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县之力 创全市一流 出全省经验 惠全域民众-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举全县之力 创全市一流 出全省经验 惠全域民众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0日

  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西起窑淮镇界山村,东至城关镇桃园村,全长47公里;涵盖城关、红塔、军店、化龙、窑淮等五镇94个行政村(社区)、665个村民小组。片区内五个镇处于全县经济发展主战区、人口居住密集区、政治文化中心区的绝对优势地位。自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工程启动以来,房县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一区两带三集镇”建设为主线,以“一个目标、七大任务”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城镇、特色产业、绿色生态、观光休闲走廊为抓手,集中政策、项目、资金、人员、精力,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有序推进、全面铺开的办法扎实开展了民居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七项工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
  打造房陵民居。突出“生态、人文、和谐”特点,在继承和发展房县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将地域文化、历史、生态等元素融入民居改造、景观建设、标识设置之中。在坚持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外观样式“三个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形成“青瓦、白墙、红架、坡面、木窗”的房陵建筑模式。目前,已改造民居5286户,占全年任务的86%,其中平房改造2070户,楼房改造2171户。以房陵民居为格调建设的化龙古城小区86户村民全部移居新区;以现代建造风格为主体建设的军店双柏小区已完成主体工程。
  治理农村环境。以集镇综合基础设施配套和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开展集镇提档升级、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路硬化、“一建三改”等工程。通过“村庄环境集中整治突击月”活动的实施,完成门前猪栏厕所转移新建1162户、拆除乱搭乱建653处、硬化庭院道路4046户,硬化村组路140公里,硬化晒场15万平方米,新建垃圾池327处,栽植庭院风景树3万株,清理各类不规范广告589处,整治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等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了片区脏、乱、差问题,改变了乡村面貌,推动了乡风文明。
  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化、农业特色化、旅游精品化,实现三产紧密融合、互促发展的局面。农业产业以军店、化龙核桃、药材、窑淮茶叶、红塔种羊繁育示范园为重点,形成以菌、药、畜、茶、果为主的特色产业板块。发展核桃12万亩、中药材8.2万亩、茶叶3.4万亩、食用菌1320万袋,山羊40万只。带动全县发展百万只山羊、百万亩核桃、亿袋食用菌等特色规模产业;工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城外建园、分类入园、一园多区”的原则,培植壮大汽车配件、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武当药业、恒达纺织、太子贡皇酒、聚达食品、神农饮片等工业企业满负荷运行。建成城关泰山庙工业园区6000亩、桃园回归创业园800亩、红塔高碑创业园500亩,培植规模企业30家。红塔高枧万亩工业园正在规划设计中,大园区大工业的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以旅游为主攻方向,建设中华诗经城和五星级酒店,开发大温泉,修复庐陵王故居,提升显圣殿品味,完成军店明清一条街、化龙汪家河水库、窑淮高家寨3个景点的建设规划。全力打造“游山水、吟诗经、品黄酒、沐温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走廊。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3亿元。
  扩大集镇规模。着力实施精品工程、集镇拓展工程、集镇配套工程。实行企业开发、社区入股的模式,计划投资18亿元实施城关镇小西关片区城市综合开发,已完成规划设计。红塔镇启动房陵大道西延工程。军店镇以双柏小区、军店街小区、沿河商住小区、上茅坪小区建设扩展集镇规模,已完成沿河商住小区、上茅坪小区建设规划,启动双柏小区、军店街小区建设;化龙堰镇、窑淮镇中心集镇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三个镇已完成集镇房屋改造376户、杆线转移163处、集镇道路黑色化5公里、标志标线5公里、新建下水道16.3公里、铺设人行道板13万平方米、兴建集镇供水工程5处、兴修水利工程31处。预计一期投资5000万元的城关小河防洪工程和预计投资5000万元的军店镇一期1000米集镇防洪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工程总量的50%。
  建设新型社区。完成20个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对社区的服务功能进行了提升和规范。将94个社区(村委会)按照“两厅三室五中心”建设模式,规划占地不少于5亩,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投资不少于100万元,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精品社区。规范升级城关花宝、晓阳等8个社区,全面启动窑淮界山、陈家铺、淮水,化龙古城、长望,军店社区、上茅坪,红塔高碑、唐溪等12个社区建设,其中界山村委会于4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古城村委会基本竣工。
  修复山水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建设完成沼气池4111口,安装太阳能4212台,免费为群众发放环保节能汽化炉2500套。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中幼林抚育、低产林改造、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生物质热电、园林绿化、产业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已完成荒山造林2万亩、退耕还林2500亩、低产林改造7000亩、石漠化治理2000亩、封山育林25万亩、园林绿化1500亩,动工新建生物质热电厂1家,完成窑淮长峪河、化龙汪家河、军店马栏河3条小流域治理规划。启动城区8000亩第四期绿色城区工程。
  探索体制机制。一是总结推广“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模式,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房县县委在窑淮镇14个行政村推行村级干部职业化管理试点。在干部选拔上,坚持“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能上能下原则,推行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四部分组成的职级工资制,统一建立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总结推广“一会两票”模式,探索农村民主决策新机制。大力推广“一会两票”制,彻底解决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耕地占用征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农田改造、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村级公路建设、低保、救济等涉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事项200多件,有效保障了农村党员和村民对于竹房城镇带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总结推广多元投入模式,探索农村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县财政从预算中列支1000万元,组织18个对口县直单位,高质量筛选规划一批项目,策划包装一批项目,论证储备一批项目,并专就竹房城镇带建立了项目储备库,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规划建设一盘棋、项目围绕规划定、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办法,整合使用各类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五个镇城镇带建设发展。截至目前,我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达2亿元,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已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在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小区建设上,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和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筹资平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则,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到目前为止,房县片区建设总投入已逾亿元;四是总结推广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分别通过培植型土地租赁经营、保底型土地入股经营、补贴型土地流转经营三种土地流转模式扶持推动窑淮乡茶叶产业基地建设、军店镇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化龙堰镇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村委会”的办法,达到“壮龙头、强基地、打品牌”三管齐下的效果,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破解了产业发展资金、技术、管理“三大”难题,并将以上土地流转模式逐步在全县推广,辐射带动全县产业发展。
  在竹房城镇带建设过程中,房县坚持产业为先、村镇为重、农民为本、机制为力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26支县直部门工作队驻村帮建,沿线乡镇、村倾心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305省道沿线试点村村民在生产生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面貌大为改观,自然环境美化亮化,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正逐步实现。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