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王秀玲 黄凤 报道: 近日,一座座垃圾分类站在唐城路、晓阳路、吉甫路等部分路段相继“亮相”。它们上方标注有垃圾倾倒口和垃圾类别图示,下方根据图案所示,内置了不同类别、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方便居民将垃圾“对号入座”,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
标识清晰、主题突出的垃圾分类站,能够有效地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并且在有些垃圾分类站旁边,还配置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创文公益广告,向市民群众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强化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积极践行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生活新时尚。
传统的垃圾分类或收集模式是垃圾混装、随意丢弃并且暴露在外面,不仅影响周围环境卫生,拉低城市颜值,而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垃圾分类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丢垃圾的局面,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转运等,既可以遮盖垃圾桶,避免二次污染,又能让垃圾处理员更好的将垃圾进行分类,既保证了公共场所的干净卫生,也加强了城市的环保程度。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千门万户。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从自我方便到形成自觉行为,从传统习惯到主动走向现代文明,是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随着绿色低碳行为规范的日渐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必将成为大家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垃圾分类应该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每个人每次扔垃圾前想一想的小事,可能成为文明时尚里的一束希望之光。
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路途中的一个必经节点,是新时代催生的一朵建设更加美好生活的文明之花。但它的茁壮成长、根深叶茂,需要人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于实实在在的努力。每个人每次投放垃圾的微薄之力,能够汇聚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果,成为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支撑。人人从我做起,逐步养成“减量、循环、自觉”的行为规范,个个都成为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的主力军,“绿水青山”的追梦人,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汇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众手浇开”垃圾分类这朵社会“幸福花”。
在垃圾分类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事人”“主人翁”也是“执行者”。我们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宣传、教育、引导,将广大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广泛的行动自觉,共同当好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宣传者”、“践行者”“维护者”和 “监督者”。让新时尚、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大家携手共建绿色低碳美好新生活。
为做好我县垃圾分类工作,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行为规范,县城市管理执法局除了在城区因地制宜、分别设置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箱和垃圾分类站外,正在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以打造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点,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持续巩固垃圾分类工作。同时结合“下沉社区共同缔造”和“清洁房县”等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机关带头示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4A级景区式美丽县城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县做出积极贡献。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明事业。它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节省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污染发生,对改善环境大有裨益,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5月11日,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正式投产,彻底改变了全县垃圾填埋处理方式,打造了全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两网融合”的标杆和示范;推动了实现生活垃圾应收尽收、全域覆盖,实现“变废为宝”,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效果,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县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让我们把垃圾分类工作当作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推进,让美丽房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让垃圾分类为城市文明添彩,为文明城市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