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县网讯 昝俊 陈思如 报道:4月22日,记者在化龙堰镇化龙村一组集镇公墓旁看到,茂密的行道树边,一排排崭新的墓室整齐地排列着。“原先村里的墓室东一个西一个,墓地边杂草丛生,而且在主干道边上,很是难看。特别是一到清明、春节,还得安排专人盯着防止着火。集镇公墓建好后就好多了,既节约了土地,还美化了乡村,跟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算是相得益彰。同时,殡葬改革也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实的一个缩影。”化龙堰镇人大主席唐家勇说。
“‘破冰’殡葬改革,劲吹文明新风。化龙堰镇殡葬改革工作之所以推进迅速,在于前期工作作风扎实,起初有些村民认为这是对先人不敬,不能坦然接受。难点中的难点,就是如何转变村民观念。于是,化龙堰镇积极组建工作专班,联合村“两委”班子、红白理事会成员、网格员挨家挨户为群众讲政策、谈道理,引导群众算好经济、土地、环保、道德“四本账”,切实提高群众的认可度,使广大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意愿,组织村民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了解公墓建设情况等,逐步获得群众认可。此举,使得全镇不仅原有“存量”大坟头改成卧碑,“增量”坟墓直接迁入到新建公墓,实现了消灭“存量”,遏制“增量”良好效果,为补齐农村地区殡葬领域公共服务短板,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发挥了积极作用。”化龙堰镇镇长贯骏说。
近年来,化龙堰镇坚持把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倡导移风易俗,积极推行生态文明丧葬,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农村公墓建设。综合考虑集镇人群分布、民风习俗、地势条件等因素,科学规划、设计、建设盘龙湾集镇公墓,选址化龙村一组李齐扒凹处,占地10余亩、1000余个穴位。目前公墓已基本完成吊唁厅、墓穴建设,栽植侧柏、蜀桧、小龙柏等绿化树木1000余株,该公墓将极大解决本镇村民墓地需求。同时,对16个村的原有“大坟头”进行了卧碑改造、绿化遮挡,在麻竹高速、346国道沿线4个村改建卧碑90余个。预计到年底,将完成集镇公墓建设和公路沿线4个村剩余400余个改造任务,将节约土地约30余亩。同时,该镇还结合公墓建设改造,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文明殡葬新风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群众越是支持,我们越是要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好。化龙堰镇政府向群众承诺,辖区内生态公墓为本镇村民减免安葬费用,为村民减负,充分发挥好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统一操办、统一标准,为村民制定一套“既不失礼又不浪费”的简易流程方案,协助村民办理“过事”。我们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落细落实,让群众以全新的方式祭拜和缅怀先辈,推动移风易俗,劲吹文明新风。”化龙堰镇镇长贯骏说。
近年来,化龙堰镇围绕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依托文明实践中心、站(所)这一平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特别是以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潜在”负担为落脚点,把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工作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件“大事”。突出基本殡葬服务惠民殡葬政策的宣传,积极倡导绿色、节俭、文明的殡葬习俗,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并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建立起红白理事会,达到红白事操办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良好效果,真正使移风易俗工作入脑、入耳、入心,掀起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以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经成为化龙堰镇群众的基本共识。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