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十三五”期间消除贫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成为了一名普通而光荣的脱贫帮扶干部。从此开启了与贫困户同进退共成长、全心全意忙脱贫的工作征程。
“精准扶贫,不拉一人”。龙潭峪村的光棍汉曹兴华也在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中,且是我的帮扶户。
曹兴华五十多岁,村里人都叫他“曹国舅”,说话有点结巴,从未婚娶,体质不佳,好逸恶劳。如若不是一时兴起收养了个弃婴,他可以在年满六十岁就当上五保。曹兴华收养的孩子实际是他姐姐代为抚养,只图将来给曹兴华养老。曹兴华一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只满足于一日三餐、衣可蔽体的生活。虽然住着两间土坯房,心里却从不发愁,平日里到处打打小牌,蹭蹭吃喝。有一天我带着肉菜,邀上领导和同事到曹兴华屋里了解情况。酒过三巡,曹兴华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有一个心病,他收养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年龄上错了四岁,眼看就要长大成人了,却因为年龄问题不能出去打工。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主动提出帮他一起到相关部门协调孩子年龄问题上的事。一来二去,曹兴华与我增进了了解,他也越来越信任我。虽然孩子年龄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但他听从我的劝告,积极发展生产,外出务工,让孩子安心学习。2016年他贷款2000元发展生产,当年增收6000多元。政策保障上又为他落实了教育救助、低保和易地搬迁政策。2017年住上小区安置房的曹兴华又实现了务工收入一万元。2019年曹兴华还清了贷款,取消了低保,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疫情期间,考虑到曹兴华的身体不太好,为了不让他返贫,村上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现在的曹兴华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他再也不想当人们口中的“曹国舅”了。
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奔小康。赵国祥、王九德这是两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赵国祥家户口本上显示7人,而实际共同生活共9人。他家是2017年纳入贫困系统的,原因是赵国祥有大病慢病。他家住在村委会后边,六七十年代的土坯房上还刷着毛主席语录。初见赵国祥,这个枯瘦的老人是满腹怨气,你一讲话他就眉头紧锁,大声地说:“啊,你说什么?我听不懂!”他耳背,而且是那种你越大声他越说听不清的那种。平时儿女都不在身边,一个外地的单身老奶奶跟他共同生活。原来赵国祥为村上没有及时发现他家的困难,没给他评上贫困户而心生怨气。虽说赵国祥有两个儿子在外务工,但都是孩子小负担大,而赵国祥一身的病无钱医治,且家里的房年久失修而自己又无能为力。了解了他家的情况,我首先从他的子女入手,极力说服他的两个儿子回家翻修房子。为他争取了危改资金,并且儿子也排除万难回家亲自盖了新房。自从老赵住上了新房,我发现他的耳朵就不那么背了,我能慢慢跟他聊天了。有了扶贫政策的支持,老赵敢住院治病了。2018年老赵住院核销三万四千多元并且申办了慢病救助。2018年核算家庭收入达标_x0007_,老赵痛痛快快地递交了脱贫申请,见了我们领导就说我工作水平高,国家政策好。他现在虽已七十多岁,还忙着种地养猪发展生产,说要给孩子减轻负担呢!
王九德家有六口人,老两口,小两口,还有一儿一女两个孙儿。看似很好,却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王九德因居住环境恶劣、慢病而纳入扶贫系统。王九德原居住在龙潭峪村潭峪根,那里不通路,不通水,为了改善他的居住环境,2016年将其纳入易地搬迁户,将他家搬迁到龙潭峪二组烟袋凸,给他两个孙子申请了教育救助。离开了原有土地,小两口进城务工,照顾孩子读书,2017年顺利脱贫。2018年王九德慢病住院核销一万六千多元,没有加重生活开销,脱贫效果得以巩固。可就在2019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王九德的儿媳因丈夫长期不在家发生了外遇,丢下孩子跟别人跑了,杳无音信。一时间孙子无人照料,儿子无心务工。得知情况,我一边安慰他们一家人,一边默默地为她儿媳交上了合作医疗,结对关爱留守儿童——王九德的孙子王星然,给他送书送物送关爱,勉励他好好读书。朴实的王九德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说服67岁的老伴进城照顾孙子读书,支持儿子在外务工,自己一人在家务农养猪发展生产,不遗余力地上山打山货换钱,硬是没有在我跟前叫苦叫难。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王九德被隔在县城,安排春耕有些迟,儿子外出务工也有些不便,但是他们都在积极做事,我也密切关注着他们一家人的思想状况和生活动态,随时准备献上一名扶贫干部的绵薄之力。
(作者系五台乡政府精准扶贫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