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马金安 报道: 北风呼啸,雪花飞舞。 12月20日,房县迎来了今冬的首场雪。在化龙堰镇庄房村河道理治现场,搅拌机的轰隆声、工人们来回奔走的哟喝声不绝于耳,让这个往日寂静的小山沟热火朝天。
自从县委组织部新“三万”活动工作队进村以后,连日来,庄房村的“喜事儿”不断。
河道有了“守护堤”
汪家河穿越庄房村而过,灌溉着全村470多亩水田,全村800多口人也喝着河水长大,被称为全村的“母亲河”。但是,每逢强降雨,水库引洪,河水泛滥。根除隐患、治理河道,是该村群众一直以来的夙愿。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新“三万”工作队把治理河道作为首要任务,下决心把此项工程办成造福一方的民心工程。
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庄房村河道治理一期工程列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二期工程也纳入到县国土资源局的农田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将建成一条宽4米、长626米的河堤,从村委会到汪家河水库的村级公路也将同时打通。
为确保行洪安全,还对河道中淤积泥沙进行清理,数亩占河道耕地进行河道还原,在上游汪家河水库的调节下,使河堤抵御洪水能力从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12月初,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动工,按照计划,将在明年春播前完工。届时,该村上游水患彻底根除,百余亩水田有了“守护堤”。
“理治河道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是“三万”工作队给我们带来了福音,”说起这件事,该村支部书记解登财总是津津乐道。
下河湾上落下“便民桥”
庄房村地处平洼地区,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汪家河呈“S”把这一片水田分割成阴坡和阳坡两处,农户靠阴坡而居。而阳坡100多亩水田,却需要涉水耕作。每逢降雨,农民只能望河兴叹,眼看着成熟的庄稼落地。
群众利益无小事。12月11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渊率领驻村工作队和县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专程来庄房村现场勘验选址。
“能解决个六、八万,修一座简宜桥就行,”看着这么多领导坐在这儿,村主任王树林猛地吸了一口烟,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说。
“这个数建不起来吧,现在物价、工价都涨了,”县财政局农发办主任席运强友情提示。
“还是要着眼长远,保证投入,不能把桥建了,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陈部长插话说。
“做还是要做结实,拉个板车放心些。”
“那是的,上面走人的呢!”
………
在场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
追加四万,把桥建牢固!县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的领导现场表态。一座长50米、宽4米的便民桥应声而落。
“望天收”变身新“粮仓”
田多不收粮,水多还遭殃。这是庄房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为彻底解决冷浸田、旱田并存问题,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渊的直接支持下,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新“三万”工作队长饶正涛多次协调县国土资源局争取立项。12月中旬,投资200万元、治理面积达300余亩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正式敲定,将于近日正式开工。
在庄房村委会,县国土资源局工程技术人员摊开图纸,双半月形的农田治理计划清楚地标注了土地治理位置、面积及配套路、渠建设情况。
据介绍,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将在明年4月春播前完工,项目完成后,300多亩低产田将全部实现机耕,真正变成该村的“当家田”、“口粮田”;年增产粮食8万斤以上,成为庄房村名副其实的新“粮仓”。
“新‘三万’工作队进村后,我们村就热闹起来,‘喜事儿’不断啊!”该村一组村民刘德成动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