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寻访当地村民、查阅志书史料得知,这位以崖刻表心願的“父母官”或为明代万历年间的裴应章。有诗为证:“往日跳梁今安堵,三边共说裴开府。当知文武宪群工,天为皇朝生吉甫。”该诗名为《裴公镇郧歌十首》,记载于《郧台志》。诗中的“裴开府”就是时任郧阳知府裴应章。本诗称裴“镇郧”有功,使“往日跳梁”之地得以“安堵”,可谓当代的尹吉甫。
尹吉甫,西周太师,中华诗祖,生于房陵(今湖北房县),葬于房陵。郧阳房县人引“诗祖故里”为傲。诗中将裴以“吉甫”誉之,可见此公亦当文武双全之辈。“三边”应该指的是鄂川陕, 郧阳位于“三边”交界处。据《郧台志》载,明代万历年间,郧阳常闹饥荒,多有匪患。“願民安堵”崖刻所在,边远偏僻,山深林密,是匪患饥荒的重灾区。由此可见,上述崖刻出于明代无疑。
但有一个问题,崖刻有“房县知事”字样,而裴应章则是“知府”,是“知事”的“顶头上司”。看来,崖刻留字并非裴公亲为,而是其部属“房县知事”之举。经查阅史料,裴应章“抚治郧阳”期间的房县知事是张希良。同治版本《房县志》载:张希良,万历间任房令,其奉命征抚,施粥赈之,使民安堵,无劫夺之患。综上所述,裴、张二公同朝同地为官,直隶部属,建功及口碑相同。因而笔者以为,此崖刻系张希良所留,意在表达府县乡等地方官员对当地百姓的共同祝福和企盼。
房县系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在房县民间与尹吉甫有关的诗词、民歌、故事、字画,甚至墓葬、宗庙等遗迹广为分布,积淀了深厚的诗经文化。此次发现的明代崖刻,再次证实了房县为“诗祖故里”的不争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