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意义上的房县黄酒,用料极为考究:一谓三寸雪糯,通体雪白,三粒加起来刚好一寸,只在房县高山地带有少量种植,自然生长,泉水滋养,颗颗饱满,油光水滑,上蒸后膨松而质实,米香浓郁。二谓红蓼小粬。酒粬以红蓼和秘传中草药为主制成,玄机四伏。三谓深层矿泉。房县地处李四光命名的“青峰大断裂带”,用富含氡、锶等20多种有益微量元素的地下矿泉水,加上北纬32度的天然菌群酿制出的房县黄酒,具有很强的地域选择性,“水土异也”,不可复制。才出缸的上乘房县黄酒,其色乳白,存放之后变为淡黄,封窖之后清澈如水,泛着青光,俗称“闭风酒”“见风倒”。那么房县“黄酒”的由来是什么?远古时期房县黄酒叫什么?为什么人们把房县黄酒称为“白马尿”?这些问题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笔者查阅史料,结合实际,研究推测:房县黄酒是黄帝犒军之酒,故名“黄酒”;房陵先人用红蓼制粬,用白茅滤酒,就把古法房县黄酒叫着“白茅蓼”,经过二千多年的口口相传,“白茅蓼”被趣传为如今的“白马尿”,“白马尿”应该是“白茅蓼”的谐音。
黄帝之赏犒军酒
人们不禁要问:房县黄酒既然初为乳白色,那为何不叫“白酒”而叫“黄酒”呢?其实,房县“黄酒”的称谓与酒的颜色无关,而与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有关。房县七里河遗址考古研究表明,该遗址以石家河文化和三房湾文化遗存为主体,距今4100—4600年,社会形态处于父系氏族公社初始阶段。考古学家发现,古东夷族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西迁,从鄂东涢水与鄂中汉水中下游出发,溯汉水而上折向西北,经襄阳、安康直达汉中,继续向西北而上抵达陇东洮水流域。房陵地处汉水流域,必然受到黄帝及其后裔的开化而发展。据〔宋〕邵罗《姓解》载:“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
房县古为彭部落方国,彭祖篯铿姓姬,出自黄帝—颛顼—吴回—陆终这一正统家族体系。颛顼有一个曾孙叫祝融,祝融的弟弟吴回生了一个儿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篯铿是第三子,据传他善导气、烹饪和养生之术,活了800岁,后人尊他为彭祖。其实人哪有活800岁的?所谓彭祖800岁说的是彭祖开创的大彭国在夏商时代延续了800年。公元前1301年,商朝大乱,大彭国宣布独立,不再向商称臣,商王武丁遂于公元前1207年率师灭掉大彭国。大彭失国后,彭人四散逃散,一支辗转迁徙到房县,在彭水流域建立了当时不被朝廷承认的彭部落方国,在房立国200年,公元前614年被楚所灭。据传,黄帝在打胜仗后,亲自舀乳白色的黄酒犒劳将士,作为一种赏赐,黄酒由此而得名,黄帝的后裔,迁徙生活在房陵,更是长久饮用黄帝传承的米酒。房县羊鼻岭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用于盛酒的鬲、鼎罐和高杯盂形器,和龙山文化同期。1978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在对房县七里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只陶罐里发现了类似酒的液体,后经专家鉴定为黄酒残留物。同期还发掘了大量漏斗形滤酒器,陶鬶杯、碗等饮酒器以及陶缸、罐、瓮等储酒器。可见房县黄酒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久负盛名。
红蓼小粬藏玄机
小粬是房酒之魂,而红蓼是小粬之魂。房县黄酒用小粬做酒药,用红蓼做小粬。所谓小粬,是指粬母形如汤圆大小,核心原料是有黑籽的红蓼花。房县人说的红蓼,学名叫辣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开红色的穗状花,叶片有辣味。用辣蓼制粬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天工开物》等文献多有记载。如南宋《曲洧旧闻》载:“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味辛者,酒家用以造曲”。现代科研表明,辣蓼草拥有天然的辣味和丰富的活性物质,不同部位成分和含量不同,除含黄酮、生物碱、挥发油和多糖等,还含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有机酸等。辣蓼在酒粬发酵过程中,能起到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关键微生物的生长和稳定传代,从而保持酒粬品质的稳定性,并确保酿酒过程中正常的糖化发酵。古法房县小粬的制作:糯米泡涨,在碓窝中舂至八成碎,加入晾干切碎的红蓼花、半枝莲、甘草等秘方中草药、粬母,舂至又黏又匀实,搓成汤圆大小,摊在簸箩里,滚上一层粬母粉,均匀地放在铺好的艾蒿和茅草上,再撒一层粬母粉,盖上横竖两层桃树(香椿、松树)枝儿,置于室外发酵。等粬子上长出白色绒毛后取出来风干。晾干后的小粬,乌白松脆,表面散布黑亮的蓼子籽,用一根线绳穿成串,挂在屋檐下继续晾,用时随取。
房县小粬黄酒,采用独特的糖化醪回淋工艺,边糖化边发酵,包括泡米、蒸酶、晾酶、拌粬近10道“非遗”工序,环环相扣,酒的特质就二个字:鲜活。入口甘绵,清香醇厚,温润如玉,主要成分是18种氨基酸,15种无机盐,以及钙、硒等多种常量、微量元素,难怪房县人说它“老人喝了不起夜,妇女喝了奶水多”,尤其适合妇女妊娠期饮用,有益气血增母乳,美容养颜的效用,堪称中国妇女专用酒,这都是秘法红蓼小粬的威力。那么红蓼小粬的玄机究竟是什么?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等科研机构已分析出房县黄酒里的挥发物质有205种,复配出不同类型酒粬菌剂4个,获得高质量特有菌属5个,命名为“房县魏荣氏菌属”,正在申报专利。
白茅“缩酒”敬天地
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酒文化如影随行。考古表明,房县黄酒文化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6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彭部落方国可能是中国最早饮酒的人群。西周太师房县人尹吉甫食邑于房,葬于房,奉旨采诗,是《诗经》的主要编纂者之一,《诗经》305篇中有63篇是写酒的,如诗经《国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远古时代,祭祀活动与酒的出现相伴而生,而白茅是祭祀的重要法器。白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古人认为白茅至纯高洁,怀柔而其色无污,气味清雅,可通神灵,巫师拿在手上做法,也用之包裹祭品,《周礼》中就记载有不同级别巫师以白茅为法器行祭祀之事的礼仪。小巫见了大巫,就把手上的白茅置之于地,以示臣服,此即庄子所谓“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终身弗如”。
用白茅“缩酒”则是天子祭祀的礼仪。《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载,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众诸侯伐楚,楚派使者讨说法,齐桓公遣管仲谓之“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意思是:你们楚国好几年不向周天子进贡白茅,以致周天子祭祀时没有“缩酒”的器物,特派我来查问此事。这里的“包茅”,即祭祀用的白茅,常见禾木科野生植物,其穗呈丝状绒毛,洁白如玉。“缩酒”即祭祀之前,立一梱白茅草,将祭酒倒于白茅之上,一则滤去黄酒里的绿蚁等杂质以示对神灵的虔诚;二则若酒渗入茅草之间,表明神灵已将酒饮下,可以心安理得了。宋黄庭坚《宫亭湖》中就有“栾公千岁湖冥冥,白茅缩酒巫送迎”的句子,说明古人是用白茅来过滤黄酒的。
中国的白酒始于元代,之前古人喝的酒基本都是米酒,跟现在的房县黄酒大同小异。原始黄酒(米酒)不透明,有绿蚁等漂浮物和沉淀物,古人称之为“浊酒”,因此除了君王祭祀用白茅“缩酒”外,民间多用白茅来滤酒,用白茅滤过的黄酒,纯净无暇,温润如玉。房县作为中国黄酒的重要发祥地,用白茅滤酒应当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先秦时期。你能想象得到,周宣王时期,太师尹吉甫常回故里房县沮水一带采诗,回朝时将上好的房县黄酒连同上好的白茅一并进献给宣王,这是一幅多么自然、动人的君臣和谐同心的画面啊!
“白茅蓼”音“白马尿”
房县黄酒源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周,盛于唐,被周宣王、武则天赐予“封疆御酒”“帝封皇酒”,宋代被冠以“房州琼酥”载入张能臣《酒名记》,流传至今。2014年房县黄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9年被命名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2022年房县被命名为“中国黄酒文化起源地”。综前所述,由于古法房县黄酒是用白茅滤酒,用红蓼制粬,因此房县的先人们就顺口把古法黄酒呼之为“白茅蓼”,很形象,挺好记,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传着传着就传成了它的谐音“白马尿”,想必这一来“白马尿”比“白茅蓼”更顺口,更通俗,更形象,更有趣儿,一叫就忘不掉;二来“白马尿”三个字笔画简单,好写,更大众化,因此这一叫就叫了二千多年。有学者认为,“白马尿”是“白茅醪”的谐音,很有道理,因为“醪”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醪糟,即甜糟或米酒;二是代指一切酒。其实白茅蓼也好,白茅醪也好,都折射出古法房县黄酒的奥秘所在,说的是一回事,“白马尿”就是它俩的谐音。
嗨!真是想想都有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