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通讯员 阮鹏飞龚典 报道: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位于县城以西20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人口406户1406人,2021年被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被列为“共同缔造”示范村。近年来,上湾村遵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发展理念,通过抓党建强引领、搭平台聚合力、带群众促共治、壮产业享增收,推动了基层基础规范化、社会治理制度化、乡风文明润泽化、环境整治常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的“五化五美”乡村建设步伐,上湾村在“共同缔造”正逐日绽放出绚丽光彩。
决策共谋聚民意堡垒共筑“引擎红” 缔造基层基础规范化的红领合美家园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通过搭建“鸳鸯柏下话振兴”“田间地头谋发展”“户院会里听党声”等多形式的“群众共商”协商议事平台,坚持“事从民需、策由民定”,实现了基层组织从“上面一头热”到“深度融合”的转变。
以组织力提升夯实基层党建根基。持续优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完善“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体系,对于村级民生实事,建立村民建议、理事会提议、村两委商议、群众代表会决议的民主协商“四议”机制,定期研判发展难题,共商化解对策。
以执行力提升锻造过硬干部队伍。育好“头雁”带好队伍,以党员“三有三无”为载体,开展党员干部作风整顿,推动干部执行力提升,充分调动党员投身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以引领力提升创建共同缔造试点村。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在“共同缔造”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将上湾村党支部阵地建设成引领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发展共建汇民力 环境共护“生态绿” 缔造环境整治常态化的宜居优美家园
坚持将绿色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按照“村前旅游观光、村庄生活宜居、村后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围绕“拆、建、治、洁、绿、美”六大重点,常态化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擦亮美丽乡村底色,实现了美丽乡村从“一时好看”到“持久耐看”的转变。
支部发动群众建----突出“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气质”。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合力完成村庄院落绿化等简易项目;村民理事会组织本村施工队参与实施村内道路、堰塘堤岸、机耕道修建等项目;对于村庄亮化、主干道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由镇政府招标,村民按工计酬参与共建,村民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现已完成上湾村入村路口扩宽和绿化工程,硬化户院路5公里,铺设游步道3公里,环形路1公里,硬化渠道6公里,亮化路灯130盏,绿化村主干道种植红叶石楠、月季、樱花5000余株。民居美化改造20户,观光拦水坝1处,露营基地1处,科普书房1座,在建800平方米文化大礼堂一座。
党员带头联户建---突出“治乱、治脏、治污”,提升“颜值”。创新党员“三有三无”机制,以党员“一带多”的联户模式,带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共拆除老旧危房、猪圈牛栏、废旧公厕3个,新建旅游公厕1个、生态停车场2处,完成河道生态治理1.5公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群众参与主动建---突出 “天清、山青、水清”,提升“品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常态化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责任,发动群众每月开展两次“清洁村庄”活动,组建“秸秆禁烧环境共护”志愿小分队,配备生态环境管护员5人,持续巩固“五员合一”管护机制,共同绘就“蓝天、碧水、净土”生态宜居图谱。
建设共管集民智 治理共推“和谐蓝” 缔造社会治理制度化的平安祥美家园
坚持“支部主导、村民主体、公开透明、分工协作”的共管机制,持续深化制度建设,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商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和谐共融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群众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创新管理模式,带动群众共管真情。探索“1+4+N”模式,以村支部书记为队长,联合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建政策宣传、社会治理、环境整治、乡风文明4个先锋队,吸纳党小组长、能人大户、中心户、市场主体50余人为先锋队员,日常参与生态环保、治安巡逻、安全防范、矛盾化解等管理工作,当好村级矛盾纠纷“调解员”、乡风文明“宣传员”、环境整治“监督员”、守护群众“安全员”,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凝聚共建共治强大合力。
建立共管机制,调动群众共管激情。组建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矛盾调解会和安全联防队“四会一队”自治组织,探索建立由河长、林长、田长、路长、警长组成的“五长”共治机制,发挥党员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有事敞开说,有事大家议,有事马上办,好坏大家评”的制度体系,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共管环境卫生、共管资金安全、共管施工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村级事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完善管理制度,激励群众共管热情。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制定《上湾村村规民约》,形成了“我制定、我遵守、我执行、我监督”的浓厚氛围。以党员“三有三无”为抓手,建立完善“网格化+积分制”管理制度,出台《上湾村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办法》,组织党员签订“三有三无”公开承诺,在家门口悬挂“我是党员”标识牌亮明身份,坚持周打分、月公示、季评比、年奖励,激发村民参与共管内生动力。
效果共评听民声 志愿共助“服务橙” 缔造乡风文明润泽化的民风淳美家园
建立健全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奖补办法,做到“建设效果好不好、群众评议说了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上升,实现了乡风文明从“面子塑形”到“培根铸魂”的转变。
创新评比载体。以童心同创“风尚新”、巾帼参与“家园靓”、乡贤助力“产业兴”、携手共创“乡风美”、 人人共管“村庄净”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人人都是小主人---小手拉大手环境美”、“好爷爷、好奶奶”评选等活动,敦风化俗、成风化人。设置乡风文明红黑榜、好人榜,增强村民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不断推动上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优化评议机制。制定《上湾村“奉献楷模”评选实施方案》,出台具体评选办法。优化党支部、党员、村民共同参与的评议机制,党员月评支部,以评促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提升;村民季评党员,挂牌亮相“党员中心户”,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村民年评村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人为镜,见贤思齐。
强化结果运用。对评比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物质和精神荣誉方面的奖励,用身边榜样弘扬社会新风,激发群众见贤思齐、向善向上向美。今年来在全村选树10名“三有三无”--“奉献楷模”,达到“表彰一人、带动一片、辐射全村”的示范作用,文明上湾正乘时代新风,破旧前行,行稳致远。
成果共享暖民心 农旅共融“富民金” 缔造产业发展特色化的强村富美家园
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农业、旅游业、加工业融合发展产业格局,实现村企合作共赢、农户增收致富,群众收入从“个位数增幅”到“持续增长”的转变,让村民在家门口鼓起了“钱袋子”,尽享“共同缔造”红利。
组建产业片区大党委,赋能蔬菜产业发展。打破“产业分散”发展格局,以上湾村为主阵地,联合上营、高桥、汤峪、长望4个村组建功能型蔬菜产业链党支部,搭建“片区党委-村党组织-党员联系户、市场主体-农户”组织体系,把150余名党员、7家市场主体聚合在产业链上,实现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市场共拓、互利共赢,现已发展设施蔬菜2000余亩,露地蔬菜3500亩,建成高标准1200平米温室育苗大棚1座。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鸳鸯柏”等一批特色商标名片,推进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建民宿、烧烤基地等,打造吃住游娱一体休闲村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培育“党支部+市场主体+基地+农户”“反租倒包”“租金+薪金+股金”等模式,通过“务工得薪金、入股得股金、流转得租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年带动600余劳动力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在做大、做好产业“蛋糕”的同时,鼓励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把村干部培养成农业产业的“经理人”。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发展,使乡贤能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引路人”,每年召开村级返乡能人座谈会,听取外出能人对本村发展意见建议,引导乡贤能人牵头成立产销服务共助联盟,畅通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发挥3家市直驻点单位包联作用,推动力量、资源、资金向村级倾斜,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经过实践探索,上湾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村民参与共同缔造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村民共享强村富民产业成果、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美好人居环境成果、和谐稳定村居成果,共同缔造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