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好榜样-今日房县网-- 房县门户
  • 新闻热线:0719-3231616

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好榜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忠诚榜样张祖华

张祖华,男,中共党员,1949年12月生,家住化龙镇上湾村3组,获评第一届上湾村忠诚榜样。

1975年至1994年任村书记19余年。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但从来没有一句怨言。1984年,村上要建学校,他带头捐钱,捐木材,号召村里人一起建学校,因为他知道孩子是全村的希望,在粮食产量贫瘠的时期,带领村民春播,种庄稼不管寒冬腊月还是夏日炎炎,田间地头总有他的身影。现在已退休多年,但他仍在履行一名党员的责任。在村委会开展党日活动期间,虽然他刚做完手术不久,但他从来不会错过一次;遇到邻里间盖房子,他总是会义务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一帮就是四五天;去年村上修路,占用了他的田地,张祖华也是极力支持,毫无怨言;每年3组修渠,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只因他是一名党员,他必须冲在前面。

张祖华的一生都在履行一个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他用一个党员的身份诠释出了忠诚这个词的份量。

 

孝贤榜样谢国华

谢国华,女,1977年9月生,家住化龙堰镇上湾村六组,获评第一届上湾村孝贤榜样。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正是出门游玩的日子。然而,42岁的谢国华并没有任何闲暇的时间。三年前,谢国华的公公胯骨摔伤,婆婆体弱多病,两位老人基本丧失行动能力。由于丈夫要打工挣钱,照顾家庭的重任就彻底落在了谢国华身上。擦脸,喂饭,倒尿盆。喂猪,种地,带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未有过一天的闲暇。年初,由于常年劳累,积劳成疾,谢国华患上了胆囊炎、脊椎病。医生劝她住院,可一想到家中老人孩子无人照顾,她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每天匆匆赶去医院打完针,便又回家照顾老人孩子。虽然劳累,但一想起懂事的两个孩子,体恤自己的公婆,谢国华又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二十一年如一日,岁月改变了谢国华的容颜,但未改变她的坚守孝道的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久病床前也有孝子”的含义。

 

清洁榜样昝启建

昝启建,男,1950年7月生,家住上湾村二组,获评第一届上湾清洁榜样。

年近古稀的昝启建性格开朗、勤劳节俭,讲清洁、爱卫生是他日常生活习惯,每天打扫卫生成了必须做的事,两屋楼房房前屋后环境优美,屋内装饰简单大方,厨房、卧室整洁亮堂,厕所、圈舍干干净净。美好的生活也曾遭受磨难,在2018年6月,妻子被确症为乳腺癌初期,术后半年的时间里,他除了悉心照料妻子外,仍然每天坚持把家里家外打扫的干净、整洁,农活之余洗衣做饭,不让妻子干重活,是邻里乡亲人人夸赞的清洁典范。他说:“我每天早上一起床一定要把到处都扫扫”,简单的话语中道出了讲卫生的习惯。自村里开展“四好”乡村创建以来,村两委组成专班,对卫生情况进行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他家多次被评为“最清洁”,他的这种行为也带动了身边的人加入到讲卫生、爱清洁的队伍中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勤克俭、朴实无华,用行动证明自身价值,用行动诠释了清洁使者的含义。

 

新风榜样李身国

李身国,男,1950年生,家住上湾村四组,获评第一届上湾村新风榜样。

21年前,李身国48岁生日,他早早通知亲戚们不待客,舅妈却千里迢迢从窑淮赶来,为了躲避舅妈,他和老伴特意上山干农活,舅妈没等到李身国只有回家?这只是李身国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其实至今,李身国已与人情世故对抗了近50年,家里仅因两个儿子结婚待过两次客,宴请了少数亲朋好友,二女儿结婚、家里人过生日都未曾待客,远亲近邻除了婚丧嫁娶,其它事情宴请,他一概回绝。李身国不仅以身作则践行人情新风,还积极劝导身边的人,少点人情,多点亲情,久而久之,远亲近邻都知道李身国的品性。2015年,上湾村倡导人情新风,村民们思想改观,纷纷为李身国行为点赞。除了倡导人情新风,李身国还坚信科学技术,村上有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他积极尝试,他的新思想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孩子们都事业有成。

简办事、简交往,勤创业、俭持家,李身国的人身信条没有太复杂的道理,却能让人受益一生。

 

互助榜样郑传喜

郑传喜,男,1953年2月生,家住上湾村1组,获评第一届上湾村互助榜样。

1999年至2005年期间,身为一组组长的郑传喜作为五保供养监护人先后照顾昝大亮、昝大强、邢翠兰、王桂香四位年过七旬的五保老人。2005年,阴雨连绵,五保老人王桂香的土坯房摇摇欲坠,郑传喜淌着齐腰深的河水及时把王桂香老人转移到安全地方。七年里,没粮送粮,没柴送柴,生病治疗,嘘寒问暖,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四位孤寡老人成了郑传喜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直到四位老人因病去世,他安排好老人后事,让几位老人入土为安,他的古道热肠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村民。作为村民代表,他积极建言献策,宣传党的政策,成为村民的“政策宣传员”。自己没有种田,组织群众修渠垒坝,保证农作物灌溉,田边地头人人称道。2019年村里“土地扭转”,部分村民不理解有抵触情绪,郑传喜上门做工作,反复劝说,最终占地50亩的灵芝大棚落户上湾村,为村民们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存善念,郑传喜用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忠诚老实、古道热肠,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新农民的风采。

 

脱贫榜样霍富全

霍富全,男,1966年9月生,家住上湾村五组,获评第一届上湾脱贫榜样。

身患多种病的妻子,没有工作的女儿,收入微薄的女婿,嗷嗷待哺的三个外孙,一家七口挤在破旧的一间半旧房,这让有心脱贫却无门路的霍富全一筹莫展。2015年霍富全被纳入精准扶贫户,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建议下,霍富全利用两千元扶贫资金购入了仔猪和鸡苗进行养殖。2016年借着危房改造的机会,霍富全家筹钱盖起了新房。有了政策帮助和希望,霍富全一家人各寻办法谋生计:自己在工地打散工,妻子在家搞养殖,女婿外出进厂。经过共同努力,2017年霍富全一家收入四万元,成功脱贫。被问起脱贫经验,霍富全的妻子说国家政策这么好,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诚恳厚道,邻里外人交口称赞;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勤劳致富,霍富全坚信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定能浇开幸福生活之花。

 

家教榜样李兴坤

李兴坤,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家住上湾村五组,获评第二届上湾村家教榜样。

李兴坤一家祖孙四代9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多年来,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红过脸”、没有大争执,话当面说,事商量做,小事不计较,大事多沟通,婆媳和睦,夫妻恩爱,子孙兴旺。李兴坤兄弟姊妹4个,自己生活在农村,其他兄弟姊妹都在城里生活,因母亲高凤珍习惯农村生活,他就独自扛起赡养母亲的重任,母亲生病住院、生活开支等皆由他一人承担,从来不因赡养问题计较。李兴坤在日常生活中对妻子很是关心,有什么事儿都提前和妻子商量,咨询意见,遇到矛盾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多包容,多理解,儿子儿媳在其影响下也一直相敬如宾,互敬互爱。母亲高凤珍有时会和左右邻舍在一起家长里短,说一些儿媳熊大芝存在的不足和毛病,熊大芝在知道消息后没有埋怨老人家,不把意见和想法憋在心里,而是主动找婆婆敞开心扉交流,多年来,婆媳二人沟通多、理解多、关心多,计较少、猜疑少、矛盾少,关系十分和谐融洽。

李兴坤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畅通交流,意见不憋着,矛盾不过夜,关系团团结结,和和美美, 树立了好家风,传扬了好榜样,引领了好风尚。

【房县融媒体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房县融媒、今日房县”、“来源:今日房县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房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今日房县)”XXX(非房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
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3231616

主办:中共房县县委 房县人民政府 承办: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17 编辑部:0719-3231616 投稿邮箱:fxxwzx@163.com 鄂ICP备10202578号 鄂公网安备42032502000105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房县微信公众号、今日房县报手机版