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有一种情谊叫对口扶贫,有一种温暖叫大爱无言。
21年前,湖北省发改委倾情牵手国家级贫困县房县。1994年3月,省发改委按“驻村抓乡带县”思路,派工作队进驻房县红塔镇七河村启动对口帮扶工作。
21年来,省发改委一届接着一届干,共派驻房县扶贫工作队13批次49人,先后深入红塔镇七河、朱湾、古桥等村,白鹤镇石堰河、伏溪等村,军店镇月明、向家湾等村开展驻点帮扶工作。
21年来,省发改委在驻房县帮扶中先后协调投入资金17.6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79个,新修公路370公里,维修公路2600多公里、便民桥85座,兴修饮水工程165处,整修加固水利工程1670处,保护农田17.3万亩,为驻点村捐款捐物价值1200多万元,帮助房县283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1年来,省发改委工作队队员们把房县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关注民生,济危扶困,走访千家万户,踏遍山山水水,播撒致富的种子,用一串串足印和满腔赤诚在大山深处奏出爱的动人乐章。
固本强基解民难
房县红塔镇塘溪村一组村民许明林是当地闻名的西瓜大王。但在20多年前,许明林却被迫背井离乡,去江浙种西瓜。“在老家卖瓜太难了:村头一条大河,没有桥,附近5个村近5000人要想进一趟县城,哪怕天寒地冻,都得赤脚趟过那条40多米宽的河,每年汛期,都有几个人被洪水冲走。卖一车西瓜,经过一番折腾到县城,卖瓜钱付了过河搬运费,所剩无几。”每每谈及那段经历,许明林总是不停摇头。
地处城郊的红塔镇尚且如此,边远乡镇条件更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房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全县贫困村近20万群众过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肩挑背驮度年月,羊肠小道穿门过”的生活。
1994年3月,省发改委第一届帮扶工作队一进驻红塔镇,就马不停蹄地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调查民情。很快,工作队了解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修桥!工作队通过多方协调,四处奔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筹措资金110万元。当年10月8日,红塔镇塘溪大桥动工修建。期间,省发改委领导多次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队队员们奋战在工地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9个月后,长166米、宽9.9米的三拱四跨钢筋混凝土大桥修建完工!通车那天,省发改委主要领导来到红塔镇,为塘溪大桥剪彩,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庆祝大桥完工,比过年还高兴。
桥建起后,许明林回来了。现在,他培育的“麒麟西瓜”每年有30多万元的纯利润,通过流转土地、在瓜棚打工,能带动20多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架桥、修路、修渠。省发改委在21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中,一直将老百姓最直接受益、最盼望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成头等大事。先后支持十房公路房县段水毁重建、六两路改造、柳树垭隧道、通村公路等22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通车里程近3000公里,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解决了20多万群众行路难问题,全县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我们今天走的路,喝的水,孩子们的学校,都是省发改委工作队帮扶修建接通的。工作队帮我们修的水库和水渠,是救命渠,是致富渠。”提起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红塔镇古桥村原村主任邵自银满怀感激。
说起过去的断头渠,邵自银感慨不已。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亩薄田是村民的命根子,由于镇上财力所限,渠道年久失修蓄水难,农田灌溉成了一大难题。每到播种季节,古桥村村民都得提前大半个月蓄水,甚至组织壮小伙去上游“守水赶水”。数年中,为跟邻村抢水,发生了多次打架斗殴事件,村里每年花费上万元为赶水人付工钱。2005年,新一届省发改委帮扶工作队下决心要解决这一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库容15万立方米的水库建设完工,长达10公里的水利灌溉渠修葺一新,古桥、况营、谢湾等6个村上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得以解决。
21年来,在省发改委的帮扶下,房县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人饮解困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兴修饮水工程165处,30多万群众吃上安全水。同时,省发改委扶持资金1.6亿元,实施了防洪工程、供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56个,使全县城乡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据统计,21年来,省发改委主要领导先后25次深入房县调研和现场办公,协助解决重大建设项目128个,总投资3.8亿元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国家投资2.484亿元的三里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以及十房公路、武神生态景观工程、竹房城镇带建设等一批创历史新高的重大投资项目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并建成投入使用,为房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精准扶贫拔穷根
找到脱贫的支点,是拔掉穷根的关键。
省发改委驻房县工作队经过21年的探索实践,得出结论:房县脱贫支点就是发展产业。
房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山林资源异常丰富。21年来,省发改委驻房县工作队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大力帮助房县做活做强生态经济。
1994年,房县被确定为全省百万只优质山羊养殖基地,省发改委及时安排以工代赈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全县山羊饲养量达到80多万只,山羊养殖成为农民重要增收来源。同时,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扶持房县兴建了七里河高效经济林,古桥、朱湾鲜果基地,杨岔山用材林、白鹤镇大鲵养殖基地、军店向湾核桃基地、窑淮、红塔茶叶基地、大木、白鹤蔬菜基地等多个项目,为房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军店镇是个典型的山区镇,全镇常住人口4.5万人,耕地面积3万亩,人均不足1亩地,且只能种一季作物,农业生产困难重重,农民一年忙到头,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由于地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的老弱病残人员,发展产业只是一个梦想。“要把梦想变成现实。”2011年4月6日,省发改委主要领导带领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寻找百姓致富门路。通过调研,工作队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招:该镇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就是优势。而现实情况是,军店镇2007年就开始建核桃基地,但因投入不足、基地分散,核桃产业发展困难重重。“我们来想办法。”实地调研的省发改委主要领导迅速研究军店镇建设核桃示范园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很快,该镇建起面积3500亩的核桃示范园,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三万”活动中,省发改委帮扶工作队不仅为军店镇月明村安装了节能灯、配备了垃圾箱、建起了沼气池、修复了当家塘,还结合该村产业基础和特色,大力扶持核桃、特色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省发改委帮村里改变了环境,建起了支柱产业。我们一定要把月明村建成最美乡村!”面对未来,村党支部书记毛有江信心满满。
白鹤镇伏溪村没有特色产业,省发改委工作队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该村发展茶叶种植、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在省发改委的倾情帮扶下,房县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药材、食用菌、核桃、山羊、大鲵、茶叶、烟叶、蔬菜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分别达到25.2万亩、1740万袋、50.83万亩、84.66万只、70万尾、12.3万亩、12万亩、14.5万亩。
倾情帮扶为民生
21年来,扶贫工作队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倾心帮扶、服务民生的情怀始终如一。
房县天宝桥附近的红塔镇朱湾村安置小区是房县建设最早、设施最齐全的安置小区,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房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9年,工作队了解到,朱湾村有24户村民130多人散住在半山腰,村子距离主干道10多公里,没有路,运输完全靠肩挑背驮,生活艰辛。为给村民建安置小区,工作队一个月内在武汉与房县之间往返十余趟,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帮扶工作,建成24套200多平方米、水电设施齐全的住房。从四面漏风的土坯房搬进漂亮气派的安置小区,村民形容“像是做梦一样”。村民熊青兴、邓银贵凭借209国道便利的交通,开起了商店,跑起了运输,还在县城买了房,村里所有搬迁户都摘掉了贫困帽子。近五年来,省发改委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支持房县易地搬迁1069户,4379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2006年,工作队来到石堰河村小学调研,当时正下着小雨,孩子们站在雨地里吃饭,队员们见状很是难过。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希明介绍,学校多年来没有学生食堂,教学楼早被划成了危房,但白鹤镇财政资金有限,学校的教学条件一直得不到改善。工作队当即表态: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多方筹措,省发改委投入资金5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及宿舍楼。
在历届“三万”活动中,工作队秉承“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宗旨,帮扶驻点村开展“入万村、访万户”、“强基础、惠民生”、文明新村建设等活动,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福音。
2012年1月13日至15日,省发改委驻房县“三万”工作组全体队员冒着风雪,在军店镇4个驻点村走访慰问农户300户,向124户老党员、老寿星、五保户和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4.64万元;3月4日,省发改委机关女干部开展“巾帼大走访”活动,向军店镇月明村小学捐赠了价值一万多元的电脑、电子琴、足球等物品,向该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捐赠了1800元慰问金。
2013年8月7日,现任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履新伊始,首站就率领相关处室负责人赴房县调研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并在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方家畈水库、城区供水、城北水厂、县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军店老街、土城黄酒村等一批重大项目资金安排上对房县倾斜支持。李乐成在房县调研期间说“要把房县作为省发改委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机关干部的培训基地,要把省发改委在房县多年形成的扶贫情结延续下去”。近三年来,省发改委领导多次赴房县调研指导工作,先后组织处室百余名机关干部赴房县参加新“三万”活动,走村入户,访贫问困,多次参加植树劳动和清洁家园活动。支持修通全长43.76米的向家湾村便民桥和何家、下茅坪4公里村组路,2800多人民群众和近300名学生过河难、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支持向湾村新建核桃基地500亩、帮助三溪沟村流转荒山5000亩用于中药材种植,为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支持军店向湾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垃圾收运系统,工作队所驻四个村社会管理日趋规范、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高兴地说,省发改委工作队来了,我们的路通了、灯亮了、环境改善了、产业发展了、实现小康目标更近了。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省发改委21年如一日的倾情帮扶下,房县上马了一批广受好评的民生工程。省发改委共扶持4.83亿元资金,实施了谭家湾水库、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163个,解决了全县14.6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10.3万人饮水难题,全县农村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近万人通过易地搬迁,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省发改委扶持社会发展项目资金1.44亿元,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社会发展项目93个,房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帮扶硕果满枝头。目前,房县生产总值达到66亿元,是1993年的15倍;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是1993年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25元,是1993年的13倍。工作队所驻的红塔镇七河、朱湾、古桥等村,白鹤镇石堰河、伏溪等村,军店镇月明、向家湾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县前列。
21年至诚帮扶,谱写了一曲惠泽民生、倾情奉献的大爱之歌;21年播洒爱心,绘就了一幅两地情深、共谋发展的致富蓝图。有省发改委的坚强支持,房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