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作者:刘九叶

每一种相遇都是缘分,每一段人生旅程都是最美的风景,回首扶贫路,从一开始不明村里的东南西北到现在闭着眼都能说出每一处田间小道,从最初的陌生人到现在的老熟人,从来时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胸有成竹,……站在村头,放眼望去,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8年4月,我有幸被安排到红塔镇七里河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参加工作以来,从讲台到柜台,这一次却要到村台,除了一颗赤诚的心,其他都是一片空白,心里不禁一片茫然。一开始我是退缩的,在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的鼓励下,带着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将嗷嗷待哺的孩子留给家人,开始了驻村工作,从此,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河村位于房陵大道西侧城郊结合部,是镇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这里的人民都勤劳肯干,大部分农户家里原始积累较富足,全村1739户3633人,其中本村常住户口988户26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26人,贫困发生率为6.2%,总体看来,贫困程度并不高,初步判断,这些早期未能致富的家庭肯定都各有各的特殊根源,如何“对症下药”,“拔起穷根”是关键。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全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尽快投入工作,适应环境,到村后,我便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对全村65户贫困户逐一走访,一轮走下来,尽管我全情投入,希望能了解每户最真实的情况,但我明显感觉到结果并不如我所预料,甚至还吃了两次“闭门羹”。这让我不仅暗暗思索,是我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还是他们对我心怀戒备?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没有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就算尴尬地走进了门槛却进不了心坎。

我并没有气馁,经过认真准备,再次入户时,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当过老师会教育孩子的底牌、专门学习的常见慢性病护理知识、自己所从事的人社工作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等等,一切可以娓娓道来拉家常的方法都派上了用场,从日常生活聊起,有小孩的聊孩子的学习,有病人的聊日常护理和慢病申报,有老人的聊养老金的领取和认证。慢慢的,我发现与大家交流的越来越顺畅了,大家对我也越来越信任了,心中不禁暗自高兴。通过与每一户贫困户的深入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对每户的情况都详细地记录,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以便随时拿出来翻看。只有对每户有了深入了解,找到致贫的根源所在,深挖各户的难点、痛点,扶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幸福的家庭大体相似,贫困的家庭,各有不同。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让人汗流浃背,我和队员一起来到一户贫困户家里,一进门便看见一个大约5、6岁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白嫩的皮肤,很是可爱,禁不住走上前去逗他,他却只是歪着脑袋斜着眼睛看我们,无论怎么给他说话,他却一直不开口。正奇怪间,一名头发花白的男性走了出来,招呼我们坐下,言谈间,了解到,孙子患先天性白内障且有自闭症,时而大笑时而高声喊叫;妻子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常年吃药,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度过;儿媳身体也不好,只能偶尔出去做一下工,全家生活仅靠儿子外出务工挣钱维持。儿子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有限。病患和生活的压力让这家人笼罩在愁云的阴影里,男主人平时照料奶孙两个的生活,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的带孙子去县城医院做康复治疗,一坚持就是5年,一有空还到附近工地上打点零工,挣点零花钱,50多岁的人已满脸皱纹,头发花白,身体佝偻,但是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不停地说,如果不是国家的政策好,一家人早就散了,人在家在,是精准扶贫救了他一家人,感谢党感谢政府。我想,这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力量一直支撑着他默默承受生活的困境。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同情、忧虑、敬佩。我们常常赞美破茧而出的蝴蝶,惊叹悬崖绝壁上生长的鲜花,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向上而生的力量。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儿女何尝不是像破茧的蝴蝶、绝壁上的鲜花一样,带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人生的画卷!正是这种精神一直在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祖国才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昌盛。扶贫的路上,正需要这种精神和力量的鼓舞,对贫困者是榜样,对扶贫者是鞭策。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那个可爱却满眼呆滞的孩子,总想着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们做点什么,还好的是在低保评审中,顺利地通过了民主评议,加上办理了慢性病补助,看病方面已不是大问题;考虑到孩子患有自闭症,天天在家关着不利于恢复,就帮他联系学校,但因为怕他会影响到其他孩子正常学习,有的学校并不敢接收。几经周折后,一所学校决定为他开辟绿色通道,让他先去坐在教室后排试读一段时间,结果竟然出人所料的很好,整天在孩子群里,已经可以理解老师的大部分口令了。为了让男主人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给他安排了村内的公益岗位,对于享受的这些政策,他特别感恩,不停地说着感谢,看着他那爬满皱纹的脸因微笑而舒展开来,我一颗揪着的心也慢慢舒展,驻村干什么?不就是帮贫困群众解决掉他们最需要的一件件小事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一件件关乎贫困群众衣食住行、就学就医就业等看似很小的事解决好,才能最终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才有坚实的基础。

在入户的过程中,发现有几户的房屋都有明显的危险点,已是危房,亟需要进行改造修缮,就和村干部一起动员他们实施危房改造。但有两户是独居老人,儿女常年不在身边,实施危改有难度,多次跟儿女电话沟通无果。得知其中一户的女儿就居住在附近后,工作队就和村干部一起找到她女儿,才开始她女儿是不乐意的,我们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轮流做她的思想工作,通过多方想办法,多次深入的沟通后,她女儿终于拗不过,也或许是被我们的诚心打动,答应为老人实施危改,并动员她一家劳力全部投入到危改工程中来,最终将房屋成功改造成安全住房,并通过了危房改造工程验收,争取到一万五千元的危改补贴资金;另外一户,鉴于儿女都在外地无法回家,经和村两委商量,决定请人给她实施危改,没让老人操心出力。就这样,几户危房户全都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看着老人终于住进了安全住房,我深切地体会到:真正把贫困户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真心诚意的帮,全力以赴的扶,大家齐心协力,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也有一些因为对政策的理解有误区,跟我大吵的,我总是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政策,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

驻村的日子,每天都是充实而忙碌的,入户围绕着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慢慢道来,每户贫困户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户贫困户的心中都有一个梦,而我们要做他们的“圆梦人”,一个个贫困家庭的梦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将指日可待。

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同时,如何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也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七河村大多数农户土地被征收用作项目建设,土地和山林资源缺乏,发展大规模的种养殖产业受限,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稳定就业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就充分利用自身从事人社工作的便利条件,为他们提供招工信息,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业创业,并大力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还经常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大型文艺活动等方式让贫困人员接受思想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激发内生动力,让每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劳作,确保“人人有事干、户户有增收”,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幸福生活。

2019年,压力和责任并存,希望与挑战同在,抱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念,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七里河村65户贫困户,64户已顺利实现脱贫。

胜利在望的喜悦刚刚萌发,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队,我没有丝毫退缩,顾不上家里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主动请缨,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巡逻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入户走访排查,深入村里的隔离区和武汉返乡人员当中,从基本信息登记到测量体温,再到询问群众需求,安抚群众面对疫情的焦躁心理,事无巨细,尽职尽责,认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扶贫人,作为第一书记,我做着几十万人共同在做的工作,共同在完成的任务,共同在实现的目标,有太多的前行者智者值得我去学习,有太多的感动值得我去拼搏,我只是用心用情去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哭过、累过、失去过,但我无怨无悔,扶贫路上的种种经历,所见所闻,给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我将以十足的勇气,昂扬的斗志继续前行,不负人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作者系红塔镇人社中心驻七里河村第一书记)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