。
村民感激——
  她为乡村燃起了希望
  这是一个有口皆碑的楷模。
  5年前,化口教学点经排查全系危房,需重建方可办学。伍昌云想到了离开。
  消息传开,村民们急了。他们找到村支书万月斌,一起挽留伍昌云。这些年来,847人的村里走出了23名二本以上的大学生,哪一个不出自伍老师的门下?他们舍不得。伍昌云留下来了。教室重建期间,她就在自己家里上课,晚上,家又成了建筑工人的宿舍。
  5岁的贵州仡佬族男孩马俊毅,外婆家在化口村,在这儿读了一个学期的学前班,今年春节被父母带回贵州,他吵着要回,直到心想事成;户籍在四川的熊辰希、深圳的李绪博及竹山的袁峰等,由于他们的妈妈曾在化口做过伍昌云的学生,都被家人安心地放在了化口;有个叫屈永强的孩子,冬天衣裳单薄脚长冻疮,伍老师央求别人上山顶采草药,每天给他泡脚敷药……
  除了每天3元政府补贴,孩子们的午餐靠伍昌云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村里困难,只能单独划了一亩多菜地、四分水田让伍昌云种,以补贴学生午餐。
  伍昌云的丈夫受伤后,乡亲们纷纷凑钱,孩子们也掏出了压岁钱,但一一被婉拒了。伍昌云说,她已收到了一份份更珍贵的真爱与回报!
未来的忧虑——
  谁来接过接力棒
  这是一个等待了10年的心愿。
  岁月如梭,明年伍昌云就55岁,要退休了。村民们担心,孩子们以后读书怎么办?
  化口村方圆50余里,位于房县、竹山交界处,距离房县县城80多公里,山高沟深,悬崖峭壁间仅有一条迂回曲折的通村路与山外相连。200多户人家出行需步行40多里土路才能坐上班车。这里的孩子读到三年级,就需要到别处完全小学住读了。10年来,没有其他老师愿意来这里。
  然而,村民们都不希望这个教学点撤销。姚坪中心学校校长刘建国也说:“山区小孩的家长不能每天接送,而让那么小的孩子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其他地方上学几乎是不可能的。”
  伍昌云坦承,如果丈夫健康,还能帮忙洗个菜、做个农活什么的。现在一切都靠她一个人,精神压力与心理压力都非常大。“我也想去大城市女儿那里,帮忙带带外孙,但这里离得开我吗?”
  “我老了,希望有老师来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他们做游戏。”伍昌云觉得,之所以没人愿意到化口来,固然有地理位置偏远的因素,但她也希望这个教学点建得更好。“比如有学生吃饭的厨房,有宽敞的教室和学生卧室,甚至有电脑可以上网,是不是更利于学生成才,更利于吸引新的老师呢?”
记者手记
  要烛光,更要阳光
  从房县县城去化口村,由于下雨部分路段被毁,我们绕道竹山文峰乡才到达。一路晕车的痛苦和颠簸的疲惫,在见到伍昌云老师时立即消散。
  伍昌云在工作日志上写道:“用远大的理想去拨动教书的琴弦,用真诚奏出穷山沟育人的乐章”。她用心,温暖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用背,从山沟里背出了一个个大学生。
  然而,54岁的伍昌云的忧虑一直让我们也忧虑:她的接力棒该交给谁呢?
   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伍昌云燃烧着绚丽的生命烛光。但是,改变山区教育资源的贫乏,要烛光,更要阳光。
   路要修,校舍要建,网络、电视——现代文明的成果要走进深山。这些,要靠政府的阳光。
  给山里的孩子一份关爱——或是一批好书,或是体育器具,或是一条特殊的信息公路……这些,要靠社会的阳光。
  当我们在都市中沉醉、在网络里飞翔,请不要忘记大山深处的那一缕烛光;更不要忘记,我们每个人都该发光!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