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民罗女士(化姓)
最近总是不明原因地
感觉“天旋地转”
躺平休息几秒后立马好转
可一旦翻身或摇头
眩晕感又马上出现
意识到不是偶发问题的罗女士
前往十堰市人民医院就诊
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揭秘:
“幕后黑手”就藏在耳朵里!
一翻身就“天旋地转”
医生妙手归位“耳石”解眩晕
近日清晨,37岁的罗女士不经意地在床上翻了个身,瞬间感觉天旋地转,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的恶心感以及呕吐。惊恐之下,她立刻躺平。大约七八秒后,那令人窒息的眩晕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能是起猛了,或者躺久了血液不通畅?”罗女士试图自我安慰。可接下来一连好几天,眩晕感总会突然袭来,无论是早晨从床上坐起,还是夜里一个无意识翻身,甚至只是稍微改变一下头部姿势,那可怕的眩晕感和恶心、呕吐便会立刻卷土重来。意识到情况绝非偶然,罗女士果断前往十堰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病区寻求帮助。
接诊医生徐莲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询问症状后得知,罗女士眩晕发作时特点鲜明:特定头位变动诱发、持续时间短(一般1分钟以内)。
因此,徐莲初步判断罗女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经过后续专业的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捕捉到了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眼球震颤后,罗女士最终被确诊为“后半规管耳石症”。
经过两次精准的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困扰罗女士多日的眩晕感便被成功解除,她也重归了正常生活。
耳石“离家出走”
这几类人群更需警惕
徐莲介绍,罗女士所遭遇的“耳石症”,学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前庭外周性疾病,其根源是内耳中一些微小的“石子”——耳石。她解释道,在我们的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表面,覆盖着一层耳石膜,上面附有一种碳酸钙结晶,也就是常说的“耳石”。
“问题就出在这些‘小石头’的离位漂流上。”徐莲指出,某些因素会导致耳石颗粒从原本的椭圆囊斑上脱落,甚至掉入相邻的半规管内。此时,一旦***发生改变,脱落的耳石便会随着重力在半规管的内淋巴液里晃动,影响内淋巴密度重量不均衡,眩晕也因此而产生。当我们保持头部静止不动,脱位的耳石会静止不动,眩晕也就随之消失。
那么,耳石为何会“离家出走”呢?徐莲介绍,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特发性),这常与年龄增长带来的钙离子代谢变化、耳石颗粒稳定性自然下降相关;另一部分则能找到明确诱因(继发性),如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中耳感染、头部外伤等等。
她特别提醒,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长期熬夜、习惯性卧床、近期接受过头部手术的人群,更需警惕成为耳石症的“目标”。
“‘耳石症’导致的眩晕,与神经等疾病产生的眩晕有很大的区别。”徐莲说,耳石症有着鲜明的特征表现——
阵发性:眩晕发作极其短暂,通常不过一分钟。
位置性:这是最关键的标志。眩晕发作由***改变触发——起床、夜晚翻身、坐起的瞬间,抬头低头、弯腰捡物等动作是常见“导火索”,而静止不动时,症状完全消失。
眩晕性:绝大多数患者体验到的是强烈的旋转性眩晕,少数为漂浮感,并常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患者意识始终清醒(若出现意识不清醒,则需警惕其他疾病)。
医生提醒:耳石完全复位前
切莫随意剧烈运动
面对耳石症,徐莲给出“十字”建议:管住嘴,稳住作息,勤锻炼。即日常饮食严格限制高盐、高脂、高糖等,以免影响耳石稳定性;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对于老年群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离子大多缺乏,因此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适当补钙,有利于耳石的稳定性。
徐莲强调,一旦怀疑耳石症发作,“及时确诊,精准复位”是治疗金标准。
“手法复位是首选且高效的治疗手段,”她解释,“医生通过一系列特定的、严谨的头位变换操作,引导脱落的耳石颗粒‘返回’它们原本的位置。”罗女士的快速康复,就是得益于此手法。针对复位后残余的头晕不适,可辅以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治疗。对于极少数顽固复发的病例,可考虑半规管阻塞术手术治疗,外加系统性的前庭康复训练。
“在耳石没有完全复位之前,患者应避免进行各种剧烈的运动,减少***或头位的变化,以免眩晕摔倒发生意外。”徐莲提醒广大市民:短暂的眩晕绝非可以掉以轻心的“小毛病”。若反复经历这种与特定头位变动紧密相关的、短暂又剧烈的眩晕,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