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
作者:
吴宏强 任琦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4日
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五年来,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房县,在工业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起步,破解发展瓶颈,抢占市场制高点,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全县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房县工业经济再次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来,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由2007年18亿元、3.98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0亿元、15.4亿元,年均递增25%、25.8%。形成了以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矿产工业为主的“四主三辅”工业经济体系。
实现新跨越,工业必须首先大跨越;建设“幸福房县”,工业必须“挑大梁”。
前进,要有方向;行船,要有航向。房县工业要实现大发展,明晰思路是关键。
五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幅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工业经济摆在重要位置,举全县之力实施工业突破,努力建设成为实力强、后劲足、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强县。在今年八月中旬召开的县委工作会议暨保超全年目标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沈明云更是旗帜鲜明的强调,要坚定不移的做“强”工业,坚持走工业强县之路不动摇。
这是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目标的号角,指引着房县工业发展航向。
五年来,全县亿元企业快速发展。2007年末我县还没有一家产值、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07年至2011年期间,恒达纺织公司、钻石水泥公司率先实现产值、销售过亿元,到2011年底全县亿元企业个数达到10家。规模企业快速增加。2007年末我县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2家,到2011年全县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规模企业达到45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销售收入、税收分别从2007年的6.34亿元、5.55亿元、2719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30亿元、26亿元、7000万元,年均递增21%、22%、39.9%。
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但是,在五年前,房县工业园区还只是概念规划。“工业园区是房县未来的希望所在,必须加快园区建设。”县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地说,“实现工业大跨越”,首先必须改变“工业小区”现状,迅速提升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时至今日,在泰山庙工业园区,雅德农用车项目在年内将投入生产,武当金鼎制药、平衡悬架总成、生物质热电联产、三鑫生物汁提取、久奥化工等一大批项目的施工队伍正在夜以继日地抢工期,赶进度,整个园区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
与此同时,十月二十五日,我县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签订高枧万亩生态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合同,全县工业发展用地难题已根本上破解,我县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工业发展靠园区,园区发展靠产业、靠企业。
在尽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如何强化政策帮扶,营造良好环境成为吸引企业落地、加强产业集中的关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修订了《房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整了《房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职能职责》,下发了《房县四家班子成员和县直部门联系重点企业意见》,印发了《关于加快亿元企业发展的会议纪要》,开展了“百名干部进企业”、“项目百日攻坚”等活动,以全优的政策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成绩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
以把房县建设成为“十堰南部工业基地”、“全省山区工业强县”为目标,到201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180亿元,年均递增35%,其中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0亿元;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值40亿元;建材工业实现产值20亿元;矿产工业实现产值10亿元;电力工业实现产值10亿元。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实现税收6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培育5至10亿元企业5家,3至5亿元企业10家,亿元企业个数达到30家,规模企业达到200家。使工业提供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15至20个纳税过2000万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30至50个纳税过500万元的骨干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0%以上,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房县工业经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