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乡村振兴的基石——记房县大木厂镇桥梁村党支部书记张希清-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甘当乡村振兴的基石——记房县大木厂镇桥梁村党支部书记张希清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3日

他命运多舛,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他“非活出个人样”不可,无意中却谱写出一段传奇;他身残志坚,以瘦弱的身躯扛起沉甸甸的责任,像无数擎起大厦的基桩已深深地扎入地下。他叫张希清,肢体二级残疾,是鄂西北房县深山腹地的一名村支部书记;更是一个感动了笔者,也感动着弱势群体乃至乡里乡亲的特殊人物。

张希清察看肉牛养殖情况

同死神较量 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张希清,1975年出生,系房县大木厂镇桥梁村人。父亲张远红是勤劳朴实的庄稼汉;母亲马大云更是秀外慧中的内当家。张希清在家里5姊妹中排行老三,也是唯一的男孩子。1994年他从十堰市十八中机电班毕业,放弃被分配到市人民商场家电服务部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创业。那时他还不满19岁,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但头脑灵活,敢想敢干。最开始,他小打小闹,收购土特产,做些小买卖,几年下来也没赚到多少钱。于是,不安于现状的他决定去广东打拼。当年,曾经的老师在广东开办公司,便安排他去学习电脑编程与***T车间管理,每月还补助他4800元的培训费。

“倘若不出意外,他现在也应该是这家公司的元老级员工。”桥梁村支部委员刘荣如是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从此改变了他的一切。那是他人生命运中最黑暗的日子——2003年3月15日,他从广东东莞市清溪镇的一栋楼的五楼阳台上失足坠到楼下……死神几乎夺走了他的性命。幸亏他的六舅马大青(英国皇家麻醉学院院士……)出面,邀请北京、四川、武汉、重庆等地国内顶尖医学专家为他会诊、救治,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从东莞清溪镇人民医院,转到十堰太和医院,我竟然什么都不知道”。张希清说,他事后一年多才逐渐理清事情的脉络。当时,他的第三腰椎和第七胸椎压缩性骨折,还有血气胸、脑震荡、右踝关节损伤等等。在太和医院ICU重症监护病房整整抢救一周,先后历经5次手术,在病床上躺了一年零两个月。2004年5月出院时,还需要架着双拐、由人扶着才能勉强下地。

“我现在走路,只能用两只脚掌的后半头落地,两只脚尖却不能完全着地。”张希清说,受末稍神经损伤未能恢复的影响,才导致他走路不够利索,难以持久站立,有时甚至引发腿脚麻木、感觉障碍。

与命运抗争 他谱写一段传奇

面对命运多舛,张希清没有一蹶不振。2005年春夏,他的身体还没完全脱离拐杖,大脑的记忆也尚未完全恢复。那时候,他考虑最多的是今后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他脑海里忽然间冒出这句别林斯基的名言,决意“非活出个人样”不可。于是,他暗暗地筹划着、等待着、也渴望着。“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2006年初,他发现“在当地收购黄姜单价每斤一毛五、卖到县城单价每斤4毛五”的商机,便玩命地一车车地收购黄姜,当年销售200多万斤,一举还清了他住院时所欠下的30万元债务。2007年许多人效仿他收购黄姜,但他却把眼光转向了省内外的粮油市场,他收购菜籽、黄豆、花生远销十堰、湖南等地获利颇丰,高峰时外地客商只须他一个电话就会派来车辆,整车整车地往外面拉。这期间,他敏锐地洞察到村民的住房升级需求,便开始涉足当地房屋开发与基建、建筑。“一梯3户、盖了1栋,一梯2户、盖了3栋,都是五层高的住宅楼。”张希清说,他在桥梁村那些盖楼房的人中,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开发房屋的人多了起来,他便把主要精力转到经销水泥上来。2009年,他开始承揽公路硬化、土地治理等工程。“只要是政策、法规许可的,只要是我看清楚、看准了的事情,我都会毫不迟疑地抢在别人前面去干。”张希清说,这是他的经营之道,更是他赢得先机、勇立潮头的真谛与诀窍。

张希清创办的房县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向贫困宣战 他勇攀人生巅峰

“要坚持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这是近年来,张希清担任村支部书记、召开户院会所讲的频次最多的几句话。

记忆里,在国家尚未实施精准扶贫的那些年间,桥梁村人,凭借曾属板桥乡政府所在地的人文地理优势,尽管有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住楼房、开轿车的也大有人在。但是,绝大多数群众离开了“打工经济”,往往难于维持生计。这是张希清的真实感受,也是他从事村委会工作以来的“一块心病”。因此,在精准扶贫期间,他干事创业的信心与激情越发倍增。他克服身体上的困难,白天入户核查贫困家庭信息,夜晚加班加点整理扶贫档案。2016年他多方联系,引进浙江老板在桥梁村三组投资水产养殖,征地40余亩,租期时间10年,每亩地每年500元租金,一次性支付给每家农户,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17年借助国家扶持政策,他率先筹资创办了房县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湖北安隆卫浴有限公司,两个小微企业吸纳解决就业岗位95个(其中残疾人13个),辐射带动周围320多户家庭增收,户均年增收达2万元左右。进入2021年以后,桥梁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园产业400亩;通过流转土地,着手建设蔬菜大棚100亩;突出发展养殖产业,全村现发展耕牛678头,牲猪3100头,奍鸡3万余只,养羊400余只,涌现出靳文喜、薛吉平、郭本钊等养殖大户;涌现出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创业老板20余人。其中,由张希清创办的亿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肉牛存栏110头。有力地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进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他当选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在全县残疾人创业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筑大爱无疆 他永远都在路上

“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痛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欢乐……”这是张希清车载音乐里时常播放的歌曲。但他深知,爱不仅仅就是男女相悦、卿卿我我。

“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他人主动或自觉地以自己或某种方式,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犹如当年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时,来自六舅、来自专家和医护、来自乡亲乃至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而所谓大爱,就是不自私,不占有,不求回报……”这些都是植根在张希清灵魂深处的人生感悟。也正因如此,他才时刻不忘扶危济困,他才乐于先富带动后富。凭借自己的实力,他伸出的援手都是大手笔。譬如2020年初,他主动与村“两委”商量,无偿向胡修兵、王远芳、张龙等13户残疾人家庭及建档贫困户提供仔猪10头、牛犊50头、鸡苗1000只。仅此一项,其价值就达数十万元。

回收村民种植的奍牛秸秆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将永远在慈善捐助的路上前行,为残疾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这是张希清在全县残疾人创业大会上的承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2年5月,首届“湖北数字公益节”,他主动通过网络向公益项目捐款500百元。

正是这一份又一份的爱心,才共筑起桥梁村的大爱。如村民胡修东,多次骑摩托车出事,每次都是村“两委”紧急赶赴现场进行相关处置。

扶贫车间生产的产品

“记得那年村上给胡修东捐款,我爸爸亲自把2000元钱送到胡修东家里。”提起给胡修东捐款的事,村支部委员张明鑫至今还记忆犹新。他爸爸叫张志平,即是常年在外承揽工程的老板,更是率先致富、带动一批的典范。

正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才无时不在地感召着桥梁村一代又一代人。

(房县疾控中心驻桥梁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邓发基)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