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编制保障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房县加强中小学“县管校聘”改革编制管理的探索-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强化编制保障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房县加强中小学“县管校聘”改革编制管理的探索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4日

2021年以来,房县全面落实县管校聘工作,实行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引导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逐步形成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一)教师宏观管控,学校自主用人。一直以来,房县教育系统实行“县聘校用”模式,县委政府把教师的调配、岗位聘任权限下放到县教育局,根据教师培养和学科的需求,教育局可以统筹调配中小学在编教师。县教育局在借鉴宜昌市夷陵区和周边县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印发《房县中小学校教职工竞聘进岗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实施学校与教师间的“双向聘任”,既让学校拥有教师选聘权,又赋予教师工作岗位选择权,打破了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一个岗位长期甚至终身不变的格局,给了广大教师和学校多次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做到“人岗相适”。
(二)核定编制总量,师资均衡配置。按照“统筹城乡、优化结构、有增有减、动态调整”的原则,县委编办会同教育局根据公办学校现有在校生数、师资结构和教育教学需要,全力保障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对全县中小学编制进行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分学段核定学校编制总量。全县现有公办学校在校生46810名,其中小学26029名、初中12502名、高中(含职校)8279名,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结合的方式,共核定中小学事业编制总量3836名,已全面达到国家核编要求。根据空缺每年补充招录教师,编制给予充足保障。2016年—2021年共补充教师920人(其中:高中教师92名,农村义务教师658人,幼儿教师170名)。招聘的658名农村义务教师全部充实在乡镇中小学、村小及教学点任教,146名幼儿教师补充到了乡镇和村级中心幼儿园,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三)编制动态调整,教师按岗竞聘。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的要求,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在校生人数等情况进行编制动态调整,优化师资配置,形成了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2021年8月,在县直和一类区学校实行改革试点后并全面铺开,按照特聘岗位竞聘、校内竞聘进岗、学校内、跨学校竞聘的步骤进行全员聘任,签订聘任合同。目前全县中小学在编教师3182人,参加聘任3165人,参聘比例99.5%。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总数173所,参与改革实施学校172所,实施比例99.4%。全县2021年招录新教师189名,跨乡镇交流132名,支教教师31人,跟岗学习21人,乡镇内交流87名,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的补充交流。通过层层聘任,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大大调动了教师立足本职岗位,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教师的从教热情。
(四)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师资效益。2020年11月,为稳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顺利实施,在坚持事业机构增减平衡的基础上,县委编办在教育局“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加挂“教师服务中心”牌子,承担“县管校聘”改革的日常工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多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举措落实。从严从紧管理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足额下达省委编办批复的教师用编计划,充分保障人才引进、公开招聘、新机制教师招录等用编需求,全力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力量。同时加强对教育系统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对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借调等突出问题督促限期整改,提高学校用人效益。
二、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城乡编制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因城区学生日益增长、新成立学校等诸多因素,大多数成长起来的教师由农村流向城区,使部分农村学校成了城区学校教师培养的“基地”,造成农村学校师资薄弱,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同时因为地域环境、学生数量等因素,全县20个乡镇,例如城关镇中心学校核定编制363名,上龛乡中心学校核定编制只有51名,数额相差较大,导致城乡编制区域差距日益增大。
(二)闲散空余编制与大量编外聘用人员相冲突。房县县域面积大,学校数量多,有各级各类学校229所。截至目前,全县教育系统空编526名。各类学校共聘用编外人员1178名,其中代课教师511名、工勤后辅人员667名,编外人员年度经费支出约2203万元。每年县级财力都全额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一边全县教育系统仍有大量闲散富余编制未充分利用,另一边聘用人员随意性强、过多过乱过杂,造成单位负担过重,清理难度大。
(三)中小学测编达标与教师严重不足矛盾突出。通过严格按照中小学核编标准给予了编制全额保障,但教师还是频频“闹饥荒”。因县级财力有限,每年下达用编计划低于实际需求,紧缺学科和体音美教师农村中小学师资缺口较大。尤其是近年来,房县大力发展经济,实施能人返乡创业工程,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县发展,教育需求进一步增大,全县教师每年净减140人左右,而学生每年净增1200人左右,师资紧缺、老龄化的矛盾日益严重。2022年有189名教师退休,加上近几年招聘教师中女教师多(女性占90%),随着三胎政策的实施,每年全县有50名左右教师休产假。导致教师紧缺现象更严重。
(四)改革红利不明显,未打破教师流动的政策壁垒。县管校聘改革的出发点是盘活教师资源,激发教师活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竞聘上岗使得薄弱学校里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争先前往优质学校竞聘,造成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不良局面。部分优秀的乡村教师,借着竞聘的契机,前往城镇学校,而城镇的教师却不愿往乡村学校竞聘,这种以“优”换“劣”的非等价交换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三、建立四项制度,保障“县管校聘”改革顺利实施
针对“县管校聘”改革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我们深入剖析、结合县情,将建立四项制度来保障改革的稳步实施。
(一)建立科学的编制核定制度。一是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科学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确保编制达标。二是在依据学生规模、教师数量及学科要求调整编制时,充分考虑地域、教师脱产进修、对口支援、女教职工生育、寄宿制学校管理、新建扩建学校、课程改革、高考改革、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实际情况,建立合理配置教职工编制的管理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根据全县中小学发展规划、生源变化趋势等情况,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每三年核定一次,对变化较大的每年调整一次,发挥好机构编制服务基层作用,推动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充分利用富余的空闲编制,建立教育编制周转池制度。为全力保障中小学教师用编需求,从严管理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充分利用空闲编制,在全县事业单位建立了编制周转和调剂使用制度。从全县事业单位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空编核减或撤销的事业单位中收回的编制,优先配置到教育领域,做到“缺编即补、有编即补”。供学校周转和调剂使用的编制控制在全县事业编制总数范围内,根据空缺统筹确定调剂的数量和规模。
(三)破解编外聘用瓶颈,建立编外人员管理制度。针对编内教师不足、编外聘用人员过多过乱的矛盾,一是联合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大学校编外聘用人员的管控和规范,根据市级出台的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房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制度》,锁定现有编外聘用人员基数,存量只减不增、逐步消化,合同到期需续聘或新增聘用人员的,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按照程序报批后方可聘用。二是增加年度教师招聘用编计划,落实“退一补一”和提高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增加教师队伍力量。持续推广“银龄计划”返聘退休教师、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山区志愿者和三支一扶“支教”政策,有效缓解编内教师不足的压力。四是加强对教育系统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对教育系统执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落实党管机构编制原则,机构编制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和纪律规定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对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借调等突出问题限期整改。
(四)加大编制权益保障,建立激励教师发展制度。一是探索幼儿园社会化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教研指导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更多普惠性幼儿园,逐步缩减使用中小学教师编制中幼师的比例,增加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额。二是严格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项管理。加大“青衿荟萃 才聚房陵”计划编制保障,通过人才引进、大学生定向培养计划,用编制保障人才待遇,留住人才。三是严格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精准有效的教职工数据台账,确保在校在岗教师与编制实名制系统人员对应一致。适时对各个学校超编或富余教师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同时通过轮岗交流,积极引导教师向空编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县财政全额予以保障。
(房县县委编办  刘娜娜)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