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维国(前)在丹江口市均县镇调研移民安置工作。

欢送移民迁往新家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严 谨
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穿越半个世纪的伟大梦想,是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条由南向北的人造江河将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将改写中国水文“大江东去”的历史,成就“大江北去”的神话,造就一个惊世奇迹。
湖北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美丽的丹江水,从崇山峻岭中蜿蜒迂回,怀着对大山的深深眷恋,承载着十堰人民的深情厚谊,纵贯江、淮、黄、海四大水系,跨越鄂、豫、冀、京、津五省市,去缓解京津和华北地区的“焦渴”。
为实施这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世纪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水库蓄水位由157米升高至170米,淹没影响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和武当山特区5个县(市、区)、29个乡镇、443家单位、125家工业企业,十堰地区需要搬迁安置的人口超过18万人。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对移民工作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
据考证,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4.6万人,搬迁用了11年。这次需要两年完成移民18万多人,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因此,专家们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在移民,成败在移民,难点在移民!
移民问题,被公认为世界难题,被称为“天下第一难”。 十堰的外迁移民,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等9个市的21个县(市、区)。内安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和武当山特区等5个县(市、区)、29个乡镇共10万余人。规划内安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249个;城集镇迁建13个,单位迁建443家,城镇居民动迁安置22000人;工业企业补偿迁建125家,随迁安置3000人。
面对“移民大考”, 十堰市委、市政府及库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讲政治、顾大局,站在对国家负责、对移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细化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用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豪迈而激昂的移民之歌。
从启动移民外迁试点工作到完成最后一批移民外迁,十堰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胜利完成了全部移民外迁工作任务。今年,十堰市又如期完成了移民内安扫尾工作。无论外迁还是内安,十堰市全面实现了平安搬迁、有序搬迁、和谐搬迁的目标,创造了移民工作史上的奇迹。
在整个移民工作中,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了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人受伤、无一件货物丢失,实现了有序、安全、顺利、和谐搬迁的目标。广大移民群众充分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积极搬迁、主动搬迁、自觉搬迁的动人事迹。
任务完成了,干部们奔走的脚印还深深留在即将被淹没的土地上。
工作结束了,每一个触手可及的移民故事,永远定格在镜头中。
我们希望通过有限的新闻记录,梳理和思考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来回望和检视全市干部群众共同走过的光荣而艰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