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党组织是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最终落脚点,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党组织书记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党与群众的关系,影响到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房县针对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实施“领头雁”工程,从“选、育、激、管”上强化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一、创新选拔任用机制,不拘一格选“能人”。在如何选准、选好村党支部书记问题上,房县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依据《党章》、《村民组织法》等规定,推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组织任命等方式,大胆选用在群众中威望高、发展上能力强的人;二是打破地域、身份和资历等界限,面向社会选用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注重选拔致富能手、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专业大户、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党员,充分利用他们有知识、懂技术等优势,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三是针对有些村党支部书记人才缺乏的问题,采取“回请”、“下派”等形式,从县、乡选派发展意识强、有技术专长、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到村任职。有力地拓展了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渠道,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格局,提高了村级党组织书记整体队伍素质。
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强心健脑”提能力。村党支部书记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特别是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强培训,是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强化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房县建立培训投入制度,将党员年人均50元党建工作经费的50%用于村干部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对村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一是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加强理论和各类知识的教育培训;二是以配套建立“药、羊、菌、烟、茶、果”等20多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为阵地进行使用技术培训;三是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先进经验。同时,深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免费对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全面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
三、落实保障激励机制,“真情真金”激热情。政治待遇、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等是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好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干有待遇、退有保障,才能进一步提高提高农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吸引力”。
一是在待遇上予以保障。把提倡奉献精神和解决物质待遇结合起来,把村干部应有的物质待遇落到实处。房县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及待遇报酬正常增长机制,结合全县农民纯收入增长水平,每年以100万元的标准递增,用于增加村干部待遇报酬。二是在工作环境上予以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房县按照“村办公经费年不少于2万元,新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补助10万元、改扩建补助5万元”的标准,为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近两年,县级共投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资金达1000多万元。三是在政治上给予关怀。建立政治关怀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大力表彰,对特别优秀的提拔重用。房县优先推荐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县村党支部书记任 “两代表一委员”达90%以上。不断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班子力度。三年来,有8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录为乡镇公务员、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直接提拔为副乡长。每年“七·一”、年底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配发500至1000元的奖金,并进行典型宣传,从而激发了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热情。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于律行促“有为”。促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还需要有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来规范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增大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信任度,在强化群众监督中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
为确保规范化管理,房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干部管理规范化。县委出台了以“定职数、定职责、定目标,平时考查、群众考评、综合考核,与工资待遇、奖励表彰、提拔任用挂钩”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三定三考三挂钩”绩效管理实施意见》,以村定职数,以人定职责,以岗定目标,签订目标任务书,推行承诺公示制,待遇报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以绩定酬,防止干好干坏一个样。二是村级事务“阳光化”。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一会两票”、“村账站管”等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杜绝“一言堂”、“乱作为”。三是干部工作“惠民化”。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坐班制,“有困难找干部、要上访找支书”,结对帮扶、农村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将村党支部书记电话、服务承诺公布于众,促使其主动为民服务。(作者系房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