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潭-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走进南潭


作者:田兰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7日

化茧成蝶新农村   志为房县“后花园”

编者按:提起红塔乡的南潭村,房县人都会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南潭村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当时的中共郧阳地委认为:南潭之路,是一条根本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希望之路。在全县上下如火如荼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南潭村怎么发展,向何处发展,成为当前摆在南潭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选题。今年,县委书记张歌莺、县长沈明云先后深入南潭村调研后明确指出,要把南潭村建设成为房县高山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房县的风景旅游景点,房县人休闲娱乐的目的地。为全方位展示南潭的光荣历史和发展前景,本报将推出“红塔乡南潭村发展纪实”报道。

从房县县城出发,沿武神公路(209国道)向南行驶约十四公里,左转进入一通村公路,放眼望去,那满山的碧绿,犹如一条绿色的地毯;吮吸一口,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幢幢整齐、洁净的农家村舍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生活在闹市中的我们,此时此刻,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个美丽的仙境就是房县红塔乡南潭村。
                南潭精神铸辉煌
  说起南潭村地名的由来,先要从南潭四周的地形说起,南潭四周山丘环绕犹如一条盘踞的卧龙,龙头刚好伸在南潭村的中心地带,传说在地形如龙头的地方曾有一个很大的深潭,潭中住有一位美丽的小龙女,小龙女乐善好施,经常租用一些盘子、碗筷等物品给乡亲们,但是有一个禁忌,就是小龙女在回收租用的物品时,不得偷看和吆喝。当地的几个小青年就想破坏这个禁忌,一天,小龙女出来收餐具时,他们躲在暗处使劲一吆喝,吓得小龙女扭头就钻进深潭,餐具也被摔的粉碎。从此,乡亲们再也租用不到餐具,人们也看不到小龙女了。
  后来,这深潭就渐渐干涸,被改造成一片良田,但是深潭小龙女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也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了南潭。
  神话传说是美好的,南潭村的深潭干涸后就被改造成了“良田”,但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却是穷山恶水,所谓的“良田”每年产出的粮食连供应当地居民的口粮都不够。当时,南潭公社有5个村、34个生产队、3600多人,而年产毛粮人均只有400多斤,除去做种子和饲料的粮食外,口粮相当少,只够吃半年的,为了能填饱肚子,南潭公社每年要吃4.5万斤的国家供应粮。“脸朝天,背靠墙,左右两手伸得长。左手要救济款,右手要救济粮”就是当时的南潭的真实写照。
  田里收不到粮食,填不饱肚子,村民们无奈之下,到山上开荒种地、打野味。但是由于南潭管理区的几个村分布于武禹沟水系的5个大山谷、数十条小沟中,不断毁林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开荒,山下遭殃”, 1972年春,在遭受了又一场毁灭性洪灾之后,南潭人民痛定思痛,他们决心改“治标”为“治本”,进行一场改革创新。
   这场改革是从邓永秀开始的。1972年,邓永秀来到南潭担任书记,面对着当地山秃民穷的现状和村民们热切的期望,29岁的他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和未来的挑战。为了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他把爱人和三个孩子接到了南潭,把家安在了南潭。此后,在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之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想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变过去的“等、靠、要”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实苦干”。为达到这个目的,南潭公社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用合理的制度治人,用先进典型教育人,以真挚的情感感动人,切实改变公社党委、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作风,再通过干部的以身作则和带头作用,引领村民们树立“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要吃苦”的新观念,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人和”之后,开展的第一场改革便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多年的毁林开荒,不仅没有使当地人得到温饱,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之下,自然环境越发恶劣。人们认识到“毁林开荒”这条路只能越走越窄,南潭的优势、潜力和致富的门路还是在山。于是,全公社开始了“停耕还林,植树造林”,几年下来,累计退耕还林的坡地占原有耕地面积近50%,森林覆盖面积有原来的28%发展到近80%,水土流失量大大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率迅速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生存环境。同时,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邓永秀提出了“远山要建用材林,中山要建经济林,房前屋后要建果木林”的思路,号召群众在山上种植茶叶,在低坡处和房前屋后种植板栗和果树,这种方法不仅绿化了荒山,控制了水土流失,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长久的经济收入。
  改革的第二步便是把水田改造成旱地,科学治土,改进耕作制度。之所以要这样改,是因为南潭海拔600米,气候冷,又因为处于南山峡谷之中,日照少,灌溉的水冷,水田多是“冷浸田”,农作物产量低。改造过程中,公社干部身先士卒,率先购买了十字镐、铲子,办起了示范点,取得了良好效果,也打消了当地农民的顾虑。他们将过去分散于山谷中的800亩冷浸田,在筑起暗涵后加垫活土层50-100厘米,把小块并为适宜机耕的旱作大田,由过去一年一季水稻改为麦——苞 ——薯套种连作;另外,还治理了水平梯地2600亩,全部实现玉米地膜移栽和秸秆还田,并有计划地大量施用多种腐殖质以改良土壤。同时将过去在山谷中恣意蛇行的十几条、总长50多公里的小河,人工重新合理安排到靠山一侧,用石堤管束住;山谷里纵横筑起的暗涵达3.3万米,使全流域实现了“明水渠中流,暗水涵中走”,做到了排灌自如。
  改造完成之后,当年,全管理区粮食产量在耕地面积比治理前减少一半以上的情况下,总产却增加了2.5倍,每亩地出产的净粮由过去的210斤增加到1000近,一个管理区的产量超过了整个公社的总产量。1975年,南潭管理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00万斤,由过去的吃国家救济粮,变成了粮食输出地区,南潭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水改旱,吃饱饭”,耕作制度的改革使南潭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那么“要想富,先修路”, 路就是脱贫的通道。过去这里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马帮小道,人们通行非常不便,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1977年,时任南潭书记的傅增权带领3000多人开始了修路的艰苦历程。他们用杆子和一碗水来测量地形高低,自己设计,自己购买工具,自己施工。傅增权更是以身作则,50岁并患有高血压的他吃住在工地,在施工过程参与每项细节,期间都没回过家。经过全管理区的人日夜奋斗,仅用一个冬春就打通了18里公路,仅用两年的时间,除高山区外,其它村组全部通路。通村公路修好之后,1979年在南潭召开了现场会,会上其它县市的领导前来参观,车子进入南潭后不走回头路,人们啧啧称奇,称南潭是房县发展的“样板戏”。
  优化了生存环境,解决了温饱,创造了致富的基本条件之后,南潭人又提出了“山、水、林、田、路、电、村”综合治理的理念,并开始了输电改水的工程。1982年腊月28,高压电线架起之后,当地两农户家通了电,引来四方群众看热闹;县计划委员会驻队南潭时,从山上修起通水管道,将泉水引下山,帮助当地人解决了吃水难问题,1989年5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在新建农舍时,座座靠山成行,多年来没有为建房减少一分当家地。
  把眼光由一坡一山孤立整治,扩大到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科学、有计划、长期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得南潭取得了生产不断发展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双重效益。治理后的南潭山青水秀,林茂粮丰,路畅电通,田舍俨然,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样本。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的关广富亲临南潭考察指导工作,南潭更是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当时的中共郧阳地委认为:南潭之路,是一条根本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希望之路。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南潭的干部、群众表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南潭精神和可贵的接力奋斗精神。在综合治理中,他们不依赖上级的扶持,主要靠群众投工投资。累计投工达200万个,集体和个人投资190万元,为国家投资的10倍。一些项目由于发动群众巧干、苦干,节省了大量费用。他们架起的南潭石拱公路桥,工程价值15万元,而实际开支仅用了必需的材料费5万元。在南潭,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茬茬“新官理旧事”,都带头按照规划步步为营苦干,共产党员和干部们的先进事迹,被群众编成歌谣传诵。

                 科学发展谱新章
  过去艰苦奋斗的历史为南潭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未来南潭又该走向何方呢?今年6月28日,县委书记张歌莺在南潭村调研时明确指出,要把南潭村建设成为房县高山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房县的风景旅游景点,房县人休闲娱乐的目的地。这为南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在政府的科学规划下,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南潭精神的引领下,南潭因地制宜谋发展,突出特色抓示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特色新村呼之欲出。
  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发展”,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40年前,南潭村开始的“山、水、林、田、路、电、村”综合治理已然为南潭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有了发展之后,就要追求“生活宽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就要努力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县乡村三级干部南潭的干部不断思索和实践,在认为南潭村要有大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坚持“靠山”谋发展,发展特色农业;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新机,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新村。
  在上世纪70年代时,南潭人就已经喊出“千亩茶,万亩杉,到处都是板栗林”的口号。之所以要发展茶叶产业,是因为南潭海拔较高,气候特别,这里酸性的土质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近年来,南潭致力于发展茶叶产业。2008—2909年,南潭村共开发了3600多亩茶园,现有茶园面积4200多亩,在保护现有农田的前提下,他们将再开发1000亩,达到5000亩茶园的规模。目前,南潭村95%的农户家中都有茶叶地,每户的茶叶地占自家耕地面积的80%左右,每户每年的茶叶收益最低在200元左右。当地村民陈超,早年当过兵,也出外打过工,2004年他回到家乡后,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他承包了50亩左右的茶园,经过多年经营,陈超的茶场现有30多名采茶工,并且从种茶、采茶到炒茶、销售,已经有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每年可产茶叶800斤,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今年,陈超准备在村里买块地,开办工厂,建设标准化的加工车间,把自己的茶叶生意做得更大。现在,南潭又有了新的顺口溜“公路沿线,集中连片,除了水田,就是茶园”,茶叶已经为南潭人带来了致富新机。
  而“到处都是板栗林”绝对不是一句夸大的,在30多年前的植树造林过程中,南潭人已经按照“房前屋后要建果木林”的思路开始了板栗种植。南潭的山上有很多野毛栗,而南潭人又很心灵手巧,大部分人都会嫁接板栗,漫山遍野的野毛栗经过嫁接之后,都成了“生财”的“摇钱树”。在6、7月份时到南潭,就可以看见山坡上、院子里、屋檐下,到处都是板栗花在风中摇曳。
  除了传统的松杉、茶叶、油茶、板栗等产业,南潭人凭自己的聪明和勤劳,不断开辟致富渠道,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高辉珍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她做的豆腐是纯正的柴火豆腐,滑嫩可口,深受村民喜欢,每次做出来,不到一会儿就卖完了。她的儿子在养蜂,现在养的蜜蜂有40多箱,每个花季能收入1万元左右,说起现在的生活,高辉珍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在茶叶、板栗种植之外,南潭村近年来也大力推行山羊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家乐”,力求家家户户都有致富的门路。仅09年,南潭村就发展药材500亩,实现产值100万元;发展核桃500亩,实现产值25万元;发展山羊1500只,实现产值75万元。现在南潭每年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70%的农户都住上了楼房。
    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就要让他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为了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同时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在各级政府的规划下,南潭村通过“一建三改”扮靓生态家园,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优美、生态平衡、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局面。
    为了改变村容村貌,红塔乡党委、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大力改善交通、人畜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村通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硬化率达到90%,农田排灌沟渠通畅,农村饮水达到安全的标准。与此同时,全村大力推广“一建三改”,加大村庄环境整洁工作力度,通过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掉农村过去粪土乱堆,柴草乱放,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陋习。通过一建三改,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用能清洁化,村庄变得整洁起来。
今年,南潭村又开始了民居改造工程,沿袭房县民居三开间、白墙面、坡屋顶、小青瓦等传统建房习惯,按照“青瓦、白墙、坡面、木窗”的建筑风格进行民居改造,统一外观样式、设计标准和建筑模式,并且在房前开辟花圃,进一步美化、靓化民居环境。在改造的过程中,所有人力、财力的投入都由政府承担,乡村各级领导还深入现场,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南潭精神,着力办实事、办好事,让村民得实惠,针对每家不同的情况,确定“一户一方案”。许多老百姓都说:“政府出钱、出力,把我们的房子建的更漂亮,环境弄得更好,这真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目前,南潭村在环境整治和民居改造上已投资20多万元,完工后将花费上百万元,改造210户民居,惠及近千名群众。通过改造,南潭村改天换地大变样,整齐的院落,一条线的院墙,房屋掩映在绿色丛中,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花木相间,道路宽敞方便,环境干净优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是为生态休闲旅游村的建设吹响了前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山明珠放异彩
  南潭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存环境改善了,生活更加和谐了,但是南潭人却又不“安分”了,他们要依托南潭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怡人的气候,抓住城里人亲近自然、闹中求静的心理需求,发展生态旅游,建设 “生态休闲旅游村”,把南潭打造成房县的“后花园”。那么,南潭究竟有什么优势,可以吸引城里人来这里旅游休闲呢?
  风景如画。南潭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阳光普照下,群山犹如一幅幅锦屏,夺目耀眼:远眺,绵亘几公里的山峰,宛如躺身而卧的睡美人,娴静安详地注视着大地的岁月变迁;近观,村内茶园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幽谷,板栗花开,淡雅清静,风尘不染;清泉小溪顺山而走,一路青山碧水,脉脉柔情。把目光从群山转到它所怀抱的“明珠”上,只见田间的秧苗、苞谷在风中摇曳,仿佛述说着今秋那喜人的收获;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通村公路在山旁田边蜿蜒,就如同通向九天瑶宫的白练。青山绿水间,掩映着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唐风遗韵的民居,青瓦、白墙、坡面、木窗,如同诗意盎然的文人、温柔缱绻的女子,门前花圃中的花朵或静然侍立、或翩然起舞,仿若从千年前的大唐盛世开始,她们就在这里低吟浅唱,只为等待游人的那一瞥。在这如画的风景中,间或有几声民歌声、说笑声,那是勤劳、淳朴、热情的南潭人在歌唱幸福的生活。“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这是南潭的真实写照。
  天然氧吧。从上世纪70年代植树造林开始,南潭就非常重视山林保护,几十年间,森林不仅没有遭到一丝破坏,面积反而在不断增加,现在这里的山林面积达21224.3亩,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放眼望去,飞红滴翠,俨然是一座绿色宝库,一个巨大的绿色氧吧。现在,人们把到森林中或到绿树成荫的公园里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沐浴一下阳光,放松一下精神,进行适当的活动的活动称之为“森林浴”, 森林浴对疲劳的消除、体力的恢复以及生活节奏的平衡具有特殊的功效,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而得到推广。那么,来到南潭,你就可以进行一场免费的“森林浴”,调节身心,让自己来一场心灵之旅。    
  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南潭村在东、西两重山脉的阻隔下,形成了一个小盆地。在气候上,这里一般比外界要低2—3度,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冬”之称。同时,从房县城区到南潭村中心地带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离城区较近,村里的公路已通到家家户户门前,交通方便且安全,这里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说到吃住,就更不用愁了,南潭人天性热情淳朴,见到陌生人不会害羞,反而展开朴实的笑容,亲切地打声招呼:“进来坐会儿,喝点水吧!”更有多家条件好的农户,自己又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艺,便开办了农家乐,农家乐里环境整洁、舒适,主人家手艺地道,食料是无污染纯天然的,连喝的水都是山上来的泉水呢。
  同时南潭还是一个民歌之村,不管是谁,张口就能来上那么几句:“叫我唱歌也不难,又不是扎花绣牡丹,扎花还要五色线,唱歌只要嘴动看,舌头尖尖编的圆。”南潭人善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哪家有喜事时,他们用歌声来欢庆;有丧事时,用歌声来追思;做农活时,一声声的号子让人充满干劲;休息聊天时,随口便答的小调让生活更有趣味。
  今天的南潭村,山奇水秀,佳景荟萃,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杂,沉浸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这幽静而清新的乡土气息中,你可以去林间漫步,田间耕耘,树下对歌,山上观景;或亲手制作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或与友人款步于青山绿水中,独享漫天情调;或与家人参与到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有中,其乐融融,趣味无穷。南潭,真乃旅游休闲之佳处,渡假观光之胜地。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