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小康的幸福工程 ——房县人情新风建设探索与实践-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脱贫小康的幸福工程 ——房县人情新风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房县位于鄂西北,辖 20 个乡镇、305 个行政村(社区)、50.8 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50590 户 146382 人,居湖北省9 个深度贫困县之首,2019 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党的十八大之前,房县人情风盛行,越穷越办,越办越穷,巧立名目的人情债压弯了干部群众的腰,成为脱贫小康路上的“绊脚石”。2013 年以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将人情风治理纳入县域治理现代化体系,一手抓脱贫攻坚从根本上解决“不想办”的问题,一手抓系统治理从机制上解决“不能办”的问题。七年不间断,七年磨一剑,房县管住了千百年的人情顽症,树立了“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的人情新风,不仅破解了百姓减负问题,还从深层次上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对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都产生深度影响,走出了一条全国叫响、群众叫好的移风易俗路子。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房县人情新风构建的治理体系、锤炼的治理队伍、形成的治理机制和不聚餐、少聚餐的健康文明新风,有效阻断了疫情的扩散蔓延,发挥了新的更大作用。

一、背景——从群众创举到全国推广房县举全县之力整治人情陋习、推行人情新风的时代背景有 3 条:

一是名目繁多的人情负担让群众不堪重负,群众人情减负呼声十分强烈;

二是群众期待比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善乡风民风;

三是脱贫攻坚需要刹歪风、治陋习,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拔掉“穷根”“富脑袋”。

在实践路径上,房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走出了一条从民间到官方、从党员到群众、从乡村到城市、从减法到加法的渐进之路。1.2013 年至 2014 年,是房县人情新风的群众创举阶段。

2012 年,房县人情风达到顶峰,人情名目高达 20 多项,户平年人情支出 2 万元以上。“成天礼炮响,户户过事忙。早起头件事,出门问街坊,哪家又过事,必须问端详。我该去不去,心中细思量,不去掉面子,想去又彷徨,最后牙一咬,去把礼写上,年终算一账,心里直发慌,一年血汗钱,几乎全写光。家家想过事,户户都效仿,巧立名目办,形成坏风尚,误工又误时,咋能奔小康?”青峰街村村民张启刚编的这段顺口溜写出了群众心声。尹吉甫镇双湾村清风理事会会长李有权说,人情高峰期一天跑 11 家,跑不赢了打电话请人代礼。

2013 年 3月,该村不堪重负的群众代表 30 多人联名按下手印请求县镇党委政府整治人情歪风。之后,在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的指导下,该村成立清风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群众共同约定:除红白事依规宴请外,不再以诞生、庆生、祝寿、乔迁、升学、开业等任何名义请客收礼。群众自己做的主,落实起来很快,当年该村人情名目降至 3 项,家庭人情负担由 2.5 万元以上降至 0.5 万元以下。双湾村人情“革命”的成功,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各乡镇、村(社区)纷纷效仿推行,2014 年基本形成燎原之势。2.2015 年,是房县人情新风的党员引领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前,不仅民间人情风泛滥成灾,党员干部也深受其害。年轻干部把工资都用在赶礼上了,有的还要举债随礼。农村干部更是一家办酒,全村赶礼,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老百姓说“无事整酒百姓怕,当面恭贺背后骂”。为此,县委结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出台了《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及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办法》,规定党员公职人员不举办、不参与违规宴,组织党员干部签名承诺,并根据不同时间节点,通过会议、短信等方式反复提醒。对党员干部举办违规宴“零”容忍,对违规违纪人员,现场查办,全县曝光。2015 年查处违规宴 31 起,处分党员干部 47 人。经过一年的严管重罚,基本刹住了党员公职人员“大操大办”歪风,在全社会形成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比着学、照着办的示范效应。3.2016 年至 2017 年,是房县人情新风的叫响做实阶段。人情新风在全县推行 3 年后,群众最怕的是人情新风一阵风,最恨的是违规宴转移“战场”偷着办。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 34 个成员单位职责,先后出台了《关于叫响做实“人情新风”促进乡风文明的意见》等 10 个规范性文件,推行了人情新风“八大新模式”,对人情新风是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进行了标准化、制度化、机制化安排,要求城乡一盘棋、全县一条心,全覆盖、无死角。书记、县长连续两年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对人情新风进行总结通报、安排部署、调研指导,根据重大节日、学生升学等敏感时段,先后开展 20 余起专项治理行动。2016 年底人情新风基本普及,知晓率、认同率、遵从率均在 95%以上。成功经验很快得到中央、省委、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关注认可,新华社、央视等国家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房县人情新风,推出《湖北房县不让人情债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清风理事会让人情债走出怪圈》等一批人情新风故事,特别是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栏目播出的《“清风”送走人情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 8 个省 40 多个县市来房考察学习,人情新风成为群众叫好、全国叫响的房县人文名片。4.2018 年至今,是房县人情新风的深化拓展阶段。人情新风取得成功后,房县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于 2018 年 4 月出台《关于厚植人情新风促进乡风文明的决定》,正式启动“人情新风+”行动,着力弘扬勤俭新风、抵制等靠要懒歪风,弘扬孝贤新风、抵制弃老抛残歪风,弘扬洁美新风、抵制脏乱无序歪风,弘扬家教新风、抵制赌博迷信歪风,弘扬殡葬新风、抵制乱埋厚葬歪风,大力开展“四好”创建活动,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19 年,房县成功入列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将“人情新风+”行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建成了全国独家“人情新风宣教馆”,县乡村分别成立人情新风宣讲服务队,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今年,在抗疫斗争中,房县又拓展人情新风战果,制定健康文明公约,发挥村级清风理事会和抗疫志愿服务队作用,迅速投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中,为夺取抗疫斗争胜利作出贡献。

二、做法——从教化引导到综合治理调研表明,房县人情新风成功实践,既是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领导、循序渐进推进的结果,更是工作方法对路、群众热情参与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人情新风纳入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体系,统筹推进人情新风与党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三治”融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一)德治为先,立破并举、疏堵结合倡新风尊重民意民俗,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气、旧习俗,树立“崇简尚俭、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的人情新风,大张旗鼓保护规范良俗,反对治理恶俗,把管理转化为服务,把治理转化为标准。1.在宣传普及上下功夫,着力提高知晓率。借助蒲扇、围裙等生活用品,发放人情新风《倡仪书》10 万份、《宣传手册》5 万本,设置公益广告 20 万幅,拍摄微电影《乔迁风波》1部,创作人情新风“三句半”、小品 10 个,创办新时代讲习所,召开户院会 7 万余场次,发动 10690 名志愿者,成立劝导队281 支,一家一户摸底子、一家一户上门劝、一家一户抓承诺,推动人情新风家喻户晓、全域覆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人情新风的社会氛围。

2.在价值引领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认同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房县人文根脉,叫响“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十字诀,培育“简办事、简交往、繁化简”“勤创业、俭持家、戒奢华”新习俗,普及“八大”人情新礼俗,打造百姓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大院、百场报告会、乡村榜样等接地气、粘土气、聚人气的 6 大实践载体,全面普及“崇简尚俭、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的人情价值观,内化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群众的自觉行动。

3.在榜样示范上下功夫,着力提高遵从率。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文明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办法》,发动党员干部做人情新风的宣传者、先行者、推动者,形成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组织在哪里人情新风就普及到哪里的局面。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选树人情新风榜样 1123 人,利用道德讲堂和户院会全面讲好人情新风好故事,传播移风易俗正能量。

(二)自治为主,群众主体、村民自治立新风党和政府旗帜鲜明介入人情风治理,将人情风治理主体、治理行为纳入乡村治理、村民自治轨道,既防止简单粗暴乱作为,又防止蜻蜓点水不作为,构建党建引领、乡村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村民自治、群防群治之路。

1.用好村规民约“自治法”, 村规民约“约”出新风来。将党和政府提出的限桌令、限时令、限金令、限鞭令、限车令等人情新风转化为村规民约,指导各村按照收集意见、初稿拟定、党员代表评议等流程,制定新村规 281 个,评选最美村规57 个,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通过立村规、学村规、行村规,将村规民约转化为群众践行人情新风的“戒尺”。

2.建好清风协会“服务队”, 清风协会“劝”出新风来。以退休干部、乡村干部、党群代表、扶贫工作队、新乡贤为主体,组建清风理事会 281 支,实现协会组建村村覆盖。清风协会事前摸底子、宣传劝阻有力,事中全监管、指导服务有为,事后抓通报、奖惩激励有效,成为人情新风服务队、代办队、劝导队。青峰街村村民张启刚把人情新风编成“三句半”“顺口溜”与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讲活了人情新风故事。

3.办好激励约束“黑红榜”, 黑红榜单“晒”出新风来。建立人情新风奖惩措施 20 条,并转化为村规民约。县乡村同步开设人情新风“黑红榜”,将守规者加入红榜,将违规者打入“黑名单”,加入“红榜”的,一律给予激励,打入“黑名单”的,属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一律执纪问责,属普通群众的,按照村规民约处理。2016 年至今,发布红榜 9711 人,打入“黑名单”614 人,否决文明乡镇 2 个、文明单位 4 个、文明村 21 个、十星级文明家庭 987 户。2016 年,姚坪乡乡贤袁某因打入人情风“黑名单”,取消村民代表资格,从此他以现身说法做宣讲,推动全乡四年来无一违规宴。

(三)法治为本,依法治理、执法监管促新风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将人情新风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地位、治理流程、互动过程,持续推动治理理念、模式、路径创新,在公权力边界范围内达到正风化俗效果。

1.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依法规范人情风。出台《培育人情新风促进乡风文明管理办法》,区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级干部等 11 类群体,分别建立责任清单,对“由谁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等作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把正常的乡土民俗与借机敛财区别开来,力荐“八大”人情新礼俗。如,每逢“升学季”,既旗帜鲜明的严禁“升学宴”“谢师宴”,又推行乡村代办金榜题名学子集体恭贺仪式;既旗帜鲜明的严禁“庆生宴”“祝寿宴”,又推行重阳节集体拜寿礼等。由于党和政府依法干预,有效避免了简单粗暴,从未发生负面舆情,推动人情新风知晓率、认同率、遵从率均超 95%以上。

2.纪律约束、执法监管,依法治理人情风。出台《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违规宴的七项规定》,既面向操办者执纪,又追究党组织主体责任。自推行人情新风以来,27人因履责不力被问责,近百人被约谈,处置违规宴 131 起,处分党员干部 97 名,党员干部不敢、不能、不愿“办酒”的态势基本形成,2017 年实现了“零”发案。明确公安、城管、民政、食药监等 37 个部门监管职责,严格执行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噪声污染、集体聚餐等法规制度,依法打击醉酒滋事、聚众赌博、噪声扰民、聚餐伤民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民间主持、厨师、乐师、婚庆、宾馆、租赁公司等人情推手的监管,让“违规宴”无处办、不好办、办不成。

3.条块结合、部门联合,依法管理人情风。将严禁“升学宴”工作纳入意识形态、督办巡察、目标考核和文明创建检查考核范围,坚持党委领导、纪委监督、部门配合、乡村主导、群众主体、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构建分月调度、双月研究、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的推进体系,发扬钉钉子精神,瞄准节点压茬推进,加强研究部署、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及督办考核,抓早抓常、久久为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成效——从百姓减负到强县富民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房县人情新风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推动了移风易俗,治住了千百年的人情顽症,而且助力脱贫小康,对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产生深度影响,人情新风成为房县最普惠的民生、最优的营商环境、最响的人文名片。

1. 减轻了群众负担,提高了脱贫质量。通过 7 年的接续奋斗,曾经淳朴的文明乡风重归房县城市乡村,群众人情负担大幅减轻,人情名目由 20 多项降至 2 项,家庭年礼金由 2.5万元降至 0.5 万元,婚礼、葬礼宴请由 30 多桌降至 10 桌左右。

更为可贵的是,房县作为深度贫困县,在十几万人脱贫攻坚大潮中,人情新风扶志励志、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促进了房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土城镇土城村有酿黄酒的老传统,可是人情盛行的时候,村民把酿酒本钱都走光了,全村黄酒专业户不到 8 户,年产量不到 5 万斤,产值也只有 40 万元。人情风刹住以后,全村群众卸下包袱,集中资金,全身心做黄酒奔小康。2017 年,全村专业户达到 100 多户,年产量突破 8000 万斤,年产值突破 1.2 个亿,户户脱贫致富,村率先脱贫摘帽,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小康村。昔日贫困户瞿万江算了一账,一户一年少支出 1 万元礼金,就可以购买做黄酒的糯米 5000斤,这 5000 斤米可以出 4500 斤洑汁酒,一斤按市价 10 元,就是 46000 元。如今,瞿万江搭着黄酒产业快车,脱贫又脱“单”。

2.彰显了制度优势,探索了治理路径。在推进人情新风过程中,全县成立清风理事会 281 个,专业志愿服务队 20 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500 支,并探索成立了社工组织 2 个,城关镇社区探索“三官巡村”“五长”治城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房县人情新风不仅破解了千百年的人情顽症,还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乡村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治理路径,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队伍、治理能力支撑。同时,人情新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凝聚了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强大正能量。年近60 岁的青峰街村村民代大成,2017 年以前因逃避人情负担,被迫背井离乡外出务工,2018 年该村人情歪风得到遏制后,他回到家乡,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3.推动了健康文明,促进了文化小康。“人情新风+”行动同步普及人情新风、勤俭新风、孝贤新风、洁美新风、家教新风、殡葬新风,全面推进乡风民风美起来。青峰镇青峰街村将人情新风拓展为殡葬新风,2019 年 1 年时间就建成占地 250亩的仙峰山公墓区,推动墓碑“立改卧”整治 1091 座,涉及 3612户 15248 人,节约土地近 100 多亩。孝贤新风建设启动后,公检法司联合开展整治不赡养老人行动,全县因子女尽孝“合家”脱贫的 470 户,主动放弃贫困户“资格”的 112 户。为了让告别闲话桌、酒桌、牌桌的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房县大力弘扬诗经、黄酒等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城区建成了“四馆两家”“两个中心”,成功举办“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房县”八大系列宣传活动,全面擦亮“诗经、黄酒、野人”文化名片,叫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化品牌,乡村建成文化大院 281 个、文体广场700余个,成立文艺团队100多个,举办“精准扶贫·文化先行”百姓大舞台活动 100 多场次,加速了文化小康、文化振兴步伐。

4.减少了矛盾隐患,维护了稳定大局。变味扭曲的人情风浪费人力财力、败坏社会风气、扭曲友情亲情,滋生天价彩礼、借机敛财、占道搭棚、车队堵路、噪音扰民、封建迷信、脏乱无序、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等社会乱象。据统计,2012 年与此相关的治安刑事案件 1000 多起,引发群众上访 100 多起。人情新风推行后,老百姓从酒桌、牌桌、闲话桌中解脱出来,矛盾隐患大幅降低,2016 年至 2019 年全县赴市以上信访总量由 2844 件降至 1590 件,同比下降 30.2%,不赡养案件由 2016年 400 余起降至不到 30 起。

5.改善了人居环境,守住了青山绿水。据青峰镇党委副书记张斌反映,2012 年以前,由于人情泛滥,集镇炮竹连天、锣鼓喧天、占道搭棚、车队堵路十分严重,镇上到处乌烟瘴气、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们叫苦连天。人情新风推行后,人情少了、酒宴少了,减少了舌尖上的浪费,营造了“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县可减少大型宴庆活动 1.5 万次,可避免餐饮浪费 8000 万元以上。“人情新风+”行动实施后,121 个村开展清洁家园创建活动,281 个村(社区)开展“四好”创建活动,80%的村(社区)建成爱心超市,组织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20 个乡镇均建立“户分类、组收集、乡转运”垃圾收处机制,一个个洁净齐美的美丽乡村建起来。人情新风有力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78.3%,优良空气达标率 96.2%以上,饮用水质达标率95.8%以上,生态红利成为最普惠的民生。

四、启示——从探索实践到成功经验

人情新风建设本质上讲是移风易俗与社会建设,治理人情陋习千百年来的顽症,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房县七年磨一剑,把人情新风打造成社会文明进步的幸福工程,成功经验入选中宣部全国案例选编,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交流,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主要是房县掌握了人情风系统化治理的路径,党和政府旗帜鲜明介入人情风治理,既不简单粗暴乱作为,又防止蜻蜓点水不作为,既立足当前立竿见影,又着眼长远久久为功,有破有立、疏堵结合,抓住关键、盯住根本、突出重点、做实保障。

1.移风易俗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人情新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不能取胜的,应统筹调动党建、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力量,多层次多环节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施策、依法治理、齐抓共管、共建共享。因此,必须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在房县县委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切实肩负人情新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常态安排部署,定期破解难题,及时总结考核,打造工作闭环;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旗帜鲜明站在人情新风建设第一线,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各部门包括群团组织在县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齐心协力为人情新风建设助力;县委宣传部门围绕谋划目标任务、补齐短板弱项、整合资源力量、探索方法路径等重点工作,人人齐上阵。实践证明,没有县委的坚强领导,人情新风不可能走到今天。

2.移风易俗的根本在经济发展。调研发现,人情风泛滥与当地经济社会落后关联度大,是越穷越办,越办越穷的恶性循环。万峪河乡一张姓群众违规举办升学宴,查处过程中他直言不讳地说“办酒席搞点钱给孩子上学用”,还有群众办酒席是为炫富比阔,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尹吉甫镇双湾村群众原来给老人立个碑、母猪下个崽都请客收礼,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大力发展艾蒿产业,家家户户脱贫致富,人情乱象也随之消失,群众说“家里富裕了,也不在乎收那几个礼钱,收了还要还,还造成巨大餐饮浪费”。该村养猪大户周义保过去因为人情负担过重,一年 365 天,天天随礼喝酒,致使 100 头规模的养猪场破产,被迫出门打工。2014 年他返乡重开猪场,养猪超过 300 头,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存款 8 万多元,一举摆脱贫困。

3.移风易俗的动力在文化小康。专家分析,人情风陈规陋习的成因: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文明道德;文化生活贫乏,老百姓借酒取乐、聚众言欢。房县把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人情新风建设的奋斗目标,让群众走出人情陋习后有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着力统筹推进文化传承、文化活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管理等文化名县建设,县级层面建成“四馆两家一中心”,打造诗经、黄酒为主题的系列民俗文化精品,广泛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先行”文化下乡活动,乡村层面,村村建成文化大院、文体广场,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村村组建文艺队,编排人情新风在内的文艺节目,村村组织群众看书、看电影、学技术、跳广场舞,村村“双宣讲”“树榜样”,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改善,乡风民风美起来,社会心态也更向善向上、平和理性,百姓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不再留恋酒桌、牌桌、人情桌。

4.移风易俗的核心在治理创新。人情新风的可持续问题,需要破解三大难题,一是在公权力边界范围内正风化俗,二是防止一阵风和反弹回潮,三是回应关切不断回答时代之问。房县将人情新风纳入县域治理现代化轨道,探索形成的党建引领、乡村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治理路径,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推动了德治、自治、法治并举,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共振,属地管理、行业监管、村民自治互动。房县实践表明,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等“五治”共治是移风易俗包括社会建设固本之策,这也是打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并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等重大应急事件中完善与发展。

上一篇:房县军店镇中村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