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村位于房县军店镇南部,距离集镇 3 公里,距县城15 公里,由原中村、双庙、回龙寺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辖 18 个村民小组,1160 户,总人口 3652 人。全村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版图面积 1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456 亩,其中水田 2213 亩、旱地 1243 亩,林地 4771 亩,山地面积 12000 余亩,退耕还林面积 3000 余亩。近年来,中村村两委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领导下,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强化“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政治答卷,高位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面貌,奏响多方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协奏曲,描绘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山村画卷。先后荣获省级环保模范村、湖北省文明村和十堰市“生态宜居家园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根据中央、省、市宣传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 8 月中旬,由房县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融媒体中心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组,采取座谈交流、实地查看、入户走访、资料收集等方式,对中村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做法
㈠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高位推进。
该村按照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注重规划引领,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主体责任明确。中村村将农村人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来抓,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负主要责任,建立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组织实施,农户主体、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村干部包片、党员代表包户、群众包门前屋后”的“三包”责任制,对村庄环境整治实行网格化包保。实现了村居有人管理,设施有人维护,清洁有人打扫。
二是顶层谋划到位。中村村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结合村情民情,结合脱贫攻坚“十个到村到户”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年度制订详细实施方案,细化具体任务。按照净化、洁化、绿化、亮化、美化、序化“六化”和环境秀美、布局优美、产业精美、生活富美、服务完美、社会和美“六美”要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抓好重要节点建设,优化村庄建设布局,通过扮靓“景”,做亮“点”,凸显村庄特色。
三是统筹资金保障。该村结合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整合各方面资金,定点定向集中建设,增强整治效果。引导村民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还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 2015 年以来,全村共整合资金达 4.5 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㈡聚焦民生短板,完善基础建设。
中村村在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始终聚焦民生,补短板、抓完善,实施“拆改建”工程,该拆的坚决拆,能改的立即改,在建的规范建,彻底消除“视觉贫穷”。拆出好环境。该村结合精准扶贫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对无法、无人居住的农村危旧房登记造册,按规划分期分批予以拆除,并进行复垦,达到能耕种要求。对违章搭建的杂物间、工棚、农配房一律予以拆除。对通村公路两侧广告、横幅等进行规范和清理。据统计,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全村累计拆旧复垦近 120 户,对 700 余户不合理乱搭的畜禽圈舍、杂物间、农配房全部予以拆除。通过大力实施拆除工程,中村村破瓦土墙、残垣断壁全部消除,环境得到大为改观。改出新面貌。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按照“灰瓦白墙红门”的标准,中村村对 720 户居住危旧房的农户开展危房改造,达到安全、整洁、美观的标准;实施改厕改栏工程,农户实现厕所革命全覆盖,猪栏一律按标准化改造,畜禽粪污全部用于生产沼气,不再产生环境污染。通过实施改造工程,昔日的土坯房、危旧房变成整洁、美观的安全房,人畜粪污得到有效治理。该村还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工程”, 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村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的古民居三处共 20 余间,占地面积 1200余平方米。建成新家园。从 2015 年以来,中村村大力开展道路桥梁建设和河堤整治。投资 450 万元,新修产业路 10 公里,投资 1500 万元,扩宽并黑化进村主干道 6.2 公。开展河堤整治和道路桥梁建设,加固堤坝和护坡。投资 300 万元建成白鹤湾大桥、宋家湾大桥。投资 880 万元新修宽 7 米沿河路6 公里。建成可容纳 132 户的生态扶贫搬迁小区 1 个,配套建猪栏 74 个,已全部入住。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和 3000 ㎡的休闲娱乐广场,栽植绿化树、果树 80000 余株,新增绿地 20000 多平方米。全村购置安放垃圾箱 50 个,新建 11 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 新建 30 吨、50 吨、80 吨人工湿地各一个。“沿河大道通三湾,樱花开在路两边,闲暇走在大道上,高歌细语肩并肩”,谈起中村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老党员陈绪成用一道打油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感慨。
㈢统筹各方力量,丰富整治载体。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中村村结合打赢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攻坚战,统筹各方面力量,丰富整治载体,重点做好“评陪树”文章,打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阵地战、清扫战、保卫战。评出好风气。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村村将人居环境整治的行政行为向志愿服务行为转变。以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乡贤能人等为志愿服务主要力量组成评比小组,户户走到开展清洁卫生评比。事先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开展环境卫生评比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评比细则。群众一致认可后,按照制定的评比细则,评比小组逐户检查环境卫生状况并评比打分,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最清洁”户、“清洁”户、“不清洁”户,户户张贴评比标签,同时还将评比结果在村党群中心或其他醒目位置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党群中心醒目位置设置评比红黑榜,“最清洁”户纳入红榜,“不清洁”户纳入黑榜,实行动态管理。“卫生评比有意义,评出村民好风气,家家户户爱清洁,看到垃圾都着急”,谈起清洁卫生评比的好处,村民陈家宇同样也用一首自创的打油诗表示称赞。陪出好习惯。为进一步引导群众养成经常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好习惯,中村村以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以驻村、包户、村“两委”干部为主要力量,开展“我陪农户洁家园”活动,他们深入农户家中,劝导并陪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主动拿起扫帚、抹布等工具,将农户房前屋后、室内室外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从整理被褥、摆放器具、清洁厨房、清洗厕所、擦拭灰尘等细节入手,引导农户做好家庭卫生和生活物资及垃圾分类处置,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干部在“陪”的过程中实现由“嘴上劝”到“带头干”的转变,群众从“站着看”到“抢着干”的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户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干部“干起来”,群众“动起来”,环境“美起来”,活动“实起来”。同时,还将活动延伸辐射到村内中小学生群体,每逢周六周日,动员全村所有放学回家的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陪同家长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活动中还将县里印发的《房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00 问》、《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房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倡仪书》、《房县文明卫生健康公约》等宣传资料送进农户家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配合意识和认同感。村立好榜样。中村村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中,注意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家庭作为道德养成的起点,聚焦身边好人好事、凡人善举等先进事迹,持续发掘提炼评树榜样人物,围绕脱贫、孝贤、新风、法制等定期评选榜样,选树了一大批忠诚榜样、孝贤榜样、睦邻榜样、洁美榜样、脱贫榜样、新风榜样、家教榜样,让广大群众学有标杆,行有示范,实现“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村党群中心广场位置,设置榜单,红榜亮典型,黑榜知荣辱,把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的典型人物亮出来,把普通群众身边的“好媳妇”、“好婆婆“脱贫先锋”亮出来,把那些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等反面典型亮出来,通过正反面典型对比、乡贤评议鞭挞、群众说议施压等形式,着力营造“先进光荣、后进可耻”的舆论导向。目前,全村评选各类榜样 20余名。
二、主要成效
㈠乡村美起来。走进中村村,脚下是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边栽植着郁郁葱葱的花木,白墙灰瓦红门的房屋给人清新亮丽的视觉美感。近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村两委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通村公路,配套路灯 200盏,硬化产业路 16 公里,840 户户院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门前统一建有小花池,房前屋后栽有枣树、柿树、核桃树,不仅环境美化了,还增加了收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中村村还打造白鹤子湾生态综合体,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建设 20000 平方米的水上乐园、民宿 8 栋、生态采摘园 70 亩,以农旅、文旅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
㈡民风纯起来。“2015 年以前,村上开党员会基本召集不起来,更不说开群众会了”,村民陈家宙说,“那个时候村组织涣散,群众也是一盘散沙,扯皮闹经的、小偷小摸的、打牌赌博的时有发生”。新的村领导班子成立后,以党建为引领,修了路,建了房,改了厕,治了水,发展了产业,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的改善,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现在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有了根本的变化,对党组织及党的政策认可度大幅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强了,邻里关系融洽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了,不讲卫生、乱丢乱弃、乱堆乱放的现象不再存在。村上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道德讲堂,倡导人情新风,全村上下形成了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新局面。
㈢产业旺起来。中村村定位中药材种植、养殖、青贮饲料种植加工、光伏发电四大产业为本村的支柱产业,实现了药材有规模、养殖有特色、青贮饲料可持续、光伏有收益。村上引进神农本草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 5000 亩;成立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湖羊存栏 200 多只,肉牛100 余头;吸呐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建成鲈鱼养育基地 200亩;流转土地 300 亩,种植青贮饲料,配套青贮饲料加工打包车间;村集体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建成光伏发电,年收益达到 5 万多元。村民刘志新是易地搬迁户,现在在神农本草药材基地务工带班,他说“产业发展兴旺了,村集体的收入增加了,群众务工有地方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
㈣文化活起来。晚上七点多,村里的路灯亮起来,广场上的音乐也响起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俩俩的走出了家门,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自发的聚到广场上跳起广场舞,男人们则坐在广场边的石凳上乘着凉,聊着天,下着棋。村民陈家雨说“每晚我们这儿有四五十人跳广场舞,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有些人不太讲究,参加跳广场舞后,也注意穿着打扮了,换身干净衣裳,把脸洗干净,还擦上粉呢”。村上还成立了文艺舞蹈队,由妇联主任负责,自编自导节目,多次参加镇村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得到远近村民的赞赏。
三、几点启示
中村村只是房县 281 个村(社区)之一,一个村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全县的变化,但这个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些做法给我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舒适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作中必须围绕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困难事寻找突破口,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工作原则。为解决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中村村兴建 11个文体广场,配套文体器材。细翻中村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台帐,无不都是从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居住难、吃水难、就医难等方面入手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着眼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民心工程,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增进广大农民福祉。
启示之二: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个村的人居环境不是这一个村的力量就能抓好的,是各部门、社会各界同志支持的结果。中村村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中,得到了省发改委驻村工作、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从县域层面来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部门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各村驻村工作队牵头负责驻村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推进工作;住建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要组织开展国、省、县、乡公路和高速公路沿线路权范围内的清洁行动;水利部门要组织开展河流、水库沿线沿岸防洪堤内、漂浮垃圾的清洁行动;湿地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湿地公园沿线的清洁行动;文化和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风景旅游区沿线的清洁行动;发改部门组织开展改厕改栏的清洁行动;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做好卫生院、卫生室的清洁行动;妇联、共青团、教育部门要号召农村广大妇女、团员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村庄清洁行动;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典型推介、经验推广工作。
启示之三:必须构建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环境问题不是一次抓好就能管长远的问题,必须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怎么保障,都必须明确到人,明确到事,明确到具体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要靠“整治”,更重要的是靠管护。从县域整体来看,一是要构建责任落实机制。建立乡镇主抓、村为单元、农户主体、多方参与的行动体系。二是要构建资金投入机制。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构建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常识以及典型做法,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村民等力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是构建考核奖惩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制度,检查结果与资金支持挂钩。
启示之四:必须寻找结合点营造声势达到效果。要善于用系统思维、统筹思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其他工作相结合,营造更大声势,创造更好的效果。结合房县实际,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结合疫情防控,大力开展全民大扫除,创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二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 要善于借势借力,以志愿服务形式主动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是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谋划安排工作时,要一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安排到位、落实到位,确保整出效果;四是与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内容进行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